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要]農村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境,如農村供應鏈金融缺乏運行主體,現有供應鏈管理難以滿足供應鏈金融的運行要求,物流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等。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業供應鏈的創新發展,包括農業電商平臺的涌現、農產品的品牌化發展以及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更加精準市場預測分析及產品開發等方面。針對農村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的變化,商業銀行應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金融服務生態鏈平臺,借助真實交易數據,降低風險和成本,利用服務平臺的聚集效應,聚攏外圍客戶群體,從而更好地發展農村供應鏈金融。
[關鍵詞]黑龍江?。换ヂ摼W+供應鏈金融;發展研究
一、黑龍江省農村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
由于農村經濟的融資主體主要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與農村中小企業,其融資行為一般具有期限短、頻率高、數額小等特點,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這使得絕大部分農戶難以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為緩解這一難題,自2008年起,龍江銀行在五里明鎮利用價值鏈經營理念,開發出以金融和農業產業鏈相結合的涉農金融產品,依托農業供應鏈推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信托+政府+科技”運營模式。在該模式中,首先,五里明鎮政府作為主導,牽頭成立了合作社,中糧信托將合作社土地承包經營權資產信托化,龍江銀行以信托受益權為質押,以合作社全部股東及政府相關領導作保證,為合作社發放貸款。其次,中糧信托將土地出租給合作社種植玉米,合作社與中糧公司簽訂玉米購銷協議,龍江銀行通過中糧公司的資金賬戶劃撥玉米銷售款,扣除貸款本息,將剩余的資金轉到合作社的賬戶上。“五里明模式”有效保障了農業供應鏈參與主體的利益,中糧公司推動了訂單農業發展、穩定了原料基地,大部分農戶從土地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經營,整體收入增加,少部分從事規?;洜I的農戶身份從小農向產業工人轉化、收入大幅提高。農村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提升了產業鏈中各經濟主體的持續發展能力,有效增強了農村經濟的活力,實現了上下游企業、農戶、合作社、金融機構等參與各方交互共贏。
2016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十二五”時期,黑龍江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8.8%,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其帶來的產業重構,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對融資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行時間較短,實踐范圍有限,其運行仍面臨諸多障礙:
(一)農村供應鏈金融缺乏運行主體
目前,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有限,無論是發展意愿還是業務能力,各商業銀行均缺乏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動力:同時,由于農業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發展時間尚短,商業銀行普遍缺乏開展農業供應鏈業務的人才,在對龍頭企業的信用評估、風險控制以及農產品類質押物的價值評估等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業務管理與支持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現有供應鏈管理難以滿足供應鏈金融的運行要求
相對南方農業生產企業來說,黑龍江省大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缺乏供應鏈管理的意識,難以對供應鏈系統中的既有資源進行整理和優化,再加上供應鏈系統成員之間信息傳遞不暢,難以實現供應鏈資源的快速共享,導致龍頭企業難以發揮在供應鏈系統中的主導作用。同時,由于農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契約缺乏穩定性,當市場價格發生波動的時候,經常出現違約行為,使供應鏈金融失去了基本的運行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行。
(三)物流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由于黑龍江省物流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多數倉儲物流企業均處在粗放式的管理階段,銀行難以對借款人的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有效的控制,銀行缺乏有效的風險管控手段,同時,黑龍江省質押物交易市場尚未健全,質押物變現能力相對較弱,這也阻礙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二、互聯網+農業帶來的農業發展新形式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首次將互聯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也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2015年7月,在黑龍江省“互聯網+農業”電視電話會議上,省長陸昊提出,農業是黑龍江最具優勢和競爭力的產業領域,各級政府應加速推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影響逐步擴大,農村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模式也將隨之發生變化。
(一)多形式農產品交易電商平臺
隨著電商平臺的業務擴展,阿里巴巴、京東等一線電商平臺以及一畝田、沱沱公社等專業農產品電商平臺均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業務。但由于農產品電商具有較高的特殊性,很多農業電商平臺尚未針對農產品電商建立起成熟的運營管理體系,增加了農業企業的轉型風險??偟膩碚f未來農產品電商平臺將主要存在三種模式:一是借助已形成的先發優勢及客戶優勢,向農產品領域進行延伸的電商平臺,如京東、阿里巴巴等:二是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以線下市場為基礎,導入線上平臺,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農產品020電商平臺,如哈爾濱哈達果菜批發市場打造的農產品貿易綜合服務平臺——農豐網:三是國內一線農產品企業依托自有品牌打造的垂直電商平臺,在聚集了一定數量的穩定消費群體之后,逐步圍繞消費群體擴張經營品類,增強消費者粘性,如中糧旗下的我買網。
(二)農產品品牌化模式加速推進
相對其它品類來說,農產品在品牌塑造層面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由于農產品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目前的大多數農業電商還是以中高端產品的開發推廣為主,然而對于中高端產品來說,品牌力的提升是建立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正是通過有效的互動溝通,在目標消費群體中建立了牢固的品牌忠誠,快速完成了傳統農產品幾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積累和宣傳推廣效果。
(三)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市場預測分析及產品開發
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生產者很難對第二年的市場行情做出準確判斷。目前大部分食品企業或者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新產品的研發層面,缺乏對目標消費群體的研究,產品開發定位不清晰,跟風現象嚴重。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分析手段的日漸成熟,農戶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可通過大數據的精準分析,找到目標消費群體真正的需求點,對市場行情進行準確判斷,降低農業、養殖業的風險以及生產型企業原料成本,能夠提高新產品的市場生命力。
三、互聯網+農業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環境發生新變化
(一)農業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發展
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技術層面為農業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的推進奠定了基礎:而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業企業尤其是核心企業對全鏈條信息化的需求,全鏈條信息化系統的建立,能夠有效優化供應鏈關系和流程、整合相關業務需求、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核心企業可利用信息系統將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銜接在一起,從企業到分銷商,再到消費者,形成一個信息實時共享的電子作業平臺。
(二)“數據質押”可行性大幅提升
隨著電商的發展,電商平臺已經成為供應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電商平臺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能夠為商業銀行提供大量的上下游企業交易及資金流信息,這也是電商平臺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優勢所在:那么商業銀行通過不斷積累和挖掘交易行為數據,分析、歸納借款企業的經營與信用特征,對借款企業進行評級和授信,進行合理的風險定價和風險控制。
四、商業銀行如何借助互聯網技術發展農村供應鏈金融
(一)構建金融服務生態鏈平臺
通過將龍頭企業及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都納入電商服務平臺中來,推動企業都通過電商平臺進行交易,構建一個以大數據抓取與整合分析技術為核心的金融生態鏈服務平臺。借此平臺,商業銀行可充分利用整個供應鏈條上形成的交易數據為基礎,對上下游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進行評測,從這一層面上講,銀行考量的將更多的是企業的未來發展預期,而非目前的發展現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帶推動商業銀行的良性發展。
(二)借助真實交易數據,降低風險和成本
傳統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更多的是以客戶的抵質押物及過往信用情況為基礎,對客戶的信用進行評估。如今,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可以利用真實的交易數據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產品定價。只要數據抓取與分析具有真實性與合理性,那么商業銀行就可以依據客戶的交易數據,判斷貸款客戶與龍頭企業的供銷合作關系是否穩定,是否具有持續的償還貸款能力,從而確定貸款客戶能否獲得貸款資格。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小微金融的業務風險及風控成本。
(三)利用服務平臺的聚集效應,聚攏外圍客戶群體
借助金融服務生態鏈平臺,商業銀行可借助平臺聚集效應,吸引現有客戶的上下游企業加入到平臺中來,擴大客戶規模,提升平臺的數據抓取與分析能力,讓數據更加真實有效,由此構建起以真實交易為基礎、以“數據質押”為核心的結算、融資、保險、理財、融資租賃等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吸引更多的客戶加入到平臺中來。同時,商業銀行可與物流、電商、第三方支付等電商平臺對接,與會計、法律、商務代理等生產性服務平臺對接,與經濟金融相關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對接,獲取更為廣泛的客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