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鐘熾慧
(1.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人文社會科學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室,長春130022;2.吉林省統計局,長春 132011)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看地產品結構升級——以吉林省為例
張軍1,鐘熾慧2
(1.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人文社會科學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室,長春130022;2.吉林省統計局,長春 132011)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一方面,全球經濟疲軟,外需不暢,我國進出口大受影響,傳統的“三駕馬車”已然無法繼續承擔發展動力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出國購物潮、出國旅游潮的出現,外購產品的狂熱與國內產品的滯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逢此時機,供給側改革應聲而起。以吉林省為例,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分析吉林省地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情況及其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地產品結構升級的建議。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成為經濟發展的又一助推動力。
吉林省;供給側改革;需求端;地產品結構升級
2015年,在吉林省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手。在“十三五”吉林省全面振興發展時期,促進吉林省消費供給特別是地產品的消費供給成為重中之重。
從吉林省經濟需求端來看,2015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 274.11億元,同比增長6.5%;促進經濟增長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 704.27億元,比上年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 646.46億元,同比增長9.3%,進出口總值189.38億美元,同比下降28.2%。從數據上看,雖然吉林省成功實現了“穩增長”經濟目標,但目前宏觀經濟平穩增長從需求端來看仍然存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顯而易見,需求端存在的問題在吉林省乃至全國具有普遍性,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突出而急迫,加強吉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突出消費引領作用適當其時。
(一)食品中即食類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可長期保存食品市場占有率較低
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吉林省食品類地產品綜合市場占有率達到31.4%,與2005年及2012年兩次調查結果基本相當,可見十年來吉林省供給側無根本性變化。在調查的十一類食品中,即食類商品包括豬肉、牛肉、雞肉、熟食和加工類面食市場占有率較高,分別達到63.6%、64.5%、48.1%、90.9%和81%,這類商品很難在長途運輸過程中仍然保持原有品質,所以基本依靠本地企業生產。另外,吉林省是大米的主產區,品質優良,所以大米類商品也保持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7.7%。在可以長期保存的食品中,吉林省地產品市場占有率則明顯偏低,其中食用油、飲料、酒類、奶制品和小食品類地產品市場占有率分別為8.8%、16.2%、12.5%、8.7%和10.9%。其實,這些產品在吉林省都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可是我們的資源優勢并沒有發揮出來,而是為外省產品提供了低附加值的原料。
(二)衣著類商品中地產品缺乏競爭力
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吉林省衣著類商品中的地產品市場開拓不足,市場占有率僅為0.2%,與2012年調查結果持平,低于2005年調查結果0.4個百分點。從對各大百貨調查結果來看,地產品中除了個別品牌內衣和床上用品外再沒有其他地產品銷售,名牌商品中基本沒有吉林省地產品的影子,消費者心目中具有較高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吉林省本地品牌較少,反映出吉林省服裝產業以低端產品和貼牌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紡織行業初級化特征比較明顯,缺乏能夠參與全國乃至國際競爭的優勢企業集團。
(三)日常用類消費品地產品全線失守
在日常用類消費品調查中,我們著重選取了兩類在消費品市場中占有比重較大的商品,一是家用電器類,主要包括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二是消費升級類,主要包括手機、金銀飾品、家具等。這兩類日常用類消費品地產品市場占有率僅為0.34%。進一步分析可知,除金銀飾品吉林省有一個品牌外,其余產品吉林省地產品都是空白。其實吉林省家用電器制造產業起步很早,飛利浦電視機、君子蘭洗衣機和吉諾爾電冰箱等產品曾經暢銷全國,供不應求,但最終被市場淘汰。消費升級相關的幾種產品都是品牌號召力比較強的產品,消費者品牌忠誠度較高,產品附加值也比較大,但是吉林省在這些行業也缺乏競爭力。

表1 2015年吉林省食品類商品地產品銷售情況表 (單位:萬元、%)
(四)行類商品吉林省優勢較大
綜合國際自貿港發展趨勢和國內自貿區發展實踐,可以預期自貿港政策將在繼承和發展自貿區試點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以制度創新為核心,著力健全四個方面體系,具體包括: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有序競爭的投資管理體系,促進貿易升級和通關便利的貿易監督服務體系,深化金融開放創新和有效防控風險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及符合市場經濟規則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政府管理體系。在具體實施中將呈現如下特點:
汽車工業和石化工業是吉林省傳統優勢產業,吉林省生產的汽車和石油產品具有較大優勢。一汽集團是共和國汽車工業的“長子”,對吉林省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吉林省居民對一汽也懷有深厚的感情,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較高。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一汽集團旗下品牌4S店共計實現銷售額197.04億元,約占189戶4S店銷售總額的47.7%。石油化工產業也是吉林省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吉林省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吉林省地產成品油市場占有率達到91.9%,其中,中石油系統銷售地產油比重約占92.5%。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東北銷售吉林分公司在吉林省成品油銷售市場中處于支配地位,2015年銷售成品油450.3萬噸,其中銷往本省286.2萬噸,約占63.6%。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盡管吉林省在汽車、石油以及即食類商品中本地產品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占有率,但是大多數種類本地商品供應不足,由此形成外省商品的流入,究其原因造成今日本地產品被動局面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投資結構不合理
從成本最優化的角度來看,地產品與外省產品相比一般都具有進貨成本低、運輸距離短的優勢,因而在于同種同質商品的競爭中勢必會取得主動權,因此擁有較多的批發零售企業將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一方面,從吉林省二三產業的投資比重來看,吉林省資金投入主要在第二產業而非第三產業。近三年來,吉林省的二產投資比重由2012年53.7%上升到2014年的55.6%,比重超過一半以上;而三產的投資比重卻由2012年41.3%下降到2014年的39%,低于四成水平。說明吉林省資金主要投入到生產領域而非消費領域。另一方面,吉林省二、三產業投資結構和全國投資結構倒掛,全國二產投資比重基本穩定在40%以上且呈現下降的趨勢,而三產投資比重則超過50%并且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吉林省趨勢與全國結構恰恰相反。由此帶來的是投資、從事批發零售業的企業個數較少,導致地產品銷售優勢不夠明顯。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末,吉林省共有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4 147戶,僅為全國個數的1%左右。

2012—2014全國與吉林省投資結構對比柱狀圖
(二)工業產品供需錯配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
吉林省屬于重化工業格局。在吉林省工業的支柱、優勢和特色產業中,除食品加工和汽車產業外,石化產業和冶金建材產業都屬于產業鏈中的中端位置,很難對我們的最終消費品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另外,吉林省現有的生產體系中的存量資本和技術主體,主要是由工業體系中多年積蓄的生產能力和技術的延續,所反映的也是工業化早期階段的投資水平和需求水平。而目前和將來引領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的是消費需求,但是吉林省并沒有適時地根據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導致產品供需錯配,原有企業缺乏活力,逐步面臨被淘汰的局面,吉林省的消費品市場也大多數被國外、省外產品所占領著。
(三)供給端缺乏流通領域的話語權
(四)缺乏具有競爭力的本地品牌產品
品牌,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質量上乘、設計獨特,更是一種品位的象征、一種時尚的風向標。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品牌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商場購物,而非地攤批發采購。但是,正如調查數據中得出的用類品牌只有13個、衣類品牌只有1個,用類、衣類消費品中大品牌、名牌大多數都是外省的,吉林省地產品中雖然有一些品牌產品,但是在知名度上與外省產品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當前以品牌為先導的消費品市場下,必然導致吉林省地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
(五)購買力外流影響了吉林省地產品市場占有率
吉林省購買力外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網絡購物所導致的購買力外流。網購的興起,電子商務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從原始的商場購物轉戰電腦、手機刷屏購物,所涉及的商品大至汽車、家電,小至餐巾紙、日常零食等。根據2015年最新數據可知,按買家所在地分,吉林省全年共實現平臺交易額達到463.9億元;按賣家所在地分,吉林省全年共實現平臺交易額為87.7億元,前者約是后者5.3倍,出現了嚴重的購買力外流現象。二是吉林省消費品市場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區域輻射作用不強,導致部分居民赴鄰省市如黑龍江的哈爾濱、遼寧的沈陽、丹東、大連等購買質優價廉的商品。
(一)優化投資結構,去落后產能,引導供給創造新需求
資源總是有限的,尤其是資金。充足的資金投入對于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要認真做好投資的“加減法”。政府應采取切實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資金投向能夠創造新需求的供給端,老的工業產能該淘汰的淘汰,該整合的整合,為創造新需求的供給端鋪平發展的道路。
(二)主動調整工業產品結構,增加有效供給
要提高本地產品在消費品市場上的占有率,最根本的還是要提供品種繁多的產品的有效供給。要積極調整工業產品結構,適時根據消費品市場的動態信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以企業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為切入點和著力點,大力開發適銷對路的輕工業新產品,擴展產品系列,提高產品質量,加快產品更新升級,增加消費品市場多樣化的有效供給。
(三)轉變商業運作模式,降低企業成本
我們目前供給側改革的陣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商業運作模式不合理所導致的。一是要轉變贏利模式,要加強對商業企業的監管,取消商家借助渠道優勢違規收取的營銷費用,引導商業企業把盈利模式從“上游盈利模式”向由商家賺取中間差價的“下游盈利模式”轉變,一方面降低了生產供應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商品的品質,達到雙贏的局面。二是要轉變經營模式。要由傳統的商業經營模式轉變為“體驗式”運作模式,提倡類似歐亞賣場主導的“購物中心+”的先進運作思想,更加注重消費者參與、體驗和感受,并對空間、環境和便利性等方面更加注重人性化、個性化和特色化,讓購物成為一種休閑、一種享受。
(四)發揮資源比較優勢,補品牌短板
根據調查的數據,在用類商品中雖然吉林省日常用類產品全線失守,但是醫藥類商品卻取得了14.4%的市場占有率,并且出現了一批具有全國市場競爭力的醫藥品牌,如修正、敖東等。由此可見,只要發揮好吉林省的比較優勢,我們在消費品市場上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五)打好價格、質量、服務三張牌,解決購買力外流難題
吉林省購買力外流主要原因是網購分流所致,一小部分是鄰省分流。要解決購買力外流難題,就看省內能不能真正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具體來說,就是要打好價格、質量和服務這三張牌。首先,網購盛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價格低廉,在相同產品、更低價格的比較下,大家當然更愿意通過網絡購買。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可以構建免稅商店體系,據統計,2015年三亞、海口僅兩家免稅店銷售額就達到55.4億元人民幣;另一方面要合理規劃和發展吉林省的電子商務,并且可以與遼寧、黑龍江電商合作,構建“大東北電商模式”。要鼓勵企業深度融入“互聯網+”,并不斷因時因地制宜加以創新推廣。其次,要提升地產品的品質。宏觀上,要加強地產品的推廣,充分運用本地優勢資源,大力搭建產需協作平臺,推動地產品進商場,進百貨,進超市,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微觀上,企業要主動適應消費需求變化,提升產品品質,打造百年品牌,少一些“價格戰”,多一些“品質戰”。最后,還要打好服務牌,推動售后服務從“小散亂”走向品牌化、專業化、精細化和個性化。要以消費者為圓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把吉林省消費市場這個圓畫得更大更好,充分發揮區域輻射作用,把流失的購買力挽救回來,同時挖掘出潛在的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市場的升級。
[1]供給側改革到底是什么[N].人民日報,2015
[2]彭森,等.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重大事件(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蘇波.著力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J].求是,2015,(6).
[4]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K].2015.
[5]李由.發展需求與政府供給——兼論供給側改革[J].人民論壇,2015,(35).
[6]費少卿.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的消費新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1).
[7]賈康.“供給創造需求”新解讀與“新供給經濟學”研究引出的政策主張[J].銅陵學院學報,2014,(3).
[8]賈康.“聰明投資”助力穩增長和促改革[N].中國證券報,2014-12-02.
[9]李佐軍.“三駕馬車”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N].中國經濟時報,2014-12-16.
[10]邵宇.中國經濟的“新三駕馬車[N].第一財經日報,2013-07-31.
[責任編輯吳迪]
F326.5
A
1673-291X(2016)27-0117-04
2016-08-16
張軍(1988-),男,山東臨沂人,助教,從事國際政治與經濟研究;鐘熾慧(1988-),女,湖南瀏陽人,科員,從事應用統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