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龍華+徐丹妮



摘要:文章從歷史和發展的視角,以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四大片區為研究區域,依據過去十年的歷史數據,對四大片區發展態勢進行研判,預測四大片區2020年與全國同步達到小康的增長速度,結果指標顯示,四大片區如果按照2000~2011年均發展速度,基本無法實現2020年與四川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因此要實現與四川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最低監測目標,四大片區必須走跨越發展之路。
關鍵詞:農村發展;全面小康;跨越發展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且強調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堅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是四川省貧困程度較深、經濟社會發展難度較大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對四川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將從歷史和發展的視角,以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四大片區為研究區域,依據過去十年的歷史數據,對四大片區發展態勢進行研判,預測四大片區2020年與全國同步達到小康的增長速度,對四大片區的發展路徑提出對策建議。
二、研究區域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區域
本研究以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四大片區為研究區域,總計86個縣。四大片區含少數民族縣48個、革命老區縣57個,其中23個既是少數民族縣又是革命老區縣。
(二)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來自四川省扶貧到戶機制調研數據。除此之外,本研究還充分利用了官方統計數據年鑒,主要來源于2001~2012年的《四川統計年鑒》,《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13大片區分縣統計資料2010(內部資料)》等。
三、歷史發展態勢
本部分通過研究四大片區的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關鍵指標的環比增速來判斷四大片區的經濟發展態勢。
(一)GDP持續增長,但三次產業增速平穩性差異大
四大片區第二產業年均增長速度都在20%左右,第三產業年均增長速度11%上下浮動。四大片區第二產業發展迅速,可以推進產業結構的轉變,但也表明四大片區仍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第三產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
從增長趨勢來看,四大片區中的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增速波動較大,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的增速平穩,2000~2011年的大多數年份增速均高于四川和全國的水平。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穩步增長,但呈減速態勢
2000~2010年四大片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均穩步增長,2008年后均顯現出減速趨勢,但環比增長波動幅度差異較大。固定資產投資速度放緩,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會進一步受到抑制,經濟發展可能放緩。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逐年增加,且增長平滑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逐年增加,但秦巴山區的增長更加明顯。從環比增長速度來看,該片區的年增速在15%上下浮動,未表現出增速或減速的趨勢。這意味著消費需求顯現疲軟態勢,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拖累作用。
(四)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緩慢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四大片區2000~2011年的就業結構變動趨勢相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逐年下降,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逐年增加。但每個片區內貧困縣就業結構差距較大,這主要與各縣主導產業和自然稟賦有關。
勞動力跨產業轉移的速度減慢意味著勞動力配置效應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在減弱。
(五)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連續增加,其他產業占比下降
四大片區第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在逐年降低,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逐年增加,片區內部的貧困縣之間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結構差異更大。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呈現萎縮趨勢,這會進一步阻礙工業化的向前推進,也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
四大片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逐年萎縮,這與“配第一克拉克定律”所預測的發展趨勢明顯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貧困地區接受東部產業轉移、加速發展工業造成的。
四、發展目標測算
根據四川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情況,23項監測指標中,四大片區有5項指標明顯慢于四川全省的水平,是影響跨越發展的主要短板。這5項指標包括: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單位GDP能耗。上述指標如果按照2000~2011年均發展速度,基本無法實現2020年與四川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因此要實現與四川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最低監測目標,四大片區必須走跨越發展之路。
(一)經濟發展目標
近年來,四大片區經濟總量增長很快,但人均GDP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兩個指標的表現并不理想。在四大片區未來的發展中,應以2020年全面小康設定的人均GDP最低標準即31400元,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來設定各片區的增速。
1.人均GDP增速
根據小康社會目標,2020年人均GDP最低標準應達到31400元。四大片區人均GDP年均增長必須快于四川省和全國的速度,才能實現此目標。
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增速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
從側面反映產業結構的合理性。一般情況下,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份額越高,說明產業結構越趨于合理。根據國際發展經驗,進入后工業社會的經濟體,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應超過50%。
四大片區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份額在2011年明顯低于四川和全國的水平,提高潛力較大,
(二)減貧任務目標
不斷減少貧困人口,最終實現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同步小康,是四大片區跨越發展的應有之義。通過測算,2012-2015年期間,四大片區應減少貧困人口182.9萬人,2016-2019年期間,至少減少貧困人口340.09萬人,才能在2020實現“基本消除絕對貧困人口”的目標。
(三)社會和諧目標
城鄉收入差距是衡量一個地區社會和諧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國的收入差距大約70%-80%的不均等可以用城鄉差異來解釋,如果能消除城鄉差異,我國區域的不均等就可以下降70%-80%。全面小康設定的城鄉收入比要在2020年降到2.8以下,四大片區如能達到設定的目標,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的和諧程度。
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的大多數縣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較合理的范圍之內。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未來必須以年均分別3.0%、5.37%以上的速度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才能達到全國小康社會設定的城鄉收入比指標。
(四)生活質量目標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質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四大片區的基礎較差,以全面小康設定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低標準15000元為其發展目標。2010年四大片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除了合江縣、高縣等14個縣高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外,其余72個縣均低于全省水平。
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超過了2020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標準,但四大片區沒有一個縣達到該水平。要在2020年實現城鎮居民最低可支配收入目標,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需以年均增速分別為4.50%、4.17%、3.5%、2.66%以上的速度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五)文化教育目標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兩個指標是四大片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全面小康設定的標準是2020年要達到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5年以上,2010年四川省城鄉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實際值為8年,被列為完成難度較大的幾個指標之一。
(六)資源環境目標
四大片區的高速增長,面臨著越來越強的環境約束。環境質量指數和單位GDP能耗是衡量資源環境的主要指標,從2011年四川小康監測數據來看,單位GDP能耗增速緩慢。近年來四大片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發達地區也把很多“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業轉移到了這些貧困地區。全面小康設定要求2020年環境質量指數要達到100%,單位GDP能耗要小于0.84噸標準煤/萬元。四大片區需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綜上所述,四大片區跨越式發展的目標是一個體系,各個目標一起構成一個目標系統。在具體發展路徑上應該綜合考慮,統籌協調經濟跨越式發展目標的實現。
五、結語
本文立足發展現狀,對四大片區的跨越發展目標進行測算,分析出四大片區與四川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差距。可以看出,要實現四大片區貧困縣經濟增長的跨越發展面臨著很多約束,而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和促進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是貧困地區經濟跨越發展的增長源泉。這個源泉不會自然產生,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促進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當前中國扶貧脫貧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精準扶貧作為中國扶貧新階段后的新舉措,符合中國國情。我們應當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以“四大片區”為主戰場,實行區域扶貧攻堅與精準扶貧“兩輪驅動”,政府、市場、社會作用“三管齊下”,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先難后易、到村到戶,統籌整合專項、行業和社會扶貧力量,深入推進扶貧攻堅。確保2020年片區發展整體實力顯著提升,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實現貧困村向小康村轉變、貧困戶向小康戶轉變,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