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劉 亮,張天英,黃 展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
COX-2和C-myc在胃癌發生發展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研究①
朱艷麗,劉 亮,張天英,黃 展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研究胃癌中的COX-2及C-myc蛋白的表達及相互關系,初步探討它們在胃癌的侵襲轉移中的生物學意義。方法:應用免疫組化SABC法,檢測46例胃癌組織、20例 正常胃黏膜組織中COX-2及C-myc蛋白的表達情況,比較COX-2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指標的關系及其與C-myc蛋白表達的相關性。結果:①胃癌組織COX-2蛋白表達的陽性率(63.04%)明顯高于正常胃黏膜組織(30%),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表達水平與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浸潤深度有關(P<0.05)。②胃癌組織C-myc蛋白表達的陽性率(67.39%)明顯高于正常胃黏膜組織(35%),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表達水平與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浸潤深度有關(P<0.05)。③COX-2蛋白與C-myc蛋白的表達呈正相關(r=0.62,P<0.05)。結論:提示COX-2的表達與胃癌生物學行為密切相關;在胃癌發展過程中,COX-2蛋白與C-myc共同作用,參與細胞的癌變過程,并促進癌變細胞的浸潤、轉移。
COX-2;C-myc;蛋白表達;胃癌;免疫組織化學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在我國其發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腫瘤的浸潤轉移是導致胃癌患者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愈率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影響因素,腫瘤的浸潤和轉移是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其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近年來,胃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較快,可在不同水平檢測基因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細胞周期調節蛋白及細胞增殖相關基因等的改變。
1.1 一般資料
實驗標本均為2010-01~2013-06年在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佳木斯市腫瘤醫院及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經普外科手術切除及腔鏡中心取材后并經病理科檢查證實的原發性胃腺癌患者共46例。浸潤深度未超過肌層者27例,超過肌層者19例。高分化者14例;中低分化者32例。淋巴結轉移28例,無淋巴結轉移18例。所有標本術前均未做化、放療,臨床資料完善齊全,發病過程中并無長期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病史。
1.2 主要試劑
鼠抗人COX-2單克隆抗體購自北京博奧森生物技術公司產品(濃縮型),工作濃度為1:100;鼠抗人C-myc單克隆抗體(即用型)、SABC法通用型二抗、氨基聯苯胺(DAB)顯色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公司。其他輔助試劑由醫院病理科提供。
1.3 實驗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SABC法,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結果判斷及標準
在光鏡下觀察COX-2主要分布于細胞膜和/或細胞漿中,C-myc主要分布于細胞膜或細胞核中。表達陽性的細胞可在細胞中發現棕黃色顆粒。于高倍鏡下計數表達陽性的細胞的數量并計算其所占的百分比,同時評定細胞的染色強度,最終得出實驗結果。
1.5 病理組織學診斷標準
按1990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診斷標準,經兩位病理專家認定胃癌的分化和浸潤深度。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分析兩獨立樣本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COX-2、C-myc在正常黏膜及胃癌組織中的表達
COX-2表達主要定位胞漿和/或細胞膜中,呈棕黃色顆粒和/或網絡狀分布。COX-2在正常黏膜、胃癌組織中陽性率分別為30%(6/20)、63.04%(29/46),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即COX-2在胃癌組織中表達增高。C-myc表達定位于胞核中,呈棕黃色,胞膜中少量表達, C-myc在正常黏膜、胃癌組織中陽性率分別為35%(7/20)、67.39%(31/46)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即C-myc在胃癌組織中表達升高。見表1。
2.2 COX-2、C-myc表達與胃癌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
高分化、中低分化二組中,COX-2陽性表達率分別為28.57%、78.13%,C-myc陽性表達率分別為28.57%、84.38%,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T1~T2、T3~T4各組COX-2陽性表達率分別為48.15%、84.21%,C-myc陽性表達率分別為51.85%、89.47%,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有淋巴結轉移及無淋巴結轉移組中COX-2陽性表達率分別為78.57%、38.89%,C-myc陽性表達率分別為82.14%、44.44%,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1 COX-2、C-myc在正常黏膜及胃癌組織中的表達

表2 COX-2、C-myc表達與胃癌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
2.3 COX-2和C-myc蛋白表達在胃癌組織中的相關性
統計學分析表明,胃癌組織COX-2蛋白表達與C-myc蛋白表達呈正相關(r=0.62,P<0.05),COX-2蛋白及C-myc表達均隨著腫瘤淋巴結轉移的發生,浸潤深度的加深及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見表3。

表3 COX-2與C-myc在胃癌中表達的相互關系
胃癌作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病死率居于惡性腫瘤前列。通過各種實驗及臨床觀察研究出關于胃癌的典型并具有特征的診斷指標,尤其是檢測出能反應腫瘤侵襲轉移的客觀指標。通過實驗觀察這些指標在胃癌發生浸潤和轉移時所起的生物學作用,將為臨床阻斷胃癌的浸潤和轉移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環氧化酶 2(COX-2)作為體內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該基因的表達可受達到來源于體內和體外信號的誘導。正常狀態下 COX-2 在人體多數組織中并不表達,而在被細胞內外各種刺激因子如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轉移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內皮素及高滲狀態等所誘導下表達[1]。COX-2 在正常組織中低表達或不表達,在多種腫瘤中高表達[2]。COX是前列腺素(PG)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酶,在正常組織細胞中不表達或低表達,但在發生炎癥和腫瘤時,其表達水平迅速上調[3]。COX-2參與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機制復雜,具研究其主要是通過促進組織細胞的增殖,抑制細胞凋亡,增強腫瘤浸潤轉移能力,促進新生血管形成等機制從而發揮作用的[4,5]。本實驗結果顯示COX-2在胃癌組織中陽性率明顯高于正常黏膜、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胃癌組織中COX-2陽性表達率與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腫瘤大小比較,差異均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COX-2的陽性表達率在腫瘤的不同分化程度及淋巴結轉移與否中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C-myc蛋白是一種轉錄因子,通常和細胞內其他蛋白質結合后再和DNA核心序列結合,控制DNA轉錄,通過調節目的基因表達,結合細胞所處的內外環境來影響細胞的生物學行為[6],C-myc基因表達失調有利于凋亡形成。近來研究表明,C -myc基因在細胞惡性轉化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達與許多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本實驗結果顯示C-myc在胃癌組織中陽性率明顯高于正常黏膜、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胃癌組織中C-myc陽性表達率與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腫瘤大小比較,差異均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C-myc的陽性表達率在腫瘤的不同分化程度及淋巴結轉移與否中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COX-2、C-myc作為胃癌發展的相關性基因,其兩者聯合檢測的報道較少,本實驗通過免疫組化法對二者聯合檢測,結果顯示:胃癌組織RhoA蛋白表達與C-myc蛋白表達呈正相關(r=0.62,P<0.05),且兩者的表達隨著胃癌淋巴結轉移的發生浸潤深度的加深及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檢測胃癌組織中兩者的表達,可能為胃癌綜合治療提供一種新的途徑,從而有助于減少胃癌的復發和轉移。
[1]Raspollini MR,AMunni G,Villanucci A,et al. COX-2 status in relationto 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and VEGF expression:analysis in ovarian carcinomapatients with low versus high survival rates[J]. Oncol Rep,2013,11( 2) :309-313
[2]Cao Y,Prescott SM.Many actions of cyclooxygenase-2 in cellular dynamicsand in cancer[J].J Cell Physiol,2012,190(3):279-286
[3]郜恒郡,于連珍,孫亮,等.胃癌及癌旁組織中基因蛋白的表達[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8:578-579
[4]Dempke W,Rie C,Grothey A,et al.Cyclooxygenase-2:anovel target for cancer chemotherapy[J].Cancer Res Clinoncol,2011,127:411-417
[5]朱艷麗,劉亮,崔穎,等.COX-2、Ki-67在胃癌發生發展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研究[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0,33(6):30-31
[6]Vita M,Henriksson M.The Myc oncoprotein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humancancer[J].Semin Cancer Biol,2006,16:318
黑龍江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編號:12531715。
朱艷麗(1978~)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主治醫師。
R735.2
A
1008-0104(2016)05-0028-02
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