姚春華 李鐵漢 金慧俠
摘要:本研究應用耗散結構理論分析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特性,以長春市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角度為切入點,探討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完善管理和發展。
關鍵詞:耗散結構理論;高校體育俱樂部;管理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高校體育俱樂部逐漸成為我國高校體育界關注的熱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校體育俱樂部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少高校的體育俱樂部只是理論上的表面文章,急于求成、以偏概全的現象比較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進一步完善與可持續發展,本研究應用耗散結構理論分析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特性,以長春市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角度為切入點,探討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完善管理和發展。
一、高校體育俱樂部內涵
當今大學生對上體育課程的參與熱情不高,興趣不濃,而強壓性體育教學的效果必然受到責疑。由此看來,開展體育俱樂部是切合實際能解決大學生的體育話動及鍛煉效果。高校開展體育俱樂部是體育教育改革深化進程中的必然產物從許多研究成果中都能說明高校體育俱樂部已經得到眾多大學生的認可,大學生喜歡參加體育俱樂部,對體育俱樂部是非常有興趣的。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目的明確,參加體育話動的熱情很高,這為我們在高校開展體育俱樂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契機。通過俱樂部有效的開展話動,能夠增加大學生參加體育話動的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俱樂部是高校體育改蘋的趨勢。俱樂部的組織形式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高校體育俱樂部組織有效地開展高校體育話動,進而促進高校體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高校體育俱樂部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從學校的角度講,目前高校的校領導對課外體育俱樂部的關注更多的是由于被動地接受了俱樂部自身日益活躍和壯大的事實,而不是主動地認識到體育俱樂部在學校整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對體育俱樂部的認識僅僅只是停留在它是學生體育活動的組織,還沒有意識到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對體育俱樂部的健康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及其制定具體的發展規劃。
從學校體育部門的角度講,對于以何種模式來發展和扶持體育俱樂部,在認識上還不明確。學分制體育俱樂部模式在高校嘗試發展不能說是成功的。社團型體育俱樂部在各校社團聯的帶動下,自身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而各校的體育部門在對其管理和扶持是明顯滯后且不完善的,部分體育部對體育俱樂部沒有實質上的支持,任其自身發展。外部管理的參與度較低,不利于有效整合校內的體育資源,從而制約了社團型課外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體育部組建的競技型體育俱樂部不僅數量有限,而且與高校的群眾體育不能很好的融合。這些都說明了高校的體育部門還沒有全方面系統地去考慮如何發展體育俱樂部的問題。作為高校體育部門,在體育俱樂部的建設和管理上如果沒有作為,沒有在發展理論、組織模式、管理系統化等方面加以研究和運用,高校體育俱樂部是很難得到發展壯大的。
(二)管理松散
體育俱樂部是體育愛好者組成的群眾性體育組織。因此,課外體育俱樂部這一組織表現出其成員的非固定性以及較大的流動性特征。但是,這并不能代表體育俱樂部這一群眾性組織就不具有對其成員的相對約束性,否則,其組織活動根本就無法開展,課外體育俱樂部也就成了空殼。從調查中我們發現,盡管部分高校制定了會員在體育俱樂部中的相應權利和義務規定;而一些體育俱樂部中還沒有制定對會員相應的管理制度。因此,從總體上看,高校體育俱樂部在對其成員的管理上過度松散。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表現為以下2個方面:一是成員在開展活動時不積極,遲到和早退以及無故不參加活動現象比較嚴重;二是對應該繳納的會費不交或拖欠。
(三)管理人員行政化
高校體育俱樂部在對其領導的選舉上都是由上級直接任命。上級直接任命可以有許多好處,譬如節約時間和縮短流程,同時一對被選出的俱樂部領導能賦予正規化色彩,為其在執行任務時增添威信以及完全執行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等等。然而,盡管從外部條件來來看,由上級對體育俱樂部的領導進行指定具有較多益處,但對體育俱樂部自身的發展來說,卻有較多缺陷。調查表明,盡管有15%的俱樂部成員對俱樂部領導的任命主體是誰采取無所謂的態度,但卻有多達75%的俱樂部成員認為:他們希望俱樂部的領導應該由他們來選舉誕生;他們對自己選的領導更加信任,認為這樣的領導才能很好地為俱樂部的發展認真考慮。
三、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管理中耗散結構應用
非平衡態是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與創新之源“耗耗散結構理論第二個概念認為系統狀態有平衡態與非平衡態兩類,而非平衡態又有近平衡態和遠離平衡態之分”這主要指系統內部的組成要素在狀態上分布的均勻和差異的程度,也就是內部機制問題,平衡態或近平衡態是系統的穩定狀態或趨于穩定的結構狀態,此時即便負嫡流入,系統也不能吸收消化系統總的趨向是處于無序,無活力的穩定狀態,不能產生新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理論所指的非平衡態是指系統要遠離平衡態,才有可能使系統形成有序結構,即非平衡態是有序之源。因此,營造系統內部的非平衡態與系統的開放性一樣,也是產生有序結構必須具備的條件”在系統是否處于遠離平衡態位置的判斷上,耗散結構理論提供的方法是:研究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是否均勻一致,體系的各個部分之間的差異大,系統離開平衡態就遠,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非平衡態特性可以從其功能實現和俱樂部發展水平上進行探詢:首先,在功能上俱樂部不可能完全滿足其服務對象的需要,服務對象的層次性使得俱樂部的功能全面到位,服務對象的動態發展性要求俱樂部的功能具有相應的非平衡性。其次,俱樂部在某些項目開展中可能會得到其服務對象的認可,也可能得不到認可。同時,與其他俱樂部或者其他學校的同類俱樂部相比較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俱樂部在發展水平上的非平衡態表現"耗散結構理論對我們的提示是:要使系統存在不斷活躍的因子,使系統具有明顯不同因素的差異性,使系統遠離平衡的狀態,而不是維持系統內部要素的平衡狀態,只要差異性明顯了,才會產生競爭的可能,才會使得內部要素的種種矛盾激化和加劇,才會使系統產生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烏蘭.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思路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03(04).
[2]吳秋林.華東地區高校體育俱樂部現狀調查[J].中國體育科技,2002(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