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瑜
黎平擁有90個中國傳統村落,而茅貢鎮周邊方圓一百里內就有30多個中國傳統村落,這個區域也是黎平“百里侗寨”的范圍。重估鄉村價值,輸出鄉村價值,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茅貢走了一條不同的路,跳出鄉村的局限,摸索鄉建的另一種可能——鄉鎮建設。
創意鄉村
2008年,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來到茅貢地捫,之后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表了地捫的專題報道,配上了資深攝影師林恩·約翰遜拍攝的13幅侗寨生活照片。媒體報道后,地捫受到了國際視野的關注,地捫生態博物館的理念也吸引了很多高校團隊和學者們前來,還有一些零散的游客。
當地政府意識到,必須正面當地人對旅游的需求。2009年開始,黎平大力扶持旅游業,地捫村民也被鼓勵經營農家樂。旅游本身不是問題,但是如何避免旅游對文化的影響,如何在旅游之外尋找新的路徑,都成了急需解決的難題。在不斷的實踐中,當地政府越來越意識到,“發現鄉村價值、重估鄉村價值、輸出鄉村價值”是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的命題。未來,城市里的年輕人會流動到農村追求鄉居生活,如何去促進這種流動?“我們需要創造一種新的生計方式,我們要輸出的是中國人的鄉居生活?!?他們想到了鄉村的文化創意產業——讓當地資源和城市創意階層良性互換,于是有了“創意鄉村聯盟”的嘗試。比起單純的旅游,他們更傾向于搭建“互聯網+創意鄉村”的公共平臺,“跳出旅游發展旅游”,不應該把旅游當成鄉村發展的救命稻草,也不一定非要把旅游作為鄉村發展的支柱產業。
十字路口
2015年底,貴州到廣州的高鐵開通,更多的資本看見了這一區域的價值,黎平要做的就是在還未找到發展和保護平衡點的時候,盡力避免隨之而來的簡單粗暴的旅游開發模式,避免把所有的村寨都變成肇興,從而失去地方文化的多樣性。時值全國正在推行“全域旅游”發展概念,貴州也在發力主打“山地旅游”品牌,黎平縣委書記王茂才提出了“百里侗寨”“侗都黎平,頤養圣地”等理念,黎平的侗寨走到了十字路口。在沒有成功模式可以復制的情況下,摸索需要極其謹慎,否則就容易陷入“破壞性開發”的泥淖,而村寨旅游的同質化,也看似是難以突破的困境。
2015年5月,左靖因為一次會議來到地捫,當他第一次踏入村莊的時候,他的腦海中出現的是譚恩美那篇文章的開頭:
“一千年來,侗族人過著歌聲縈繞的生活?,F在他們獨特的文化依然薪火相傳——但還能傳承多久?”
此前,左靖正在安徽碧山進行“碧山計劃”,動員各地的知識分子、藝術家來到碧山,參與文藝鄉建實踐,并對碧山所在的黟縣進行歷史遺跡、鄉土建筑、聚落文化、民間戲曲和手工藝的普查。2015年,他的伙伴,上海漢室設計管理機構的王勇正在碧山布局“百工工銷社”,把這幾年所做的 “黟縣百工”項目進一步落地,探索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模式。雖然左靖一直強調,自己包括文藝本身,對鄉村的作用沒有外界期待的那么大,但是,除了傳承傳統、重建鄉村公共文化生活外,他仍舊嘗試把工作成果轉化為當地的生產力,為鄉村帶來新的復興機會。
地捫生態博物館對社區文化的理念,以及“創意鄉村聯盟”平臺的愿景,都令左靖感到振奮,認為他們“建構了一個讓鄉村和城市可以共享自然饋贈和再生設計的系統,恢復并建立了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互信互惠的生產和消費的關系”。此后,左靖一年十多次往返于地捫和碧山之間。即便當地交通改善了,但是去地捫的旅程還是十分漫長,左靖說,“途中耗費的時間相當于去了一趟美國”。
茅貢計劃
地捫所在的茅貢鎮,管轄著15個行政村,其中有10個是傳統村落?!皬慕ㄖL貌上看,茅貢鎮也毫無特點,新舊建筑雜陳,過境公路坎坷不平,汽車顛簸而去,揚起漫天塵土。我想,沒有特殊原因,茅貢鎮是你不愿意再次造訪的一個地方。”左靖坦言。以茅貢鎮為中心,大約方圓一百里內,有30多個中國傳統村落,這個區域也是黎平“百里侗寨”的范圍。這些侗寨大多還因不便的交通保持著傳統的侗族生活。如果每個村寨都開發旅游,一來太過分散,二來如何避免同質化,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又是難題。
在這樣的現實中,當地政府逐漸碰撞出一個另辟蹊徑的解決方法——把旅游服務區前置到茅貢。這是鄉鎮建設的雛形。
他們這樣闡釋茅貢文化創意小鎮的規劃建設:“是居于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及活化利用,應對農村社區保護與發展面臨的種種挑戰,跳脫目前國內時髦的鄉村建設風潮,思考另一種可能:鄉鎮建設。即,關注并踐行立足于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新型特色小鎮建設。”
而鄉鎮建設的真正用意在于,通過合理規劃和培育在地新興市場,發展壯大村寨集體經濟,嚴格控制不良資本進村,保護好村寨的自然生態和社區文脈,以及鄉土文化的承襲與言傳。在此基礎上,推動發展可持續的藝術形式。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實現傳統村落、生態博物館、創意鄉村(產品輸出)和公共藝術的價值疊加,帶動當地社區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后來,這個思路被左靖解讀為 “茅貢計劃”。
2015年年底,茅貢計劃開始了初期的醞釀。
左靖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茅貢。在碧山的嘗試讓他意識到,在農村工作,如果罔顧中國農村的政治和社會現實,照搬城市的工作方法,注定會失敗。而知識分子在農村的工作空間也比他們以前想象得要有限的多。“知識分子進行鄉村建設的空間究竟有多大,碧山鄉建已經給了一個答案,也許茅貢計劃會提供另外一個答案。”對他而言,在某種意義上,茅貢計劃是碧山鄉建的升級版,是一種“更務實的選擇”。
“茅貢計劃”包括三個部分:空間生產,文化生產,產品生產。他們設想,一些跨領域的文化工作者,將通過這三個生產形式,開創一種混雜的文化經濟模式,使外來的資源在鄉鎮一級集中和生發,文化和商業功能向周邊村寨輻射。同時,使當地的資源不再流失。村寨有條件地接受適度的觀光需求,避免過度的旅游開發,最終使鄉鎮成為物質和文化的生產、消費目的地。
第一步,從鎮上的一個糧庫空間改造開始,中國最有影響的建筑師之一梁井宇先生被邀請來主持設計。左靖依舊發揮了他的藝術策展功力,改造后的 “糧庫藝術中心”在2016 年8 月28 日迎來開幕展,展覽的主題為“1980 年代的侗族鄉土建筑”和“百里侗寨風物志”。當天,當地政府、學者和藝術家們參加了開幕式,糧庫的改造也因為“花費不多的政府經費”而被官方作為公共事務的推廣樣板。
此后,左靖帶著“茅貢計劃”的概念參加了第15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展覽成功吸引了外界的關注,為茅貢創造了積極的話題。9月,當我們到達茅貢的時候,糧庫已經沒有了熱鬧的圍觀,一些配套的附屬設施還在建設中,它們將來會被規劃為,以公共藝術研討、地方手工藝和農產品展示為主的文化藝術空間,城市和鄉村的文化價值在這里被孵化并相互傳播出去。而這里,也將成為服務當地居民的公共空間。左靖說,他的終極理想是,三到五年以后,在這個區域實現“大地藝術節”。
未來,茅貢鎮的鄉村也許會帶動更多藝術家們的創作,從而破解同質化問題,也讓鄉居生活的價值得到更準確的傳播。困惑和困難,還是很多,“鄉鎮建設”是否就是一劑良藥,“如果不受干擾,5年之后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