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歡 黃鴻

一直以為60歲是一個_適合皓首蒼顏的年紀,至少兩鬢斑白才算恰如其分。然在吳方富的身上,滿頭青絲外,渾身上下還洋溢著專屬年青人的那份朝氣與沖勁,絲毫沒有留下歲月斑駁的痕跡。榮任村委副主任,又身兼站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背負著服務村民的雙重使命,然而一切并不沉重,只因為內心真正熱愛。在他的娓娓道來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循著他神采奕奕地敘說,慢慢鋪陳開來。
合作社創辦,改變了這些
武漢市新洲區站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2009年2月成立,在村民年復一年的種菜歲月中,是一件值得紀念的大事。從改革開放前,利用自留地種菜以貼補家庭開銷,到如今以種菜為業、靠種菜維生,村民積累了豐富的種菜經驗,但各自為營、單打獨斗的局面并不能換來豐盈的收益,大伙都意識到,規模化、專業化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由此,吳方富攜手村內幾位生產管理能人共同出資6.6萬元,正式成立了站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里3 000多人,其中569人成了正式社員。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合作社從全村流轉了93.3多hm2土地,再分包給蔬菜種植大戶與散戶,加之社員自有地,目前蔬菜種植總面積共有120多hm2。而在政府的資金扶助、合作社的極力推廣下,社員普遍開始接受大棚種植模式,在2013年的七萬畝項目中建設了40 hm2大棚,截至目前,已建設了各類大棚設施66.67 hm2。
合作社種植的蔬菜種類豐富,全年共有黃瓜、葉用薯尖、青椒、茄子、藜蒿、竹葉菜、香菜、大蒜、紅菜薹、萵苣等近20種,蔬菜年總產量有1.5萬多t。同時站橋村遠離城區,環境優美:與舉水河畔鄰2 km,水資源豐富,土質松厚肥沃:社員種植蔬菜經驗豐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多施用豬糞等農家肥,因此蔬菜品質優良、口感良好。合作社于此也助力良多,進行了無公害蔬菜基地的標準化建設,完成了設施蔬菜的提質升級,積極推廣了綠色防控技術,使用粘蟲板、性誘劑、殺蟲燈、生物農藥,配備檢測設備,從多環節多方面保障了蔬菜的質量安全。合作社于2015年5月啟動了無公害蔬菜產地認證及黃瓜、空心菜、紅菜薹、萵苣和葉用薯尖等蔬菜的無公害產品認證,有效地推進了全社品牌戰略。
在生產管理環節上,合作社集中組織農資采購、防蟲防病、抗旱排澇、技能培訓,努力服務全體社員;在銷售渠道上,合作社更是肩挑重擔,為社員聯系銷路,按質論價統一收購蔬菜,直銷往南京、南昌、長沙等大中城市,以及漢口、陽邏、新洲城區等省內區域,為社員爭取到了可觀的經濟收益。相比之前的單打獨斗,蔬菜種植的667 m2純收益從先前露地生產的3 000~6 000元,到如今設施蔬菜生產的12 000~15 000元,甚者高至23 000元,利潤明顯翻番,增幅如此顯著。吳方富在述說這一轉變時,臉上的笑容燦爛而熱烈。
新品種引進,節奏是這樣
關于蔬菜新品種的引進,合作社也有著自己的節奏——種植大戶一馬當先,種植散戶看好跟進。2009年伊始,合作社與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市農科院及新洲區農業部門建立了密切的對接關系,主要致力于為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及新產品引薦等方面幫扶,提供長期固定的技術培訓,進行及時的田間指導,引進適宜品種。“新品種試種后都取得了不可小覷的經濟效益,如引種燕白黃瓜,合作社取得了春季黃瓜生產歷史中最高的生產效益,大棚每667 m2產量高達11 500 kg,產值近17 000元;耐熱型藜蒿、江城薯尖,由原武漢市蔬菜技術服務總站引薦,也取得了可觀的收益,已成為全社主要栽培品種。”在各種新品種的推廣試種環節中,社里的種植大戶一直都“沖鋒在前”,成為新品種的首批試驗者,他們有規模、有資本,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也更具對市場的敏感性,所以他們一直充當著合作社“領頭羊”的角色,引領著種植散戶們對新品種的嘗試。
姚生平,合作社種植大戶中的優秀代表,同時也是“湖北省明星科技示范戶”、“武漢市農村實用拔尖人才”,盡管年僅46,種植歷史卻長達20余年,真正算得上種菜老師傅。通過流轉土地,姚生平已有3.33 hm2菜地,近幾年來大力引進鋼架大棚,開展設施蔬菜的種植生產,配備自動化滴灌設備,實行水肥一體化,提升了整體種植效益。同時,他一直熱衷于試種各種新優品種,先后應用的福薯13號、紫龍3號茄子、天王601辣椒、國龍901辣椒、薄皮王辣椒、杭椒1-7號、GBS系列番茄、白刺1號香蕉黃瓜、柳葉白梗空心菜、冬寒王萵苣、一串玲小南瓜等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都獲得了喜人的收益。但姚生平并不貪圖一己私利,而是將其所知的技能、所得的品種,皆毫無保留地與他人分享,村民們逐漸都試種上了經他驗證過的品種,生產效益都得到了不小的提高。品種的優質、精細的管理、過人的膽識,也讓姚生平收獲頗豐,2015年蔬菜總產值達100萬余元,純利潤將近20余萬元。
抱團聯盟發展,可期待什么
6年發展,合作社已然頗有小成,菜地里大棚林立,耕種、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機械設施走進了大棚,村民口袋也飽脹了不少,說起這一切吳方富喜形于色。但問起現有的困難,吳方富也坦誠相告,一是蔬菜價格波動較大,社員生產存在市場風險:二是合作社目前還承擔著百萬建設債務,源于近些年來社員建設大棚的補貼欠債,政府667 m2大棚補貼10 000元,村民自籌4 800元.剩下的將近1 600元皆由合作社承擔,40多hm2的大棚建設合計下來,合作社積累了上百萬巨債,盡管已償還部分,但仍造成了一定經濟壓力。
然吳方富于此并未有惆悵之色,反而相當積極樂觀,他笑逐顏開地告訴記者,前兩天參加了新洲區農委組織的蔬菜聯盟會議,10多家蔬菜相關企業和合作社、基地商談合作事宜,與阿里巴巴協作發展電商,站橋合作社將抓住有利時機,充分發揮自身蔬菜品種豐富的優勢,與蔬菜企業及合作社達成聯盟,通過抱團發展,以抵御市場風險,擴大銷售渠道,引入優勢品種,達到互通有無、合作共贏。局勢如此明朗,領頭人吳方富又如此斗志昂揚,合作社再上新臺階的一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