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德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省經濟社會大數據研究院,昆明 650221)
云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
徐安德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省經濟社會大數據研究院,昆明 650221)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云南的非公有制經濟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補充地位”上升為“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著全省經濟高速健康發展。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發展基礎建設、緩解就業壓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此,必須放寬市場非公有制經濟的準入條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使其成為云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云南省;非公有制經濟;現狀;問題;對策
云南省作為中國連接東南亞、南亞最便捷的路上交通樞紐,云南經濟輻射西南內陸,同時也是連接印度、緬甸和孟加拉三國的印度洋港口城市,具有“東連黔貴通沿海,北經川渝進中原,南下越老達泰柬,西接緬甸連印孟的獨特區位優勢”,其經濟對內可承接國內各省,對外可啟東南亞各國,是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門戶。自2010年以來,云南不斷實行改革開放戰略,目標是將云南打造成中國沿邊開放經濟區。
2013年云南省的生產總值為11 720.91億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占46.1%,為5 397.48億元。云南省的社會消費總額為4 036.01億元,與2012年相比,非公有制經濟由生產總值的44.1%上升到46.1%,說明云南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對于云南省的經濟推動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對于云南省內消費情況而言,公有制經濟消費為762.9億元占社會消費總額的18.9%,云南省非公有制經濟消費總額已經遠遠超過公有經濟消費總額,為3 270.1億元,占社會消費總額的81%。到2014年云南省的生產總值為12 814.59億元,非公有制經濟為5 958.7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6.5%。

數據來源:《云南統計年鑒(2015)》。
非公有制經濟的增加值是指一定時期內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的非公有制經濟單位(或個人)通過生產活動和提供服務新創造的價值。由上頁表可以看出,2005—2014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加了3.92倍,非公有制經濟的增加值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增加量較為明顯。
(一)云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提高財政收入的重要力量
我國標準的市場經濟就是宏觀調控、市場調節、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現打破了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公有制獨攬天下的格局,但也必須接受競爭規律、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等市場規律的考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得潛在的資源與生產要素都得到極大化的聚集和配置,用于創造我國的社會財富,增加國民收入和財政收入。
(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云南省擴大內需
非公有制經濟拉動了云南省消費的增長,刺激了云南省內需,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表現在省內消費的拉動力作用上,2011年云南省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為3 752.37億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的零售消費總額為2 435.5億元。2012年云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到3 541.6億元,同比增長了18.05%,非公有制經濟的消費品零售增長了17.8%,增長到2 869.02億元。2014年云南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 632.87億元,與2013年相比,省內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了12.65%,公有制經濟消費為880.5億元占社會消費總額的19%,云南省非公有制經濟消費總額已經遠遠超過公有經濟消費總額,為3 752.37億元,占社會消費總額的81%,非公有制經濟由生產總值的46.1%上升到46.5%,說明云南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對于云南省的經濟推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就2011—2014年的情況而言,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云南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0%以上。就此數據而言,非公有制經濟對云南省消費有較強的拉動力。其次,非公有制經濟對于省內的固定投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繼續增加投資,確保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繼續實行擴大內需政策,要進一步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投資的較快增長。

圖1
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78—2014年總體上是平穩向上發展的。從總體趨勢上講,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總額對于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影響較為明顯。
(三)非公有制經濟為緩解云南就業壓力做出的貢獻

圖2 云南省地區分行業城鎮單位登記注冊年末就業人數
社會就業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也是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云南省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些勞動力完全由國有經濟來吸收顯然是不可能的,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公民提供更多的崗位,增加勞動力需求,吸納勞動力增量和存量將其轉換為現實的生產要素,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主力軍。同時,有利于增加國民的社會財富,增強了公民的國家認同感。
上頁圖2為2000—2014年的云南省總的就業情況,其中公有制單位包括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國有單位是指資產歸國家所有,集體單位是指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根據圖2可以看出,云南省2000—2012年的就業總量和國有單位的就業總量都是處于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而集體單位的就業人數對于云南省總體的就業量的貢獻率不是很大。但是相比而言,非公有制單位的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相比于公有制經濟單位的就業人數增長速度要快,同時可以看出,云南省就業總人數的增長,主要來源于非公有制經濟單位的就業人數的增長。私營企業中的從業人員,從2001年的2.87萬戶增長到2014年的29.29萬戶,增長了9倍多。
圖3為2001—2014年的私營企業和個體戶的就業人數折線圖。

圖3
個體戶本身就業量較小,但是由于此期間個體戶數量的增加,使得個體戶的就業人數處于持續增長狀態。對于私營企業而言,私營企業在此期間拉動就業快速增長,其中2001—2004年、2005—2006年間的增長速度較為緩慢,除此之外的其他時間增長迅速。這更加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在就業方面為云南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非公有制經濟對云南市場經濟體制的貢獻
非公有制經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依賴市場生存和發展,市場主體具有靈活的經營方式和應變能力,通過相互競爭、合作實現優勝劣汰,從而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從三次產業結構看,云南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遠遠低于全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而服務業的發展程度本身就是市場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進入就是推動云南市場經濟的重要動力。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公有制一統天下,國民經濟單一的局勢,為國有經濟改革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競爭性市場的外部環境和轉軌示范,并積極參與公有制經濟的重組、改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大大加快了云南地區公有制企業的改革步伐,促進了市場經濟機制在社會范圍內的形成,從總體推動了云南的生產力的發展。
云南省非公有制經濟起步時間比較晚,實力相對發達省份而言比較弱,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云南省許多企業尚未建立規范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民營經濟仍然弱小。就西南地區內部相比而言,云南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遠遠小于重慶非公有制經濟總量,云南省非公有經濟發展仍存在著階段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民眾自身的動力較小
云南省在民眾參與的積極性上與東部地區相差較大,這主要由于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第一,云南人民的家庭觀念較強,人們對于社會團體和組織的依賴性和參與度極低,對外部環境有著天然的不信任和防范意識。第二,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6個少數民族。除漢族外,人口在4 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共25個,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這種多民族的文化加上傳統宗教的密布,容易使人們對外來文化和新鮮事物產生排斥現象,缺乏對新鮮事物的了解和認同,造成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第三,云南省由于受到傳統小農意識的影響,經濟主體更加注重心理安全和安穩,長期安于現狀就會缺乏創新的意識和開拓的精神,會使得非公有制經濟在云南省得不到快速發展。
(二)縣域經濟不平衡
縣域經濟不僅是全省經濟運行的基本區域經濟單位,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器。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但長期以來,縣域經濟發展滯緩和不平衡一直阻礙著云南經濟的發展。云南省有129個縣(市),2014年全省財政預算收入是1 698.06億元,但僅僅昆明市就有477.97億元,占全省的28.15%,主要是國家政策和自然因素等原因導致的市場經濟運行環境條件不充分,私營經濟發展緩慢。這就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很低,經濟發展缺乏活力,難以形成經濟自主增長機制。
(三)地理位置處于劣勢
地理位置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自古以來,東部地區就因自身優異的地理條件充分發揮外引內聯和對外、對內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使這一地帶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地,海洋開發的基地,培養向全國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傳送新技術、提供咨詢和信息的基地,所有這些資源使東部經濟迅速發展起來。而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故自身吸引外資、技術的環境相對薄弱,只能依靠本地資源和本地尚未發育的市場來發展經濟。2014年云南省的進出口總額為296.22億美元,全國是43 015.3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0.69%;實際利用外資額為27.06億美元,全國是1 197.05億美元,占全國的2.26%,都是比較低的。
(四)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小,層次低,競爭力小
從云南非公經濟的現狀看,同全國整體水平相比,云南非公企業不僅數量少,而且普遍存在著規模小的弱點。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足,制約了云南經濟的發展。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這里以外商在云南省投資企業和云南私營工業企業的情況為例展開分析。
數據顯示,到2013年云南的外資企業有4 262戶,為當年全國外資企業數445 962戶的0.955687%,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資本14 136百萬美元,為全國外資總額2 028 029.8百萬美元的0.697%。而同年,上海的外商投資企業為64 412戶,為全國外資企業數的14.443%,是云南省的15.113倍,注入的國外資本為282 305百萬美元,占全國的13.92%,為云南省的19.97倍。
云南私營工業企業數量少,在全國私營工業企業中占比例非常低,2013年年時所占比例僅為0.792%,在為數本不多的現有私營工業企業中,工業生產總規模小又是一弱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明顯低于全國整體水平。2010年該比重全國為1.741,而云南省僅為0.895,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私營工業企業總產值占云南省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也明顯偏低。2000年私營工業企業總產值占云南省工業總產值比重不到6.59%,雖然近幾年經歷了較快的增長,但到2010年規模以上私營企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重僅略高于20.49%,云南非公企業對云南省工業行業的貢獻低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單個企業的經營規模差距明顯,工業行業往往存在顯著的規模經營效應。而云南私營工業企業規模小,這種小規模生產給云南私營工業企業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五)科技不發達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較東部地區相比文化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居民素質不高,人才的引進比較困難,在文化教育的投入與基礎設施建設上存在嚴重的不足。科學技術的水平受教育水平的影響,會影響技術進步,從而進一步導致創新能力低下,人才引進緩慢、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從而使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
(六)云南既有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對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大
東部地區的工業結構中,紡織、服裝、制鞋、家電等占有相當比重,這些工業技術水平不是很高,資金密集性程度較低,勞動密集性程度較高,比較適合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初期,更是如此。因此,對周圍地區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有較大的帶動作用。與之不同,云南地區的工業,主要是以煙草、有色金屬為主的重工業,這種產業結構明顯的具有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特征。同時,煙草行業又是我國壟斷行業,我國個體私營企業不易模仿,從而對當地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不具有帶動作用,此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滯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以上云南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必須采取綜合的措施,加強科學技術、政府管理、資金引進、發展環境等方面的突破,建立長效機制,才可以使得非公有制經濟在云南快速發展,從而促進云南經濟快速發展。
(一)非公有制企業需要加強自身的制度創新
從總體上講,非公有制經濟的素質在不斷提高,非公有制企業只有不斷制度創新,才能實現跨越發展。制度創新要與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文化創新有機結合和互動,這是非公有制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當前特別要關注,制度創新重點是鼓勵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在內聯外合、資本經營、組織結構創新等方面走出新路,探索建立多元開放的產權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
(二)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一是要普遍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為非公有制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提供系統性擔保。這既可解決其信貸擔保難的問題,又可降低金融部門的信貸風險,最終解決非公有制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各級政府領導牽頭,建立與金融機構定期協調協商機制,對在轉型升級中出現暫時性資金緊張、有市場、有效益、信用好的重點民營企業,積極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實施金融幫扶。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對具備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要盡可能幫助其上市,并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共同設立產業投資、創業和風險投資等各類投資基金,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四是省工商聯會同有關部門設立省民營企業投訴中心,受理民營企業投訴事項,并負責調處、移送、監督有關部門依法解決。進一步強化金融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金融機構運營,加大力度打擊高利貸、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
(三)要進一步轉變理念,增強服務意識,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需要轉變他們的職能,就是要放棄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職能,根據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需要,強化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服務手段,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換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其次在市場機制可以發揮作用的領域,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思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應由微觀經濟主體的直接管理轉向以宏觀調控為主,以強調服務為輔的間接管理,重點是規范市場秩序,培育、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改善投資的軟環境。
(四)鼓勵擴大對外開放合作
實施“資源在內,市場在外”的發展戰略。云南資源豐富,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因此在項目選擇或產品開發上,要依托當地資源,發揮資源優勢,這就是所謂的“資源在內”。另一方面,云南一定要瞄準外地市場,甚至國外市場,因此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強化區域經濟合作,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鼓勵非公有制企業與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多樣式合作,投資到位地引進合作項目。推動云南省與對外投資合作重點國家和地區建立友好城市關系,建立投資貿易互惠機制,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建立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提供相關國家的政策、金融、法律和風險預警等公共信息服務。建立雙邊投資保護契約、提供政府和政府之間機制性的合作,保護非公有制企業對外投資的權益,增強非公有制企業“走出去”的信心與決心。
(五)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公有制經濟,開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雙贏”的局面
1.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項目融資等多種方式,參與城鎮供水、供氣、公共交通、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項目和高速公路、地方機場、鐵路、電站、地方性電網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運營。全方位加大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改革力度,大規模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領域和空間,同時也完善了市場經濟,優化了財政結構,為非公有制經濟投資結構的優化升級創造了條件。
2.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社會事業。目前,社會事業尚處于發展中階段,它的發展基本上是依靠國家的提供,一方面,由于政府財力有限,會造成社會事業服務產品的嚴重短缺;另一方面,市場配置資源的特點也沒有表現出來。然而居民儲蓄規模連年創造新高,社會非公有制經濟充足,放寬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社會事業的門欄,既能增加人民對社會事業的關注,有利于人民對社會事業的了解,又能解決社會事業發展的供需矛盾,更好地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1]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課題組——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data.stats.gov.cn/.
[4]張景良.吉林省非公有經濟發展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5]尤石和.加快云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7,(1).
[6]趙修安,劉曉萍.對加快欠發達地區非公有經濟發展的思考[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01,(3).
[7]黃毅.云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決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2).
[8]李連仲.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陳丹丹]
F121.2
A
1673-291X(2016)27-0046-05
2016-08-16
徐安德(1965-),男,云南宣威人,講師,從事經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