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麗 吳仁鋒



李其友,男,武漢市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全國瓜菜工廠化育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湖北省園藝學會理事、湖北省西甜瓜協會理事、中國蔬菜協會種苗分會理事。引進、消化、吸收美國speeding公司工廠化穴盤調整和小型禮品西瓜產業化發展,將穴盤育苗發展成了企業集群,嫁接、育苗技術走在全國前列。參與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設施農業高效育苗標準化生產工藝與配套設備研究與示范》,主持省市4項科研項型專利、發表論文10余篇,主編《西瓜、甜瓜設施栽培》一書。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農業部豐收二等獎、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曾被評為湖北省第六屆優秀科技副縣長,2014年被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聯合省發改委、科技廳、農業廳評為2012—2013“湖北三農杰出人物”。
在蔬菜生產中,應用蔬菜育苗技術培育健壯幼苗日益廣泛,是爭取農時、增加茬口、提早成熟、增加產量、延長供應、降低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蔬菜育苗過程中會出現各種苗期病害,增加了培育無病健壯幼苗的難度,因此,進行苗期病害的預防和防治顯得非常關鍵?,F將蔬菜育苗期常發病害的發生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癥狀識別及發生規律
猝倒病
猝倒病由瓜果腐霉菌引起,主要為害瓜類、茄果類、葉菜類、豆類、根菜類等蔬菜幼苗。一般種子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爛種、爛芽,引起缺苗;出土幼苗受害,莖基部呈水漬狀暗綠斑,后繞莖擴展,病部變褐縊縮呈線狀而折倒,倒伏幼苗在短期內仍保持綠色,稱之為猝倒病。濕度大時,幼苗成片死亡,病苗殘體及附近表層土會長出白色絮狀菌絲。
苗床內低溫高濕有利于發病,土壤溫度為15~16℃時,病菌繁殖很快。常在澆水后積水處或棚頂滴水處出現發病中心,其后向四周擴散,引起成片死苗。陰雨、降溫、光照不足、苗床保溫差、傳統方法育苗、播種過密、漫水灌溉、放風不及時等發病重,造成苗床悶濕和溫度或高或低,都會誘發病害。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及使用未腐熟堆肥的苗床也易發病。
立枯病
立枯病由立枯絲核菌引起,常為害根莖部,也有在播種后爛種、爛芽,造成不出土即枯死,各種蔬菜幼苗均可發生。出苗后發病,開始在幼苗莖基部產生橢圓形褐色凹陷斑,初期白天葉片萎蔫,晚間恢復,當病斑擴展繞莖一周時,莖基病部呈黑褐色壞死,幼苗開始干枯,但立而不倒,當濕度大時病部及附近土表長有稀疏淡褐色蜘蛛絲狀霉。
病菌通過雨水、灌溉水、帶菌堆肥及農具傳播,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可存活2~3 a。高溫高濕有利于病菌生長,幼苗徒長利于發病,播種過密、澆水過多、遇陰雨天氣,易造成苗床內悶濕,不利幼苗生長,會加重病害的發生和蔓延,氣溫在15~21℃時,最適宜發病。
灰霉病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是蔬菜育苗中常見的病害。幼苗染病,一般先從近地面的葉片或幼莖開始發病,子葉染病后先端變黃,后擴展至幼莖,產生褐色至暗褐色病變,病部縊縮:真葉染病呈現水漬狀褪綠斑,后腐爛,幼莖染病亦呈水漬狀縊縮,后變褐變細易折倒,在濕度大時,病斑上可出現灰色霉狀物,進一步發展可致使幼苗死亡。
灰霉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殘體上越冬、越夏。病原菌生長溫度為20~30℃,溫度20~25℃、濕度持續90%以上時為病害高發期。在7~20℃溫度范圍內皆可產生大量孢子。苗期棚內溫度適宜、弱光高濕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時易發病,常在頂棚滴水處或澆水過多時發病重。
漚根
又叫爛根、銹根,是蔬菜育苗期常見的病害,發生漚根時,幼苗發育受阻,根部不發新根,根皮產生銹斑,后發展到根部變褐腐爛,地上部萎蔫干枯。發病過程中病苗極易從土中拔出,葉緣枯焦,嚴重時成片干枯死亡。
該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關系極大,如光照不足,陰雨、下雪天氣,苗床濕度大、土溫低,均容易使幼苗呼吸作用受阻,從而降低吸水能力而發生漚根。
2綜合防控方法
育苗床的選擇與準備
一般選擇地勢較高、土質肥沃、疏松、透氣性好、排灌方便、無病蟲草害,并且盡可能選擇2~3 a未種過同科作物的地塊。播種前提前一個月翻耕、炕曬,播種前幾天施足底肥,每667 m2施用腐熟農家肥300 kg或腐熟餅肥150 kg,過磷酸鈣25~30 kg、氯化鉀10-15kg。
育苗床及營養土消毒
用藥劑、蒸汽或高溫等方式對育苗床和營養土進行消毒。以藥劑消毒最為常用,常用藥劑有福爾馬林、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多·福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
米苗床土消毒??捎?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多·??蓾裥苑蹌┗?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10 g/m2處理土壤。
米營養土消毒。可在混配好的每1 m3營養土中加入50%多菌靈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 g左右,拌勻后用薄膜覆蓋2~3 d后,揭去薄膜待藥味散發后即可使用:也可用0.5%福爾馬林液噴灑苗床及營養土,拌勻后,用薄膜密封5~7 d,揭去薄膜待藥味散發后即可使用。
種子消毒處理
一般根據病原菌和種子特性,靈活選擇種子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溫湯浸種、藥液浸種、藥劑拌種及恒溫處理等。藥劑拌種常用2.5%咯菌腈(適樂時)懸浮劑10 mL對水150~200 mL均勻混拌種子5~10 kg,或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2%~0.4%拌種,晾干后播種。
加強育苗期管理
播種前苗床澆足底水,播后苗前一般不補水,控溫保濕,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秧苗徒長。加強通風透光,調節溫濕度,大力推廣應用滴灌技術,避免結露。采取變溫管理,晴天上午33℃再放風,下午保持20~25℃,20℃時關閉通風口,夜間保持15~17℃。出苗后,當發現有漚根時,要通風排濕,也可撒些細干土或草木灰吸濕,并及時提高地溫。有條件的可采用電熱溫床育苗,控制苗床溫度在16℃左右,通過增溫排濕,及時松土,促其盡快發出新根。同時葉面噴施營養液,提高幼苗抗逆性。
藥劑防治
米一般出苗后7~10 d,結合苗床澆水,使用2.5%咯菌腈懸浮劑1 000倍液淋澆,可預防真菌性根際病害和土傳病害。
米當苗床幼苗零星發生猝倒病時,立即拔除中心病株,并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72.2%霜霉威水劑、68%金雷(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9%烯酰嗎啉·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 d左右噴施1次,連續2~3次。若猝倒病與立枯病混合發生時,可用72.2%霜霉威水劑8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移栽苗用300%多·福800倍液灌根,混用微量元素肥料做好秧苗帶藥移栽保護。
米當苗床有灰霉病發生時,初期用40%嘧霉胺懸浮劑1000倍液、43%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50%乙烯菌核凈干懸浮劑10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20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d左右噴施1次,連續2~3次,重病苗床視病情發展適當增加用藥次數。如遇陰雨天或低溫時,需要預防,應先緩慢通風排濕,再每1 hm2選用10%速克靈煙劑200~250 g或45%百菌清煙劑用量250 g,熏3~4 h;也可每1hm2選用5%百菌清粉塵劑1kg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