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張天懿,劉 晗,劉乃峰,許安鑼,張鳳云,夏舟容
(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193)
“互聯網+”與智能養老——基于天津市南開區昔陽里的調查
李勝男,張天懿,劉晗,劉乃峰,許安鑼,張鳳云,夏舟容
(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193)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中國養老產業面臨著諸多機遇與挑戰,結合經濟和養老觀念等因素,智能養老成為解決中國老人養老的新途徑。為了使智能養老更符合中國老人的養老需求,對天津市南開區昔陽里已有的智能養老模式進行調查,運用SPSS17.0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論表明,以電視網絡為依托的智能養老模式在居民中的滿意度不高,還存在諸多問題。
智能養老;居家養老;智能養老模式;滿意度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2011—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00萬。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對養老產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分為居家養老、日間照料、機構養老三種,但結合經濟因素和人們的養老觀念等,目前仍以居家養老符合絕大多數家庭的經濟實況和老人的養老意愿。但由于子女工作繁忙,難以在生活方面給老人細心全面的照顧和服務,智能居家養老模式應運而生。
本次調查在2016年3—5月進行,以天津市南開區昔陽里社區家中安裝有社區智能居家養老系統的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深入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在南開區昔陽里社區進行了調查。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回收率為84.7%。調查內容有:(1)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況;(2)使用智能養老設備情況包括使用是否有困難,困難程度等;(3)具體的養老服務的滿意程度以及對養老的其他需求。
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一)一般情況分析
在調查中,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如下頁表1所示),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女性比例略高,為52%;年齡結構上60歲及以上的人數最多,比例最高,為46.5%;文化程度為中學的比例最高,為53.5%;家庭收入水平大致夠用的比例最高,為52.8%。被調查的127人中,對昔陽里現有智能養老模式滿意的有44人,一般的有65人,不滿意的有18人;其中,30~40歲27人(21.3%),40~50歲14人(11%),50~60歲27人(21.3%),60歲及以上59人(46.5%);家庭收入比較寬裕41人(32.3%),大致夠用的67人(52.8%)
(二)影響居民智能養老滿意度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居民智能養老滿意度作為被解釋變量,經比較分析將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養老設備價格、點餐服務價格、電視掛號服務滿意度作為解釋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回歸結果(見下頁表2)。
根據下頁表2結果顯示,年齡作為基本的人口學特征,對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設備價格、電視掛號服務四個因素對居民對智能養老系統的滿意度有影響。文化程度越高,滿意度越高,這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影響居民對設備操作的難易程度,進而影響滿意度。家庭收入很寬裕對滿意度沒有顯著性影響,家庭收入比較寬裕和大致夠用對滿意有一定的影響,家庭收入較高的居民對智能養老系統的滿意度更高,反之,更低。這可能是因為家庭收入的高低對設備和系統服務的價格的承受能力不同,對系統的滿意度也就不一樣;設備價格與滿意度具有負相關關系,這也與居民的家庭收入、經濟承受能力有一定的關系。
根據社會訪談的結果可得出如下結論:(1)智能養老系統網絡僅限于天津廣播電視臺電視網絡用戶,具有局限性;(2)智能養老系統的操作復雜,被訪談的4位老人中有2位不太會用,有1位不會用,有1位會用;(3)社區食堂的食物味道不好且價格偏高,社區食堂被一家壟斷,致使老人們不能享受到應有的優質服務;(4)電視掛號的名額太少,基本掛不上,社區醫院醫療水平太低,僅限于買藥。最后,有3位老人表示對目前的智能養老服務滿意度一般,1位老人不滿意,但如果能夠改進系統,改善服務,使之更適合老年人,他們會很樂意使用智能養老系統及其提供的服務。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表
表2 昔陽里居民智能養老滿意度Logistic分析
智能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既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又能有效緩解我國養老壓力的新型養老模式,值得我們對其進行探索研究,以便它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老年人及養老行業。為此,針對以上調查結果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簡化程序,拓寬網絡服務的可及性,改電視網絡為互聯網,使老人更加簡便地獲得各種養老服務,避免因家中無特定網絡就不能安裝智能養老系統和系統太復雜老人不會使用的問題。
第二,改進技術,降低智能養老系統終端接收設備的價格以及線下服務價格,提高服務質量。
第三,線下服務方面,在社區食堂引入競爭、激勵和監督機制,將社區食堂一分為二,進行招標引入外部商家,社區服務中心對其進行監管,防止其價格過高;其次,每年進行一次評比,了解居民對社區食堂的滿意度,對社區滿意度較高的商家,下一年可以繼續經營社區食堂,以此改善社區食堂價格高、味道差的問題。
第四,增加掛號名額,完善社區醫院與大醫院之間的雙向轉診制度;在社區引入全科醫生,提高醫生的職業技能,鼓勵居民在社區醫院就醫。
[1]劉相征.智能養老終端發展淺析[J].數字通信世界,2015,(Z1).
[2]李博,趙天地,岳衛金,等.中國城市智慧養老需求分析及建議:基于北京市東城區的調查[J].經營者,2015,(7).
[3]朱順兵,鄒萬流.智能化養老系統建設研究[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3,(8).
[4]姜紅德,閆黎.中國式智能養老[J].中國信息化,2013,(16).
[5]周元鵬,張撫秀.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實踐與思考——基于典型社區的調查[J].科學發展,2012,(12).
[6]李兵水,孫兆輝,王藝雯.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1).
[7]尹景燕,楊濤.老齡化與社會和諧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方式[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責任編輯劉嬌嬌]
C913.6
A
1673-291X(2016)27-0039-03
2016-08-16
李勝男(1993-),女,四川達州人,本科,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