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娜 鄔南

“走種菜這條路,對我來說是命中注定,看著自己親手耕種澆灌的蔬菜一批批成熟,內心的那種喜悅難以言表。”1970年出生的姚生平,與蔬菜結緣頗深,12歲就開始跟隨父輩游鄉販賣蔬菜種苗。都說80、90后不愿回鄉種地,而身為70后里的“老大哥”,姚生平從小熟識的同齡玩伴們,竟也沒有多少人成為他的同行。
追憶當年苦與甜
站橋村畔依舉水西岸,人均耕地面積不足470 m2,青壯年大都選擇了外出打工謀生。1986年,年僅16歲的姚生平卻開啟了種菜生涯,萌生了成為一名職業菜農的念頭。種菜如何賺更多的錢?他不禁暗自琢磨起來:由于交通工具匱乏,靠肩挑背扛的蔬菜根本賣不了太遠,而附近的村民基本家家戶戶自己種菜,以當時的經濟條件,自家菜園子里能摘到的菜誰也舍不得花錢去買。思來想去,唯有種植反季節蔬菜這一條路可走。
想要依賴種植反季節蔬菜來發家致富,自有的那點菜地當然遠遠不夠,溫室大棚更是必不可少。前者通過流轉村里的撂荒耕地很容易便解決了,而鋼架大棚的價格對于當時并不富裕的姚家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他只得去集市上買回竹子,請工匠逐一劈成竹篾,然后自己在地里足足忙活上半個月,終于搭建起1334 m2竹架中棚,成為20年前站橋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竹竿太軟,遇風易起伏,那時又沒有壓膜帶,用土壓住的塑料膜很不穩定。于是每—個刮風下雨天,那條濕溺的泥巴小路上總會出現姚生平不間斷巡查的身影,他換上膠鞋,撐起雨傘,快速地行走,常常濺得一身泥濘。現在他仍依稀記得1997年的那個春天,一場狂風暴雨過后,傻傻望著一片廢墟的菜地,心涼得沒有一絲溫度。
“那時候真是不容易……”歲月悠長,經年之后所有過往的心酸沉淀為一聲淡淡的嘆息,更多思緒涌現在姚生平的腦海,“如若天公作美,賣菜的收益卻也讓人驚喜。20世紀80年代末,一位技術嫻熟的工匠師傅日薪3元,而種大棚茄子每667 m2日產達50~100 kg,售價1元/kg,每天能賣50~100元,這個數字相當嚇人了。”職業菜農這條路姚生平終究是走下去了,不僅解決了溫飽,供2個孩子上學,還蓋上了一棟新樓房。
100元與100萬元的距離
30年前,手中揣著100元的激動記憶猶新;30年后,姚生平流轉的3.7 hm2菜地年產值已經突破100萬元,純利潤達到20余萬元。近幾年,新洲區多措并舉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著力打造“一軸兩翼”設施蔬菜產業帶,2012年,得益于站橋村級項目的政府補助,姚生平建起了1.3 hm2鋼架大棚,到2014年擴大至3.7 hm2。
“新洲區農委對蔬菜這塊很重視也做得蠻好。”縱觀整個園區,鋼架大棚、智能節水灌溉系統、育苗穴盤、防蟲網、粘蟲板、誘蟲燈、地熱線、遮陽網、進口高效低毒殺蟲劑等都得到過新洲區農委的資助,農委不僅定期開設技能培訓班,帶種植大戶四處觀摩學習,還統一購種免費發放給大家試種。福薯13號薯尖,園區的主打產品,便是5年前農委前往福州考察所選中的品種,姚生平試種成功后隨即大規模種植,現已發展到2.7 hm2。該品種于每年1~2月播種,3~10月采收,十天可采一茬,味道十分香滑爽口,且抗性極佳基本不用施藥,當前批發價格為12元/kg,主要銷往新洲、黃岡、黃石、浠水、陽邏等市場。
除福薯13號外,紫龍3號茄子、天王601辣椒、國龍901辣椒、薄皮王辣椒、杭椒1~7號、GBS系列番茄、白刺1號香蕉黃瓜、柳葉白梗空心菜、冬寒王萵苣、一串玲小南瓜等優良品種先后被引種。其中白刺1號香蕉黃瓜引進近5年,果形似香蕉白皙,口感細膩清脆,是酒店、餐廳尚品,售價可高達10元/kg。但因該品種抗病性不佳,須實行3~5年的輪作制。
30年的實踐積累,姚生平對選種、用藥、技術都有了全新的認識,漸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高效種植模式:早春大棚薯尖—秋冬藜蒿,早春大棚薯尖—杭椒—萵苣(甘藍、西蘭花),大棚小南瓜—莧菜—杭椒等。他是新洲區有名的蔬菜種植能手,先后被評為“湖北省明星科技示范戶”、“武漢市農村實用拔尖人才”。
發展,從來不簡單
很早就意識到不能完全靠天吃飯,他愛學科技、愛動腦筋,放眼整個站橋村,他的種植效益總是一路領先。他的菜園子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高,名頭越來越響,而這樣前進的路上,總是荊棘密布,困難重重。
一盼解決灌溉水源難題。站橋村及周邊蔬菜基地灌溉主要依賴地下水,而部分地下水源含有鐵銹。以往農戶大多采用小機井漫灌方式,對灌溉設備及蔬菜生長影響不大。全市七萬畝項目建設以后,便改用了小機井微噴、滴灌節水灌溉方式,鐵銹易堵塞噴、滴灌設施。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姚生平自己掏錢挖了一個凈化蓄水池,可是水池容積太小,無法供應整個園區的用水量。他希望政府能早日將舉水河水引進站橋村,或是相關專家能解決地下水灌溉鐵銹難題。
二盼拓寬蔬菜銷售渠道。“現如今種植蔬菜的大戶太多,無法摸清摸透市場行情,蔬菜滯銷的困擾一直存在。2015年的包菜爛地里沒人要,誰想到2016年居然賣到4元/kg。”面對蔬菜市場“大小年”,盡管市區農業部門多年來供了不少信息服務,在蔬菜圈子摸爬滾打了30余年的姚生平至今仍然無法精準把握市場走勢。
三盼農技人才結伴指導。園區農技人才缺失也讓姚生平備感頭疼。眼下在園區忙碌的20多位雇傭工人平均年齡超過50歲,種植技能還是老一套,全憑姚生平個人指導。“一個園區最少得有一個懂技術的人才能支撐起來,現在就是技術人員太少。天氣稍稍不好,技術應對有誤,菜價就要飛漲。”聯想到往年茄子、黃瓜因災害氣候售價飆升至14元/kg,他不由得憂慮起來:“這樣的高價,哪怕是城鎮高收入家庭也難以承受,若是農技人才繼續缺失下去,未來菜價的波動幅度將更加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