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戰
“工學結合”是一種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更好地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極大地提升了中職教育的生命力。隨著中職教育的發展,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要求中職德育課教學與之相適,隨之變化創新。本文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德育課現狀、改革內容、對策三個方面探究了新形勢下中職德育課發展的內容和趨勢,設計出一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中職德育課教育教學體系。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德育課教學現狀分析
1.對德育課的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但重視程度有待加強。隨著用人單位基于企業長遠發展需求,對學生職業素質、品德修養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的需要,中職學校對德育課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普遍按照國家教育部統一要求開設德育課,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但是“工學結合”下,部分中職學校偏重專業知識和技能,單純或過多地從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衡量教學質量,德育課教學的弱化問題仍然存在。
2.德育課的渠道和途徑不斷拓展,但存在“真空”地帶?!肮W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實訓實習環節中,豐富人生閱歷,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然而,在實際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學生容易重知識和技能,輕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修養,導致日后發展中核心競爭力不足,缺乏后勁和可持續發展力,需要通過德育課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創新來解決。
3.中職德育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創新,但實效性有待提高。隨著“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中職學校的普遍應用和人們對德育課教育功能認識程度的提高,絕大多數中職學校能夠契合辦學和社會需求,及時創新德育課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力上發揮作用。但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還面臨眾多的知識和技能之外的問題,需要在與職業相關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創新德育課教育方法和手段來解決,更需要提高德育課教育的實效性來實現。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德育課教育改革的內容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通過改革和優化中職德育課課堂教學內容,形成符合“工學結合”教育特色的中職德育課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1.加大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積極探索法律常識模塊教學,搞好單元設計,確立起了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精選案例,以案說理,以案釋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用法律為自己走向社會護航。
2.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采取“今日關注”“焦點訪談”“時事講座”“一周形勢回顧”等形式,結合國內外形勢、創新教育、就業指導融入到德育課的日常教學中。例如,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緊密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十八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
3.重視人際溝通與禮儀課程教學。從職業崗位出發,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將人際溝通與禮儀教育融入日常德育課教學中,突出實踐性、可操作性、趣味性,通過課程提高學生的各種通用技能,比如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際交往技能等。
4.加大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德育課程著重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為專業服務,突出實踐性、可操作性,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特性、職業的特性以及社會環境,指導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適應與發展、創業教育,促進學生就業,更好地應對未來生涯的發展。強化對中職學生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課納入德育課教學計劃,重點幫助畢業生了解就業政策,提高求職技巧,調整就業預期。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中職德育課改革的重要抓手,滿足中職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以學生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為目標,使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統一起來,將就業指導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德育課改革的途徑
1.堅持以“崇尚一技之長”為本,突出中職德育課教育的“能力本位”
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重要部署: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2014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按照黨和國家政策要求,中職學校應從用人單位對中職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出發,系統設計德育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以知識傳授為基礎、能力提高為重點、素質培養為根本,培養學生優良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價值觀,實現基本理論教學與職業素質培養的有機結合。學生不僅僅學會操作技能,重要的是確立人生信念,強化職業道德,適應崗位要求。同時,中職德育課的目標定位還要適應專業設置,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體現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突出中職德育課教育的“能力本位”。
2.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和形式,實行模塊化教學
首先,圍繞學生就業需求,拓展中職德育課的內容。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德育課教學要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在實踐中整合德育課教學資源,探索新的教學內容。例如,通過案例教學,加強行業規范教育,適當吸收典型的企業道德規范和案例作為中職德育課活動中關于職業道德教育的鮮活教材。又如,在德育課的單元設計中,可以優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對內容進行了整編,將全國統一的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有層次的課堂教學內容體系,實行模塊化項目教學,把教學內容分五個教學模塊,即領航導引模塊、理想情操教育模塊、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模塊、道德觀教育模塊、法治觀教育模塊。在教學內容的五個模塊中,教師要自然地融入校園人、社會人、職業人相結合的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意識、誠信意識、集體意識、團隊合作意識、法制意識、愛崗敬業、職業興趣等。圍繞項目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設計不同的課堂內容和活動形式,真正實現德育課教育內容的優化及創新,使之更加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endprint
其次,圍繞學生未來職業需要組織教學,拓展中職德育課教學的形式。學??梢圆捎弥黝}活動月的方式,組織主題鮮明、影響力大、參與面廣的活動,如“素質拓展活動”“讀書活動”;可以針對某一時段的新聞事件或歷史事件,在全校范圍內組織主題鮮明大型活動,如知識競賽、電影周、報告會、座談會;通過多媒體教學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企業需求和就業內容融入整個中職德育課培養體系中;可以請一些成功人士現身說法,傳授職場經驗,讓學生更好地去感知敬業精神、責任心、吃苦耐勞、虛心學習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使命、職業精神、職業責任、職業誠信、職業價值觀、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榮譽等職業素養。
3.改革教學方法,創新中職德育課教學模式
在德育課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校企合作與專業自身特點,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參考,探索新的德育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親身體驗、拓展延伸和鞏固加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理解。
在 “項目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情境創設、主動探究、案例分析、交流討論、實踐調查、素質拓展等教育形式,在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反思,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具體要求是:
第一,中職德育課要以“問題解決法”和“案例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案例的分析,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習慣,讓學生從“體驗”職業道德上升到“悟出”職業道德并加以運用。
第二,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實踐活動。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提供了形式多樣的職業實踐教育活動,包括校內外的見習、實習及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通過現場參觀、座談訪問、資料征集、書面問卷、網站跟蹤等方式多種途徑開展企業調研活動,通過職業實踐活動親身體會到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本職工作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德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及所傳遞的信息與自己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的入職及職業發展有緊密聯系。
第三,舉辦職業道德教育專題報告會。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 采取“請進來”的方式,讓先進模范人物、企業管理人員、知名校友等到學校來現身說法,講解各行業的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對職業道德的實踐行為。這種榜樣的力量往往有極大的典型示范教育意義。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應結合實際狀況,將德育課教學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優良個性品質和心理素質,順利地進入職業生涯,為社會培養出德藝雙馨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促進學生就業和創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