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閆劍利 通訊員艾鵬飛 10月25日10時,山西焦化集團配煤實驗中心廠房內,全省首套300公斤試驗小焦爐像往常一樣推出一爐試驗焦。值得一提的是,這爐焦炭的原料煤中配入了一種弱黏結性的煤種。業界認為,山西焦化的這一科技創新破解了煉焦配煤技術的“達芬奇密碼”。這種曾經無人問津的煤種,經過配煤研究人員的科學“烹調”后,悄然變身為煉焦配煤的“香餑餑”。山西焦化噸焦生產成本因此降低了8~10元/噸,僅2015年為企業創效5000余萬元。
2013年,山西焦化投資1000余萬元設立配煤實驗中心,建成了山西首套300公斤試驗小焦爐,持續開展配煤技術研究,研究的配煤比方案超過1000個,配用煤種由不足10種增加到40多種。
經過數百次配煤試驗,山西焦化逐步建立起全省最大、多達195個煤種的煤質數據庫,并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建設國內首創的精細化智能配煤專家系統。山西焦化董事長郭文倉告訴記者:“有了這套系統,焦化企業只需要設定入爐煤成本指標的范圍,就可以得出上千個優化配煤方案,再根據當地煤炭資源分布情況選擇最優方案。”
近年來,占全省煤炭儲量20%的“高灰、高硫、高灰熔點、低粘結性”的劣質煤庫存高企、無人問津。同時,全省80%以上的焦化企業虧損經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無法找到最佳的配比方案,將更多低價的劣質煤作為煉焦的原料。而山西焦化智能化煉焦配煤專家系統成功運用后,這一問題迎刃而解。依靠精細配煤,山西焦化今年上半年挖潛增效超過1000萬元。專家估算,如果將這一技術推廣到全省,保守估計可以消化劣質煤1億噸,效益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