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杰,李帥,蘇潤春
(1,2.洋山港海事局,上海 200086;3.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上海 200122)
如何發揮保險公估人在海損事故保險理賠中的作用
孫成杰1,李帥2,蘇潤春3
(1,2.洋山港海事局,上海 200086;3.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上海 200122)
保險公估人是保險市場上獨立于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專門機構,具有天然的公正性和獨立性。然而,保險人的強勢地,位往往導致保險公估人的公正性和獨立性難以保證。在一些水上交通事故的海損公估中,因保險人和公估人主導性較強,致使被保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如何保證海損事故中公估人的公正和獨立,不僅有利于保障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我國保險市場和航運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海上保險公估;法律效力;職能發揮
DOI編碼:10.13646/j.cnki.42-1395/u.2016.10.007
1.1定義
我國《保險法》對什么是“保險公估”沒有明確定義,只是說明了保險活動當事人可以委托保險公估機構對保險事故進行評估和鑒定。而在我國《保險公估機構管理規定》中,對“保險公估機構”作了規定,“保險公估機構是指依照《保險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本規定,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的,接受保險當事人委托,專門從事保險標的的評估、勘驗、鑒定、估損、理算等業務的單位”。
不難看出,保險公估是保險公估機構接受保險活動當事人單方或雙方的委托,為其辦理保險標的的評估、勘驗、鑒定、估算等業務,據此出具客觀公正的公估報告,并收取一定費用的行為。作為中間人,保險公估人應當具備獨立性和公正性,它既不代表保險人,也不代表被保險人,而是連接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服務機構。海上保險公估是保險公估行業的一個分支,具體可分為承保時的公估和發生保險理賠后的公估。本文所述海上保險公估特指發生海損事故后,保險理賠活動中的公估工作。
1.2起源和發展
隨著保險業和航運業的不斷發展,海損事故的保險公估工作應運而生。日益增多和復雜的海損事故保險理賠工作需要有專業的公估人員,這就為專門從事海損事故公估機構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海損事故中保險公估業發展的初期,從事保險公估的人員多數是保險公司自己的雇員或其代理人,代表的是保險公司的利益。這些人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為保險公司提出賠償建議,可以看作是保險公估人的萌芽,但與如今的保險公估人在立場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海上公估機構尚未出現之前,我國的海上保險公估工作主要由船檢局來承擔。直到后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我國的保險業才步入了市場化軌道。現有的海上保險公估公司必須得到保監會的正式批準,持有保險公估許可證后方可營運。
1.3現狀及問題
從目前狀況來看:一方面,我國專門從事海損事故保險公估的機構還不多,不能滿足航運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國海損事故保險公估業還不成熟,發展中面臨著許多問題。下面作者將從外部情況和內部情況兩個方面對海損事故中公估行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3.1外部情況
(1)法律法規、行業標準不完善。無論《保險法》還是《海商法》中,很少有涉及保險公估的法律內容,至于海損事故的保險公估更是只字未提。另外,有關海損事故的保險公估因機構數量少、缺少行業組織導致行業內無相應標準參考。當涉及海損事故中保險標的的公估時,因沒有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支持,無法形成讓公估人參與保險理賠的辦法和制度,更談不上國際海上保險行業優先采信公估人結論的通行做法。
(2)保險當事人公估意識不足。在發生海損事故涉及保險賠償時,保險當事人尤其是被保險人通常很少想到委托公估人來協助處理賠償事宜,而是直接與標的承保的保險公司聯系。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海損事故的保險公估行業知名度還不高,不為大家所熟知;另一方面,海損事故發生后,公估公司的許多業務以前是由保險公司承擔的,這就導致保險公司對公估公司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甚至是敵視。
(3)國內行業混亂,外資企業“入侵”。因缺少行業領頭羊和行業協會,我國從事海損事故保險公估的企業無標準可供參考,加上相互之間溝通不夠,容易出現價格上的惡意競爭,從而影響各企業和整個公估行業的健康發展。相比之下,外資海損公估企業發展成熟,實力雄厚,且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可謂“內憂外患”,使得我國從事海損事故保險公估的企業生存艱難。
1.3.2內部情況
(1)公司資金缺乏,專業人才流失。首先,從全國范圍來看,很少有從事海損事故公估的企業注冊資金超過500萬元,資金問題導致公估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其次,海損事故的公估工作,通常來說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人員收入不高,很難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而從事海損事故的公估,對人員的專業知識有著很高的要求,專業人才的流失使得企業在面臨復雜的業務時,不得不臨時高薪聘請專家,造成惡性循環。
(2)市場定位不清,管理參差不齊。因我國從事海損事故保險公估的行業起步較晚,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和內外同行的激烈競爭,一些企業對各類業務“來者不拒”,把握不準自己的定位和優勢,降低了行業信譽和權威。還有一些保險公估企業缺失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質量體系,內部結構混亂,經營理念不成熟,熱衷于短期利益,不重視企業的長遠發展。
2.1公估報告的法律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證據有下列幾種:(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證人證言;(五)當事人的陳述;(六)鑒定結論;(七)勘驗筆錄。”通常認為公估報告屬于“鑒定結論”。
與“鑒定結論”類似的一個法律概念是“司法鑒定”。根據《關于司法鑒定問題管理的決定》,司法鑒定有著許多程序方面的要求。相對而言,在海損事故保險理賠過程中,保險公估人出具的公估報告,其形式上會寬松很多。同時,也不是所有的公估公司都有資質出具司法鑒定結論。所以,公估報告屬于鑒定結論。但是,并非所有的公估報告都屬于司法鑒定。
2.2公估報告證據效力的法律規定
公估報告作為鑒定結論這種證據形式,其證據效力與其他證據一樣,將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給予認定其證據能力。
(1)真實性。真實性是證據作為已發生的案件事實的客觀遺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現存在。所以,只要是公估報告的原件(經合法蓋章、簽字),那么真實性就沒有問題。
(2)合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保險活動當事人可以委托保險公估機構等依法設立的獨立評估機構或者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對保險事故進行評估和鑒定。所以,保險公估人依法律規定出具的公估報告,具有法律依據,合法性沒有問題。
(3)關聯性。關聯性是證據必須與需要證明的案件事實或其他爭議事實具有一定的聯系。換言之,一個證據必須有助于證明案件事實或其他爭議事實。公估報告如要作為證據進行質證,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就在于關聯性。由于公估公司通常是接受保險公司的單方委托,對事故進行調查并出具相應的公估報告。由于其收入來源對象主要為保險公司。所以,其在對事故進行調查過程中,或多或少的都可能會出現偏袒的情況。
2.3法院對公估報告效力的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八條:一方當事人自行委托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并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雖然該規定要求達到“足以反駁”的程度。但是,由于在海損事故的保險理賠過程中,公估公司往往單方接受保險公司的委托并從保險公司收取公估費的天然缺陷,導致了公估報告確實存在著偏袒保險公司的情況。所以,法院對于以上“足以反駁”的認定是比較寬松的。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公估師沒有到庭接受質證,或對方提出證據能夠對公估報告進行合理的反駁,那么法院通常對公估報告不予認定。
3.1海損事故中公估人的主要職能
(1)評估職能。海損事故發生后,保險公估人所承擔的一項最基本的職能便是評估職能,這里的評估職能具體包括對保險標的的勘驗、鑒定、估損和理算等。保險公估人通過對保險標的進行公估,根據專業判斷和自身經驗,在合理假設和邏輯推理的基礎上,得出公估結論,出具公估報告。評估職能是保險公估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是保險公估人的立身之本。
(2)公證職能。海損事故保險理賠中,無論保險公估人接受哪一方的委托,作為該環節的第三方,均應當客觀地對保險標的進行評估,公正地出具公估結論報告。這種報告雖然不具備法律效力和定論作用,但基于公估人的專業和經驗,保險雙方當事人難以找出與公估結論相左的原因或理由,從而促進理賠工作的順利完成。需要指出的是,公估結論必須經保險當事人雙方共同接受才可結案,如有一方不能接受,最終須經法律途徑解決。公證職能是保險公估企業和公估行業健康、長遠發展的基本保證。
3.2影響公估人獨立和公正的原因
首先,從海損事故保險公估人的發展可以看出,保險公估人就是從保險公司的理賠環節中獨立出來,而后經營專門的公估業務發展而來的。公估人不可避免的與保險人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次,受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見上文,此處不再贅述)的制約,國內從事海損事故評估的企業大多規模小,在資金、人才、影響力等其他方面均不具備與保險公司對話的實力。另外,海上保險公估企業的主要業務和經濟來源基本上都來自于保險公司而非被保險人。公估企業為自身發展考慮一般都會偏向于保險公司,從而失去其獨立和公正。
3.3如何保障公估人獨立履行其職能
(1)確立海損事故中公估人和公估報告的法律地位。《保險法》和《保險公估機構管理規定》中并沒有說明公估人和公估報告的法律地位,這就造成公估報告不具法律效力。而保險公估的作用和公估報告的法律定位,對于公估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盡快制定適合我國航運市場和保險市場的法律法規,保障保險公估人以及保險公估報告在海損事故理賠中的法律地位,探索發生海損事故后保險標的只能由公估人來評估的法律制度,使保險公估有法可依。
(2)成立行業協會。在目前我國從事海損事故的保險公估行業尚未成熟,保險公估公司實力不強的情況下,保險公估人可以采取團結一致、互利共贏的經營模式。成立保險公估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信息溝通。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相互間的惡性競爭,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來自保險公司的壓力,實現與保險公司公平對話,保證自身的獨立性。
(3)建立“三方”協商機制。出現海損事故進入保險理賠階段后,建立由保險公司、被保險人和保險公估人三方組成的協商機制,可以通過簽訂“三方協議”的方式,充分發揮公估人的潤滑劑作用,減少理賠過程中保險當事人之間的摩擦,盡快達成理賠方案。另外,要通過協商機制實現保險理賠工作的透明化,公平公正地維護保險雙方的利益,提高保險理賠的效率,強化保險的服務職能,使理賠工作交由保險公估人來做逐漸變成一種習慣和制度。
(4)合理分工,分類發展。一方面,應當建立分工合理的海上保險市場機制。當前海上公估業存在的問題,其實質就是海上保險市場分工機制的缺失。保險公司往往會單方面對保險標的進行風險評估和價值判斷。海損事故發生后,可以將一部分理賠工作從保險公司中剝離出來,交由公估人來完成。另一方面,根據受委托的對象不同,保險人可以專門接受保險人的委托,也可以專門接受被保險人的委托。這樣的話,在理賠活動中,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雙方均有自己委托的公估人涉入,可以有效避免因公估人偏袒一方而造成公估報告不公正的情況。
(5)借鑒國際經驗,立足專業優勢。與西方海損事故公估業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發展較晚,目前該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化還不高、分工還不夠細化,在許多方面需要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例如,我國從事海損事故保險公估的機構應主動學習國外保險公估的經典案例;在技術和經驗上加強與國外公估機構的合作;積極開展與國外保險公估專家進行業務交流的活動等。同時,公估機構應根據已有人員的專業優勢精準定位,開展海損事故中特定領域的公估業務,強化專業特色,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我國從事海上保險公估的企業起步較晚,行業的社會認知度和多數企業的實力較發達國家還存在明顯差距。如何發揮公估人在海損事故中的積極作用,使保險當事人能夠客觀、充分地認識到公估的重要性,仍然需要上述多方面不斷地實踐和努力。在這種背景下,從事海損事故的保險公估人更應摒棄只顧眼前利益的經營模式,以其獨立、公正、專業的形象,為保險當事人提供及時、高效、平等的中介服務。只有這樣,從事海損公估的企業才能逐漸樹立起行業的信譽和權威,從而得到保險當事人雙方的認可,逐步實現保險公估成為海損事故保險理賠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鄒平云.保險公估人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6.
[2]吳定富.保險公估相關知識與法規[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10.
[3]汪巍.保險公估報告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上海保險,2005.
[4]楊澤云.構建中國保險公估制度[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6.
[5]崔慧賢.保險中介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6]周慧,李芳.我國保險公估的困境和出路[J].中國保險報,2009.

F840.63
A
1006—7973(2016)10-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