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總被賦予一層神秘色彩。無論是它奇特的喀斯特、丹霞地貌,還是眾多的民族村寨,在當下的鄉村旅游語境中,這都是無與倫比的旅游資源。
貴州目前擁有426個中國傳統村落,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村寨被關注,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村寨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難題。在鼓勵“綠水青山”走向“金山銀山”的時代中,這是一筆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價值。在多數政府主導發展旅游的當下,如何保護、梳理,乃至兌現這些價值,都會在一念之間產生巨大的不可逆轉的反差。
貴州也許是值得慶幸的,在地理和交通的制約下,成就了它至今藏在深山中的無數民族村寨;在交通改善后,迎來了大眾旅游的反思潮。相比中國其他省份,它較早接觸了文化保護和生態博物館的理念,保護和發展的矛盾一直是官方主流持續關注的議題。國際學術視野和文化保護的前沿理念,制造了某種無形的壓力,這種輿論一定程度上約束著區域內的當事人。
黔東南的黎平,侗族的聚居地,在貴州的旅游發展史上,一直扮演探路者的角色。它擁有最早向外界開放的侗寨肇興,擁有90個中國傳統村落,貴州旅游的很多榮譽都起源于此。 “全域旅游”的趨勢,“百里侗寨”的提出,讓這個探路者繼續嘗試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一種更加耐心、謹慎、不冒進的發展路徑。
黎平境內侗族生態博物館群的營造,讓我們看到了當地令人贊賞的冷靜。這種源自上世紀70年代法國的生態博物館理念,不同于傳統的博物館建筑。它將整個社區作為活態的博物館空間,梳理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傳承區域文化,日復一日地記錄鄉村的日常,并且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區域民眾發現自身文化的價值,從被動到主動。
基于旅游對村落蠶食的顧慮,“鄉鎮建設”理念被提出,試圖在還未找到村落保護和發展平衡點時,讓旅游來的更慢一些,為眾多村落先擋一擋,把資本和人流穩在小鎮上,在這里先積聚,發力。
一切努力,都是理想,還在探索,沒有成功的模式,然而這份謹慎和耐心,這種不著急,在當下,是一種可貴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