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劉明,王洋
(連云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江蘇 連云港 222042)
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風險分析及對策研究
李坤,劉明,王洋
(連云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江蘇 連云港 222042)
我國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風險日益突出,給相關各方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將對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希望可以為相關各方提供參考,從而有效減少短重風險的發生。
散貨;短重;水尺計重;原因;對策
DOI編碼:10.13646/j.cnki.42-1395/u.2016.10.01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現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源性散貨進口國之一。然而隨著進口量的增加,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案例隨之上升。頻繁發生的短重風險嚴重擾亂了正常的進出口貿易秩序,損害了收貨人、承運人、發貨人等多方的利益,亟需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與重視。
由于各個大宗資源性散貨出口國國情不同、貨物性質各異以及分港裝卸等多種因素,造成貨物短重的原因多種多樣,本文將根據作者從事進出口商品重量鑒定工作的經驗,著重對以水尺計重方式進行重量鑒定的資源性散貨短重風險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有效減少短重風險發生的對策。
1.1短重的概念
短重是指沒有達到規定的或商定的物品重量計量要求,也就是俗稱的缺斤短兩,常指大批貨物或物品重量的缺失。
1.2短重的規定
從短重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對短重的定義限制有兩個。一是商定;二是規定。
所謂商定就是貿易雙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協商約定,從而確定出一定的比例,并寫入合同,超出約定比例即視為短重。
根據中外航運實踐,大宗資源性散貨運輸計量通常使用水尺計重。《進出口商品重量鑒定規程第2部分:水尺計重》(SN/ T 3023.2-2012)對水尺計重精確度進行了具體量化規定:如果船舶制表準確度在0.1%,其水尺計重準確度可以在0.5%之內。因此,業界普遍認為貨物重量損失在0.5%以內屬于正常損耗。在重量證書出具的實際操作中,檢驗檢疫部門一般將以水尺計重方式進行重量鑒定的貨物,短少比例超過0.5%的情況視為短重,并出具短重證書。
本文利用故障樹分析法對造成短重的風險因素加以識別,識別結果以魚骨圖的形式給出,詳見圖1。
結合因果分析法對風險因素進行歸納,造成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自然損耗,是指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由于貨物本身特性、固有缺陷等造成貨物的自然減量。大宗資源性散貨在海洋運輸環節,由于受運輸條件限制,極易受到外界自然力的作用(如風雨的侵蝕),發生干燥、風化、揮發、粘結等現象,從而引起貨物重量的減少。
(2)計重方式不統一。由于各國港口生產條件以及港口作業慣例不同,大宗資源性散貨裝船作業計重方式各不相同,許多港口采用衡器鑒重、軌道衡等計重方式,而在我國港口,大宗資源性散貨往往采取水尺計重的方式進行重量鑒定。衡器鑒重的精確度為0.2%,水尺計重的精確度為0.5%,兩種計重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誤差,貨物實際重量出現差別也就不可避免。
(3)裝貨港原裝重量不夠,是指在國外裝貨港口,由于受自然條件及人為因素影響,實際裝船貨物重量少于船方簽發給發貨人的提單重量。水尺計重需要精確讀取船舶吃水從而計算出全船貨物重量,受港口水文條件以及鑒定人員業務能力的限制,往往很難準確的讀取吃水。另外,也存在某些不法商人與鑒定人員進行勾結,偽造水尺報告,并串通船方,要求船方簽發多于實際貨物重量的提單,從而進行貿易欺詐。

圖1
(4)多票混裝、分港卸貨等運輸方式導致的短重。為了降低運輸成本,提高船舶營運效能,承運方往往會采用多票混裝、分港卸貨等運輸方式,即同一船舶裝載相同或不同大宗資源性散貨分卸于兩個或兩個以上港口。在分港卸貨模式中,受港口作業習慣、船方大副水平等原因限制,船方對第一卸貨港實際卸貨重量控制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貨物不分艙的情況下。
(5)航行途中排出明水導致的短重。鐵礦砂、煉焦煤等資源性散貨,受貨物本身性質以及諸多人為因素干擾,貨物含水量較高,在航行途中會有明水滲出形成自由液面,構成重大安全隱患。為了保證航行安全,船方會將明水經污水井排出。排出的污水在裝貨港進行水尺計重時已經計入貨物重量,在航行途中排出,從而造成到貨港貨物重量短少。
(6)承運船舶不具備水尺計重條件導致的短重。在一些不發達國家或是短距離航線中,老舊船舶、沙灘船舶仍是運輸主力,如承運進口朝鮮散貨的船舶。老舊船舶船齡一般都在20年以上,船體結構大都發生了變化。沙灘船舶在建造中沒有審批圖紙,或未按圖施工,或造船工藝達不到船檢法規和規范要求,使得船舶質量低劣。老舊船舶、沙灘船舶進行水尺計重所使用的圖表多與船舶實際狀況不適用,且存在較大偏差,如無壓載水縱傾修正表、無吃水標記修正等。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此類船舶不滿足水尺計重條件,無法進行水尺計重。在裝運港口,發貨人為了自身利益,多租用此類對自身有利的船舶進行運輸,并在簽署合同時明確要求進行水尺計重,往往導致在國內卸貨港實際卸貨重量小于提單重量。
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涉及到承運人、收貨人、國內主管機構等多個方面,如何有效減少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風險的發生,維護好國際經濟貿易的秩序,需要參與各方共同努力。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3.1承運人方面
承運人作為收/發貨人之間的橋梁與紐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貨運合同中,承運人的責任一般說來主要是保證所運輸的貨物按時、安全地送達目的地。因此,承運人應對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的貨物滅失、短少、污染、損壞等負責,法律有特別規定或當事人有特別約定的除外。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如若遇到承運貨物出現短少,承運人負有客觀方面的舉證責任。承運人應采取以下措施:
(1)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使船舶處于適航狀態,并妥善配備船員和配備供應品,使載貨處所適于并能安全收受、載運和保管貨物。
(2)在裝貨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船岸檢查表》、《Loading Sequence(裝貨順序)》要求裝載,并加強現場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方面提出異議,進行協商解決。對裝貨過程中灑水、下暴雨等特殊情況,船方應做好航海日志和裝卸日志有關事實記錄,必要時船長可發表《船長聲明》并通過代理得到有關方面簽認,從而保護收貨人和自身利益。
(3)承運人可以獨立申請第三方檢驗鑒定機構在裝貨港和卸貨港進行重量鑒定,第三方檢驗機構獨立的開展計重工作,并出具重量報告,從而遏制在裝貨港因發貨人缺乏誠信、存心欺詐而做出的造假行為。
3.2收貨人方面
目前,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多為賣方市場,加之很多收貨人缺乏對國際貿易規則的充分了解與熟練應用,在簽訂購買合同時,國內收貨人多處在不對等的劣勢地位。如果到港貨物出現短少,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及國際通行做法,收貨人有索賠的權力。但是,收貨人對貨物短少所要求的賠償牽涉到多個方面,索賠工作十分艱難,將耗費一定的時間、人力、物力等。因此,國內收貨人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在客戶選擇、合同簽訂、租船等多個環節采取相應措施,以規避短重風險。
(1)簽訂進口貨物合同時,充分考慮到貨物短重帶來的風險。合同條款要做到嚴密、規范,約定詳細合理。檢驗方法、索賠期限、結算依據等都應寫清楚,避免合同缺陷。盡量爭取較長的索賠期限,盡可能的選擇以中國檢驗檢疫證書作為貿易雙方結算的依據。對于含水量高的貨物,盡量爭取以干噸作為結算的依據。
(2)對客戶信譽和市場情況進行認真評估。盡可能選擇信譽好、操作規范的公司合作,避開短重嚴重的港口、出口國家或供應商。
(3)增強在租船方面的話語權。及時提出本方的合理要求,對于賣方任意指定船舶的行為加以干預,對于相關方面發布過有重大短少記錄警報的船舶盡量避免使用。
(4)實施裝船前檢驗。聘請本方信賴的第三方檢驗機構實施裝船前檢驗,及時掌握貨物裝船情況,從源頭上杜絕發貨人和不法檢驗機構的勾結。
(5)投保短量險。短量險是貨物運輸保險的附加險之一。保險公司負責賠償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的數量短少或缺少的損失。在進口貨值較高或是短重案例頻發的大宗資源性散貨時,國內收貨人應有選擇的投保短量險,從而轉移自身風險。
3.3主管部門方面
《進出口商品數量重量檢驗鑒定管理辦法》第三條:國家質檢總局設在各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以下簡稱檢驗檢疫機構)負責所轄地區的進出口商品數量、重量檢驗鑒定及其監督管理工作。此條款明確了各地檢驗檢疫機構作為進出口商品重量鑒定工作主管部門的法律地位。作為行政執法部門,檢驗檢疫機構應充分發揮在技術、資源、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主動作為、主動創新、主動服務,有效減少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現象的發生。
(1)建立船舶黑名單制度。建立來港船舶數據庫,詳細記錄來港船舶的重量檢驗情況及船舶規范等細節,對于曾出現重大短重現象的船舶進行重點關注,并及時發布預警通報,提醒相關企業減少對此類船舶的租用。
(2)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定期對承運船舶、發貨人、裝貨港進行風險評估,按照不同的風險評估等級,通過多種渠道對外進行預警通報,進一步提高進口商在談判和簽訂合同時的警惕性。
(3)健全分港卸貨機制。嚴格按照《進口大宗貨物分港卸貨法定鑒定工作管理規定》,建立分港卸貨溝通交流機制,確保第一港卸貨結束后情況能及時反饋給下一港。對本港出現重大短重情況或情況復雜的船舶,可派鑒定人員到下一港協同實施鑒定。
(4)加強科研工作及人才隊伍建設。水尺計重工作受港口自然環境及鑒定人員業務能力的影響較大。一方面,檢驗檢疫部門應該不斷加強水尺計重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發新型水尺觀測工具,有效減少港口風浪對水尺觀測的影響。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升鑒定人員的的能力素質和業務水平,打造一支技術精湛、服務優質的鑒定隊伍,最大程度的降低人為因素對水尺計重精確度的影響。
(5)主動做好服務。加強與國內收貨人及貨物代理公司的溝通聯系,定期派工作人員上門,向廣大進口商宣講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及技術性貿易措施,提高企業的自我防范意識,同時認真聽取企業在大宗資源性散貨進口方面遇到的困惑與困難,有針對性的提供政策法規方面的幫助。同時,全程跟蹤追償。查出貨物短重后,及時出具權威重量證書,并在企業索賠的過程中,及時收集反饋信息,主動做好跟進服務,幫助企業進行索賠。
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風險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是一直存在的,且隨著現代運輸方式的發展、運輸工具的多樣化以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表現為不同的形式。采取措施減少進口大宗資源性散貨短重風險的發生是承運人、收貨人、主管部門等國際貿易活動的參與方共同的責任與義務。只有多方精誠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有效的遏制或減少短重風險的發生,才能切實維護各方合法利益。
[1]SN/T 3023.2-2012,進出口商品重量鑒定規程第2部分:水尺計重[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2]國家質檢總局令第103號,進出口商品數量重量檢驗鑒定管理辦法[Z].
[3]李坤,王川.“四招”應對巴西水貨短重[N].中國國門時報,2016-7-13.
DOI編碼:10.13646/j.cnki.42-1395/u.2016.10.012
U294.7
A
1006—7973(2016)10-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