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剛
[摘要]農產品流通是連接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重要環節,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在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多元化的農產品流通模式逐步形成,但農戶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合作組織規模偏小,新興的農超對接流通模式受到落后的物流設施約束。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權力結構失衡,違約風險高。在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借鑒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模式,優化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農產品流通模式,完善農村合作組織,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著力推進農超對接流通模式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城鄉統籌;農產品流通模式
在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優化農產品流通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加快農產品流通,對于增加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農戶收入,保護農戶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刺激農村消費,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主要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美國農業發達,農產品產地市場較為集中,農產品流通模式以產地直銷為主。農產品通過超市流通,超市直接從產地采購農產品,并實行連鎖經營,或者農產品從產地市場通過配送中心連接到銷售終端,產地直銷約占全部農產品的80%左右。美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所占比重日趨下降,僅有20%的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進行交易。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農產品批發市場通過產品競拍、期貨交易等方式主導農產品價格的形成,減少了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的暗箱操作,有效地維護了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日本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90%以上的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流通。日本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形成與其分散化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關。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土地資源有限,導致農業生產規模化與集約化程度低,無法滿足現代化農產品流通的要求。因而,傳統的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果蔬等農產品在批發市場主要采用拍賣方式交易,保證了農產品價格形成的公正性。日本農產品協會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產品主要由農產品協會統一采購和銷售給批發市場。日本不同層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結構完整,各項基礎設施健全,服務保障體系完善,但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交易使流通環節增多,流通時間長,交易成本較高。德國農業現代化水平高,制造業基礎雄厚,農產品流通以產供銷一體化模式為主。在規模化和集約化的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繁多的食品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高度延伸的農業產業鏈和農產品的深加工構成德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顯著特征。德國在零售業推行連鎖化經營,大型銷售連鎖企業集團主導著德國加工食品的市場,零售連鎖企業直接從食品加工企業采購,極大地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
二、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現狀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和農產品流通的迅猛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農戶+農民經濟人、農產品運銷大戶+批發市場
在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農民經濟人、農產品運銷大戶與農戶訂立農產品采購合同,統一收購農產品,然后再將其銷售到批發市場。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在生鮮農產品流通方面較為普遍,具有靈活性強、便捷等優點,但是農戶與農民經濟人、運銷大戶之間的依賴性低,交易雙方關系較為松散,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交易雙方長期合作的意愿較為淡薄。同時,交易雙方相互搜尋的成本較高,導致該流通模式運行效率較為低下,難以與現代化、規模化的農產品流通相匹配。
(二)農戶+農村合作組織+批發市場
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特點是農村合作組織成為生產與銷售之間的重要媒介。在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戶的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戶在農產品交易談判中常常處于劣勢。因此,作為農戶與批發市場之間中介的農村合作組織,不僅要承擔起農產品采購和銷售的職責,而且還要負責與批發市場進行價格談判,以實現農戶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現有的農村合作組織受規模偏小,資本總量不足,技術和專業人才匱乏等因素制約,發展速度較慢,滯后于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農戶(生產基地)+龍頭企業+零售終端
在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較為流行。這里的龍頭企業大多為農產品生產企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生產基地)之間訂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農戶根據契約組織生產,而龍頭企業則依據契約采購農產品,并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戶(生產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穩定性相對較強,農戶進入農產品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得以提高,農戶在市場交易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但是,在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中,農戶主要是通過龍頭企業銷售農產品,對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盡管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內,農戶的數量龐大,龍頭企業的數量較少,二者之間的力量卻明顯不均衡,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權力向龍頭企業傾斜,龍頭企業對農產品收購價格往往形成顯而易見地控制,對交易雙方關系的穩定性形成潛在威脅。同時,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受經濟形勢、消費者偏好、居民收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一旦農產品市場價格高于或低于契約規定的價格,出于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農戶與龍頭企業均有強烈的意向違約,契約的履行常受到嚴重的沖擊。
(四)生產基地+超市
近年來,在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迅速形成并發展起來。超市與生產基地直接合作,超市憑借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熟知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優勢,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及銷售整個供應鏈進行監管,并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指導、冷鏈配送等配套服務,有效地優化了農產品供應鏈,縮短了流通環節,從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在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種農產品流通模式發展潛力巨大,但它同時受到落后的物流基礎設施,不健全的農業信息系統的強烈約束,農產品產地直銷不足10%,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三、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優化策略
在城鄉統籌共建的背景下,優化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農產品流通模式,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積極培育農村合作組織,大力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
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模式表明,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在于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因而,政府要大力推動農村合作組織發展,重點發展農產品協會、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基地以及各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有條件的、經濟發展好的地區可以推動農村合作組織組建戰略聯盟,以便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合作組織規模較小,實力弱的問題,從而實現農產品產銷間的有效銜接。為此,要強化政府的服務性功能,政府要對農村合作組織給予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
(二)優化農產品流通模式,積極推進農超對接流通模式的發展
政府相關機構要協調和完善生產基地與超市之間的對接機制,促進生產基地與超市之間建立穩定的農產品購銷關系,打造新型的農產品供應鏈,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體化的鏈條。超市要大力發展冷鏈系統和物流配送系統建設,培育品牌農產品,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三)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信息系統
政府要大力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基礎設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通過電子交易卡,全面記錄農產品的批發情況,掌握農產品價格、質量、品質和流向信息,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保障農產品的流通安全。積極引進電子交易方式,構建電子交易平臺,充分發揮其價格發現功能,促進農產品交易順利進行。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系統的建設,加強農產品信息的傳遞和交換,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