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高職院校實際情況出發,通過科學整合資源、加強平臺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拓展服務方式,可使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結構、平臺和服務具有自身特點,提高讀者對圖書館數字資源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提高其利用效率。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績效;平臺建設
作者簡介:韋瑛(1969-),女,廣西上林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為讀者服務。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績效評價研究”(編號:12YJA870018),主持人:覃鳳蘭。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3-0081-04
圖書館數字資源指圖書館中擁有的數字形態文獻資源,包括引進(購買、租用和受贈)和自建(包括掃描、轉換和錄入)的各種磁、光介質或網絡使用權的數字文獻。隨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資源在高職院校圖書館資源中所占的份額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數字資源利用效率(即數字資源績效)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高職院校圖書館如何根據自身特點提高數字資源的績效也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整體而言,高職院校圖書館可通過以下途徑來提高其數字資源的利用效率。
一、結合高職院校特點科學整合數字資源
從大類上看,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與其它高校或公共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沒有太大區別。從數據的組織形式上看,可分為數據庫、電子期刊、電子圖書、網頁、多媒體資料等類型;從存儲介質的角度可分為磁介質和光介質兩種類型;從數據傳播范圍的角度又可分為單機、局域網和廣域網等方式;從資源提供者的角度也可分為商業化的數字資源和非商業化的數字資源等等。高職院校圖書館如果簡單地參照其它類型圖書館的做法來進行數字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勢必不能完全滿足高職院校的實際需要,使得自身的數字資源不被服務對象所認可,從而導致利用率低下,績效大打折扣,造成資源的浪費。從自身特點出發,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整合主要著力于以下數據庫的建設。
第一,專業資源數據庫建設。與普通高校的以學科建設為重點不同,高職院校以專業建設為重點,且專業建設追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縫接軌,緊貼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從為教學服務出發,高職院校圖書館要圍繞學校的專業發展而適時地進行專業數據庫建設。在具體的專業數據庫建設過程中,需要專業數據庫建設的工作人員與各專業負責人和專家合作,聽取專業建設的實際需要,既要做到針對性強,又要具體而全面,才能滿足專業建設的要求。
第二,相關行業企業資源數據庫建設。高職院校緊貼社會生產實際,主要滿足院校所服務區域內各相關行業企業對人才和技術、工藝的需求,這也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終極目標所在。另外,高職院校圖書館也要為當地的行業企業服務。因此,高職院校的圖書館要進行經常性的區域內行業企業調查,了解行業企業的發展狀況,明了行業企業對人才規格、技術發展的要求,并據此進行相關的數據庫建設,更好地為專業建設和行業企業發展提供精細化的服務。
第三,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高職院校服務的社會范圍具有鮮明的區域性特點。就經濟領域而言,高職院校服務的是區域經濟,離不開區域內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如內蒙古自治區的高職院校主要服務于本區域內的農牧業、旅游業和煤礦產業,同時也服務于邊境貿易及相關服務業。順德經濟是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縣域經濟,因而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一方面要服務于傳統的“兩家一花”(家電、家具和花卉),同時又要關注近年來新興的裝備制造等產業。另外,順德是一個世界美食之都,餐飲服務業也備受社會各界重視。這些區域經濟的特點決定了相應區域內的高職院校無論是專業建設還是人才培養也具有一定的區域特點,即以建設特色專業進行特色人才培養。因此,相應區域內的高職院校圖書館也要做好相關的特色數據庫建設,不但做好為學校、行業企業發展服務,也要為地方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可參考的信息咨詢。
第四,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高職院校為區域社會發展服務不僅僅通過自身的職業性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服務,而是通過自身的高等性和職業性為地方社會的全方位發展服務,并引領地方社會發展。地方文化是地方社會發展的根,是引領地方社會發展的命脈所在,也是地方居民和族群的精神依托。“每個圖書館的文化資源、歷史脈絡、發展背景、地域分布、服務對象等均不相同,擁有可以發掘的地域和歷史人文特色。因此,圖書館擔負著構建自己的特色文化資源、讓民眾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繼承和弘揚特色文化的重任。”[1]為了服務好地方社會,高職院校圖書館要發揮地方高校的人才優勢,與校內專業人才一道,積極主動與地方文化部門聯系,走訪地方文化名人和民間藝人,以數字影像多種形式完整、全面地記載地方風土、風物和風情及各種文化,做好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
二、建設具有高職院校特點的數字資源服務平臺
如前所述,高職院校以專業建設為重點,因而從為專業建設服務出發,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平臺也必須圍繞專業建設來開展,建設一級專業服務平臺,二級專業服務平臺可設立專業指南、專題指南、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等,在三級專業服務平臺方面,專業指南可設立理工科專業指南、人文社科專業指南。專題指南則可設立示范校建設、創新強校、評估、專利學堂等與高職院校建設密切相關的專題,在課程建設方面則可設立課程建設指導文件、精品課程建設、一體化課程、基礎理論課程、實訓課程、精品課件、微課程、翻轉課堂等模塊。另外,不同的高職院校還可根據學校的不同特點和特色來設立如教學名師專題、國家教學團隊建設專題和特色專業專題等。
在數字資源平臺建設過程中,相對于普通高校圖書館和其它公共圖書館,高職院校圖書館所面臨的情況均有所不同,如高職院校所進行的專業建設,比之普通高校的學科建設,其面對的是更為細化的行業和企業,而且以中小企業為主,更貼近市場一線,這也決定了高職院校圖書館要面對更為靈活、更為鮮活和更為具體的實際問題,因而其要處理的社會信息也更為精細、更為海量。而一般的公共圖書館所面對的信息則比普通高校圖書館更為粗塊化和一般化,或者說更趨于大眾化,這些不同類型圖書館的特點決定了其數字資源平臺建設都必須與之相適應。對于高職院校圖書館而言,其精細化和具體化的信息特點對其數字資源平臺建設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云存貯是通過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統和網格技術把計算機網絡中眾多不同類型的存儲設施通過應用軟件進行整合,使其協同工作并對外提供存儲及訪問等服務功能的系統[2],具有容量大、便捷、便宜等特點,比較有利于海量信息的貯存與使用。將數字資源的存貯及相應平臺建設與云技術相融合,不但成本低,擴展性好,而且可用性與可靠性都能夠得到較大提高[3]。更為重要的是,云存儲的數據是分布式的,而非傳統的單點集中存儲方式,讀者客戶端從數字資源服務器獲得資源的地址信息后就與云端的數據節點直接進行數據交互,避免了當大量讀者并發存儲和訪問資源時給服務器造成壓力過大而影響系統性能及由此帶來的網絡瓶頸問題,使服務器性能得到很好提升。
云存貯解決了海量信息的貯存問題,但圖書館數字資源的績效最終是要解決使用的問題。在這方面,TRS(Text Relrival Systerm)信息發布檢索系統是個不錯的選擇,該系統是一個針對文本數字資源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具有系統管理比較簡便、系統檢索功能比較強大、系統安全性較好和系統能夠及時得到更新等特點,不但便于對圖書館數據庫進行管理和維護,而且發布信息也十分便捷。另外,該系統能夠提供具有外部特征與正文內容的48種信息檢索,并能夠自動按其檢索的信息相關性排序,特別是允許讀者使用文中的任意詞匯進行檢索,并提供了相應的擴展檢索功能。長春圖書館經過使用發現,其頻道還能在任何Web頁面中像網絡地址一樣被隨意引用,數據庫更新的內容能馬上反映到Web服務器上,沒有網頁維護延遲,沒有信息的死鏈和錯鏈,系統的即時性也比較強[4]。把最先進、最經濟、最便利的技術運用到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平臺建設,必將極大提高其數字資源的績效。
三、提高高職院校圖書管理人員數字資源服務素質
高職院校圖書館管理人員是知識的導航員,在新的信息技術條件下,由于信息貯存和獲取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其職業素質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圖書館管理人員只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變革與發展,才能使虛擬的數字資源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首先,高職院校的圖書管理人員要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應用技術。由于數字資源的存貯和應用都以計算機為工具,以網絡應用為主線,并以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統平臺為基礎,因而要求其管理者必須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應用技術,主要涉及計算機技術在日常辦公、數據處理、數據庫管理、多媒體制作、因特網應用等領域中的基本技術。
其次,高職院校的圖書管理人員要熟練掌握數字資源管理平臺的應用技術。在對本館數字資源平臺了然于胸的基礎上,熟練地將相關專業的數字資源從相應渠道提取出來,做到有求必應,信手拈來。
再次,高職院校的圖書管理人員要具備專業服務館員素質,掌握一定的專業教學課件的制作能力。由于高職院校以專業建設為重點,因而高職院校圖書館應該實施專業服務館員制度,各專業服務館員能夠深入了解對口院系的教學科研情況和發展動態,熟悉該專業的文獻資源分布;參與對口專業的資源建設,提供參考意見;推動對口院系與圖書館合作訂購資源;開辦相關圖書館講座,解答深度課題咨詢,逐步提高對口院系師生的信息素養;深入院系,征求讀者意見及信息需求;編寫、更新相關專業的讀者參考資料,包括專業服務網頁、資源使用指南等;試用、評價、搜集相關專業的文獻資源;為對口院系的重大課題提供文獻層面的特別幫助;與對口院系專業帶頭人建立聯系[5]。在此基礎上能夠協助專業教師進行教學課件的制作。由此可建立起順暢的信息需求與服務保障通道,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
四、根據高職院校圖書館服務對象拓展服務方式
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績效不但與上述因素緊密相連,而且和與之相關的服務方式不無關系。較之于傳統信息的載體而言,數字資源以一種全新的虛擬數字信息,對其索取方式、工具也大不相同,并且與信息需要者的相應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讓信息需求者熟悉數字資源、掌握索取數字資源的基本手段,從而提高數字資源的績效,數字資源的管理和運營者還要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特點來拓展服務方式。
(一)做好校內外數字信息的宣傳和推送工作
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作用,相關的管理人員要將傳統的等待服務改變為主動服務,做好校內外數字信息的宣傳和推送工作。對校內而言,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末位招生生源,還有部分是通過自主招生及其它招生途徑而進入高職院校,總體上看,較之于普通本科院校學生而言,他們文化基礎較弱,自律性也相對差,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在閱讀上面,一般認為大學生的閱讀具有以下通病,一是閱讀數量偏少和閱讀時間偏短[6],二是缺失人文閱讀、缺失紙質文本閱讀,缺失結構性閱讀和目標性閱讀,更缺失“苦讀”和“悅讀”,“深閱讀”和“深思考”,呈現極端功利色彩和極度娛樂化傾向[7],三是快餐式、娛樂式、休閑式的“輕松閱讀”才能激起大學生的閱讀興趣[8]。在高職學生中,存在著喜歡數字閱讀、喜歡通俗讀物、喜歡快速瀏覽的特點[9],同時又仍然有68.7%的調查對象認為有必要請指導老師指導自己看書[10],存在獨立閱讀困難等問題。在校外方面,筆者在對企業進行調查時也發現,盡管中小企業是高職院校的主要服務對象,但大多數中小企業關心最多的是高職院校的學生能給他們的企業帶來多大利益這一問題,一般不關注高職院校、不關注高職院校圖書館、更不關心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與自身的聯系。相反地,大多數設有研發機構的大中型企業中的科技研發人員比較關心高職院校的圖書館,并成為比較忠實的讀者,也比較關注與之從事的研發技術相關的數字資源。
數字資源的利用效率與其自身被利用對象所認可的程度密切相關,被認可的程度越高,則被利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如果數字資源不被認可,讀者則極有可能敬而遠之。有鑒于此,高職院校圖書館可通過校園網、微信、微博、QQ群、短信、線上線下、輔導員、班主任、學生社團、宣傳欄、廣播站等途徑向校內師生以及行業、企業、政府和社區進行數字資源的宣傳和推送工作,讓校內外的服務對象了解與之工作和生活相關的數字信息,并進行適當的閱讀指導工作,從而提高數字資源的社會認知度。
(二)加強對服務對象進行數字資源應用技術的培訓工作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提高高職院校數字資源績效,就要讓數字資源的使用者懂得利用、善于利用數字資源。在這方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前,該館擁有國研網、YALE校園經典高清影院數據庫、森圖就業創業系列數據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應用英語專題特色數據庫、家具專題特色數據庫、超星學術視頻、優閱外文原版電子書、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尚唯學位論文文獻服務系統、銀符職業技能實訓系統、廣東省文獻資源聯合目錄等85種已經購買和試用的數字資源。為了能夠讓讀者熟悉并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數字資源,應加強相關的技術培訓,提高相關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通過內部培訓和學習,有部分管理人員獲得軟件工程碩士。還應開展定期的培訓讀者班,提高讀者的數字資源應用能力。此外,邀請有關數字資源的生產者到學校來給圖書管理員和讀者介紹相關數字資源的構成和使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上述過程中還通過多種渠道通知與本地的大中小企業的相關人員。通過幾年的努力,不但數字資源越來越豐富,而且校外讀者也有明顯增加,數字資源的訪問量和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孟欣.圖書館數字化邁向特色資源共建共享[EB/OL].http://www.cssn.cn/bk/bkpd_qkyw/bkpd_rdwz/201511/t20151112_2588301.shtml.
[2]劉鵬.云計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3]屈艷玲.基于云存儲的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研究[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1):85-88.
[4]郝欣.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個性化服務[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8):75-77.
[5]專業服務館員制度[EB/OL].http://www.lib.szpt.edu.cn/dzfw/zygy/.
[6]李偉.大學生讀書節活動調查與思考——以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為例[J].河北科技圖苑,2013(7):57-60.
[7]陳蔚,李文蕾,任文香.大學生閱讀與圖書館建設——華夏閱讀論壇蘇州鄭州會議綜述[J].博覽群書,2011(6):124-128.
[8]陸波.大學生閱讀現狀變化與圖書館干預[J].圖書館雜志,2012(3):58.
[9]吳賽娥.因勢利導:高職院校學生閱讀現狀與對策[J].圖書館雜志,2014(4):48-51.
[10]譚碩.高職院校學生閱讀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職教通訊,2015(17):32-35.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