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找準課程定位、確立課程目標、明確課程建設思路、合理選取和組織課程內容和完善教學設計等方面對物流專業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建設的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職 物流專業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060-02
課程建設包括找準課程定位、確定課程目標、選取并序化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等環節。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是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本文試從找準課程定位、確立課程目標、明確課程建設思路、合理選取和組織課程內容和完善教學設計等方面對物流專業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建設的路徑進行探討。
一、找準課程定位
課程定位是指該課程的性質及其在該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課程建設的總領。
根據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以及課程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定位為:針對有一定的運輸管理和國際貿易基礎技能的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國際貨運代理業務流程和操作技能,培養物流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確立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某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習者應掌握的知識、能運用的技能以及能形成的職業素質。教學目標應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來自企業的專家(兼職教師)在共同調研行業企業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在分析企業各個相關崗位的技能要求的基礎上,以培養適應企業崗位要求的人才為著眼點來確定。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目標的確立,首先基于企業典型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對所需能力和素質要求進行分析(表1)。
在相關分析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見表2)。
最終確立出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為:培養具有較強職業能力、專業知識、良好職業素質和一定職業發展潛力的國際貨運代理相關崗位從業人員。
三、明確課程建設思路
課程定位和課程目標確定后,要明確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即如何建的問題。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的建設思路是:
(一)堅持校企合作共建課程。聯合行業企業,參與課程建設和教學的全過程。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建設中,我們邀請多家企業,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標準、開展實訓教學和實施頂崗實習。
(二)創新教學模式。企業對新員工的培養因其“培訓內容”就是業務,培訓環境真實,培訓方式切合實際,因此培養效果好,這對于課程建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通過營造職業氛圍,引入企業業務,創新教學模式,提升人才培養效果。
四、合理選取和組織課程內容
內容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一門好的課程的必要基礎。課程內容選取原則:服務于課程定位,能有力支撐教學目標,體現實踐性和職業性。
(一)課程內容構架的建立。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課程團隊,通過調研,概括和歸納相關行業企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和完成工作任務的工作流程以及每個流程中的具體業務工作,把它們分別轉化為學習情境、學習單元和學習任務,并以此作為整個課程內容模塊(情境)、單元和任務三個層次的基本構架。
(二)課程內容的選取。引入企業業務,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根據企業崗位從業人員完成某項業務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為著眼點,來設計課程教學應設置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在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班輪出口代理業務模塊(情境)中,引入某企業班輪出口代理的真實業務內容,轉化為課程內容(見圖1)。
(三)教學內容的序化。為了更好地體現各業務流程以及業務流程中各業務工作的完整性和前后工作的連續性,需要將上述選定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序化。以一筆完整的業務(項目),從業務(項目)的啟動到最終完成(評價)為載體,把基本的流程和業務工作整合到完整的業務(項目)中去,是比較可行的方法。企業真正業務中可能并不包含所有我們設計的流程和任務,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必要的加工,增加相應的業務背景和學習任務。序化之后,業務內容明確,學生的業務角色明確,前后連貫,在教學中效果較好。
(四)選擇或創建適當的載體。課程建設中需要適當的載體來展現選定的課程內容,以便在教學當中方便、靈活使用。選用實踐性強、內容權威的教材。但教材能提供完整業務過程供學生訓練的較少,有必要自行編寫講義。講義應與PPT課件同步,為學生跟上講課進度、理解課程內容和做好學習筆記提供了便利。如有條件,可以自編教材,把完整業務過程整合到教材實訓當中。配套多媒體課件應充分運用業務視頻、動畫、圖片等資源。對業務單證等技能訓練,可采用人機交互設計,提供業務背景、問題、說明提示、參考答案供學生反復訓練。
五、完善教學設計
好的課程內容還需要好的教學設計與之配套,教學設計關乎如何合理使用課程資源,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的主要教學設計如下:
(一)采取“新員工培養式”教學模式。“新員工培養式”教學模式基于拋錨式教學的理論基礎和企業新員工培養模式的實踐基礎。就是將學生視作企業的新員工,仿照企業培養新員工的模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和創新等能力,掌握企業業務操作技能。其基本教學過程是:一是情境創設。通過教學場所職場化布置、組建虛擬公司、業務情景再現、崗位角色模擬等方式來實現。二是工作任務。工作任務是每次教學活動的內容,并以完成該項工作任務作為學生學習的目標,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掌握所需的理論知識和完成工作任務的業務技能。三是知識準備。了解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理論知識,為完成任務做必要準備。可由教師講授,或由學生自主學習。四是獨立嘗試。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探究、討論和實踐,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具體工作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指導,要強調學生的團隊協作和交流溝通。五是匯報點評。配以辯論、點評等活動,通過演示、展示、陳述等方式陳述團隊或個人完成具體任務所形成的成果或結論,以提高每名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和處理能力。六是課業任務。提出新任務供學生獨立解決,以鞏固和加強知識技能,學生完成任務并提交課業,教師批改點評,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二)教學方法設計。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在不同教學環節靈活使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探究研討法等教學方法(見圖2)。
(三)實訓教學設計。實訓教學設計是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的業務操作技能起到決定作用。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實訓教學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部分,校內實訓分為理實一體化和專項實訓兩部分,校外實訓包括頂崗實訓和實習實訓兩部分。理實一體化實訓在課程教學中同步進行,“講練結合”,“做中學,學中做”。專項實訓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是系統化的項目實訓。頂崗實訓是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的短期實訓,實習實訓實際上就是實行“2+1”的教學安排。理實一體化實訓的實訓教學課時占比不低于50%。
(四)考核方式設計。實施過程性考核并引入企業評價。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考核方式分為課程考核和企業評價兩部分,課程考核包括平時表現(20%)、課業成績(30%)和考核成績(20%),企業評價包括頂崗評價(20%)和實習評定(20%),具體考核方式可按實際情況加以調整。
【參考文獻】
[1]徐國慶.項目課程的基本理論[J].職教論壇,2006(8)
[2]郝超,蔣慶斌.試論高職教育項目課程的基本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3]蘇緒林,蔡興東,秦建設,等.借鑒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能力單元實施高職課程建設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5(1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引入企業業務與工作過程,優化物流專業教學體系建設的研究”(2010C206)
【作者簡介】李飛誠(1971— ),男,廣西桂平人,國際商務師,研究方向:國際商務、國際物流。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