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良 汪思冰
[摘要]近年來,江蘇省努力推進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改革與創新,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水平和能力,擔當好主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角色。但在金融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存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金融服務產品比較單一、農業保險發展滯后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的政策措施是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體制,符合現代金融發展要求;處理好適度規模經營與貸款風險可控的關系;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降低保險門檻,增加農業保險保障范圍。
[關鍵詞]江蘇省;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江蘇地區金融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概況
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起步早、總量大、模式新,特別是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各地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實施分類指導,創新發展模式,各類主體的發展都呈現出鮮明的特色。截止2013年底,家庭農場認定數1.58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6.9萬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數2/3以上、新型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比重39%,這些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合作社成員數(975萬個)、合作社入社農戶比例(67.5%)、社均成員數(141個)三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近3年,江蘇省財政部門牽頭省農委,聯合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幾家銀行,開發了惠農貸、共同基金、金農貸和富農貸等四個金融產品,并引入擔保機制建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基金,省財政出資約1億元,分擔5%風險,銀行放款約21億,給予了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極大的金融貸款支持。這些金融服務創新舉措的實施,相當大程度上解決了江蘇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將財政無償支持的模式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有償貸款有機的結合起來。近年來,江蘇地區金融機構堅持服務地方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堅持立足本地、扎根三農的服務宗旨,努力推進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改革與創新,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水平和能力,擔當好主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角色。
二、江蘇地區金融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運營時需要較多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配置,特別是對資金的需求方面,對金融機構融資依賴性遠遠超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融資期限較長,其貸款主要用途也日益擴展到農產品深加工、廠房建造、成套設備購置等方面,這些需要促使金融機構改變傳統的金融服務產品,將原有的單一的存貸款產品轉為融資擔保、金融租賃等多元化的金融產品。當前江蘇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使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更為廣泛,金融服務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諸多方面都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影響金融機構授信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江蘇地區出現時間不久,其自身管理不完善,抵抗風險能力不強。許多新型經營主體大都是簡單粗放的管理,缺乏完善的內控機制,財務管理體系不健全并且沒有有效的財務監督,也沒有合理的中長期規劃。其注冊資金不能反映真實的資本實力,涉農金融機構不敢進行大額度信貸放款。而且某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證照不齊,難以符合金融機構的信貸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授信。銀行放貸要在效益與風險之間進行權衡,農民又缺少有效抵押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獲得融資還處在試點階段,授信擔保困難。金融貸款的匱乏和持續發展的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擴大再生產。
(二)金融服務產品比較單一,缺乏創新
盡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是大多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等金融服務產品的認識和重視的力度不夠,很少有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產品,較多的是把之前的對工業和服務業的現有的成型的金融服務產品拿出來稍加改裝即完,然后銷售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鋼鐵、水泥和電解鋁等幾大行業,相比之下,對中小企業、民生、文化服務和消費等領域的貸款則相對較少。具體來說,針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市場里,金融產品創新基本處于基礎產品的層面,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尚處探索階段。
(三)農業保險發展滯后,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當前,農業保險的發展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對稱。一方面,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產品認識不足,缺乏投保的意愿和動力。另一方面,農業保險品種單一,覆蓋面狹窄。農業是弱質產業,不像工業和服務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程度較大,加之農業保險涉及諸多環節和要素,商業保險機構需要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而一旦出現巨災,賠償壓力極大,所以現有商業性保險機構不愿意在農業保險業務上進行較大的開發和投入。而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極為有限。以江蘇省某縣為例,全縣12家保險公司中只有兩家承辦了農業保險,而且基本上都是政策性農業保險,鮮有商業農業保險業務開展。其保險品種僅涉及生育母豬保險,水稻、油菜、三麥保險等險種,保險品種缺乏、保險金額不高,保費不僅高,還需要投保人每年一交,而且保險理賠程序復雜,也無法足額補償農戶種養成本的損失。
三、江蘇地區金融有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理體制,符合現代金融發展要求
積極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新型產權關系,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科學高效的內控體系,明確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準入要求。如出臺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部組織制度規定,明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以及信貸優惠等,使其成為被金融機構認可的、有信譽的信貸主體。通過正面的宣傳,有傾向性地照顧那些資信良好、合法經營,產值較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規?;?、集約化、產業化的經營,倡導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遵紀守法,符合現代金融的規范和要求,不斷壯大發展。
(二)處理好適度規模經營與貸款風險可控的關系
江蘇地區有很多白手起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功案例,也有不乏一些無視自身經營風險、盲目擴大投資導致破產以至于無法還貸的失敗案例。因此,要審慎處理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與貸款風險可控的關系。扶持農戶做大并不是目的,扶持做強、做久、可持續發展才是硬道理。更重要的是做好貸后管理工作。既要積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又要合理、有效地防控貸款風險即要建立完善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機制,又要有力推進差異化的信貸政策,積極構建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新模式,全面提升金融服務“三農”的價值創造能力。
(三)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努力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質)押擔保物范疇,引導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將應收賬款和土地使用權,以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涂使用權、廠房、設備等財產和財產性權利納入抵(質)押范圍。推動財政部門提高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風險鼓勵政策,加大涉農金融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力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地方政府(部分)出資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或者鼓勵現有融資性擔保公司提供專項資金,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信譽。
(四)降低保險門檻,增加農業保險保障范圍
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求,努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快農業商業保險的發展,增加農業信貸額度投放,改善農業保險服務,極好地服務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建立專項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增加保險品種,提高財政對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降低保險門檻,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的保險產品。完善江蘇省“聯辦共?!蹦J降恼咝赞r業保險模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較為完備的風險屏障.逐步擴大險種范圍,加大財政支持和保費補貼力度:建立保險產品的獨立參保通道和快速理賠通道,完善連保無賠優待機制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農業巨災風險補償基金,健全完善相關權益機制,逐步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