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諱
[摘要]上海自由貿易區作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創新金融機制具有積極意義。中國海關作為特殊監管區域的法規授權管理機構,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調整和優化海關監管模式,理順管理機制,以適應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的要求。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海關監管;制度創新
建立上海自貿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也給海關工作帶來了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海關作為特殊監管區域的法規授權管理機構,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調整和優化海關監管模式,理順管理機制,以適應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的要求。
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以上主權國家或單獨關稅區通過簽署協定,在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市場,分階段取消絕大多數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改善服務和投資的市場準入條件,從而形成的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特定區域。
一、自貿區建設中海關監管所面臨的新挑戰
自貿區建設為海關帶來了一次改革創新的好機遇,為我們簡政放權、創新制度模式、手段提供了難得的舞臺。但更多的還是面臨的挑戰:
(一)自貿區建設對海關監管提出更高要求
自貿區的重大意義不僅僅在于先行先試,還在于要切實管好。從中央、總署到地方黨政都要求必須管得住。面對“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管理目標,海關的執法環境、監管能力、信息化水平、設備及監管條件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快速增長的業務量與有限的人力資源之間、企業對便利化需求與海關有效監管之間的矛盾依然較為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堅持貿易安全與便利的原則,從體制機制上考慮頂層設計問題,逐步建立健全一套較為完整的自貿區海關新制度體系、管理體制和監管模式,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
(二)自貿區建設對海關改革形成倒逼機制
自貿區擔負著國家戰略性試驗任務,在國內外都引起了高度關注和廣泛熱議,地方黨政、企業和社會對自貿區的期待很高,希望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國務院下發《總體方案》中明確了自貿區6大領域、18類、23項開放措施,涉及各類新型貿易業態發展和功能拓展措施,包括鼓勵跨國公司建立亞太地區總部、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加快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等,要求海關必須在改革、創新、效率、服務等方面有大突破。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給海關工作帶來的機遇,全力發揮好海關職責作用,在確保有效監管前提下,以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和手段創新服務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三)自貿區建設對海關監管提出全新課題
自貿區有許多重大突破,釋放了新的改革紅利,特別是投資管理、金融、貿易監管等制度創新,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金融領域改革對海關防控風險的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挑戰。上海自貿區將打造成我國離岸金融中心,利率市場化、外匯自由兌換、跨境人民幣結算等金融業開放和創新都將有所突破,與金融業相關的實體貨物跨境流動,成為海關監管需要面對的新課題。海關應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聯手合作和信息共享,建立起有效的監管模式和“防火墻”,防范金融套利,引起資金非法流動,沖擊我國實體經濟的安全。海關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來把握自身定位,全面高效履職、優化監管服務,在最大程度地促進貨物和服務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便利合法貿易進出的同時,積極防范新一輪開放可能帶來的金融、稅收等風險。
二、推進海關監管創新的舉措
(一)創新海關管理體制
上海自貿區的實驗,從根本上講是要深化制度創新。對海關而言,應以此為契機,在創新海關管理體制上下功夫。通過切實轉變職能實現方式,最大程度減少行政審批,建立一口受理、綜合審批和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國家口岸辦的牽頭作用,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協同管理,借助電子口岸平臺,推動上海自貿區“單一窗口”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探索扁平化管理,將總署、總關部分審批事項直接下放到上海自貿區海關,以滿足總部經濟發展和產業鏈條垂直整合的迫切需求。探索虛擬大關區建設,打破關區界限,將上海自貿區海關與南京、杭州、蘇州等長三角海關的監管業務聯動起來,實現區內海關管理要素的協調使用,打造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區域通關一體化。
(二)積極推進海關作業制度、審批制度和監管模式創新
一是及時總結評估試驗區內“先進區、后報關”、“分送集報、自行運輸”等監管機制創新的試點情況,抓好業務運行態勢、業務統計數據等內容的梳理匯總,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擴大相關試點范圍。二是簡化進出境貨物備案手續。將備案清單填制內容從現有40項減少至29項,并規范相關預錄入專用申報通道。三是開展艙單、提貨單、報關單監管一致性等重點課題研究。以新艙單管理系統切換為契機,提升艙單數據申報的完整性,為“三單”信息互聯互通、互相印證、相互比對奠定基礎.研究利用新艙單系統開展風險參數提煉加工,對有較高風險的艙單采取布控和鎖定措施,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四是推進海關監管制度化、常態化。完善企業誠信管理體系,以守法便利為前提確定和調整便捷措施適用范圍,實施差別化管理通過優化完善進出境備案清單比對、企業物流底帳管理、卡口實貨核注、企業稽查等監管手段,形成自貿區完整有效的海關監管鏈條;強化卡口、行政通道、隔離網巡查和突擊整治,確保海關實際監管到位。
(三)強化海關規范化管理和風險防控能力
按照總署部署要求,分步對海關系統涉及自貿區的內外部規范性文件開展清理,逐項研究制定補充完善的方案及措施。同時,要建立健全風險防控綜合機制,一方面加強開展宏觀層面風險分析。定期開展聯合風險研判,重點監控數據異動情況,及時制訂應急預案,加強實時異動跟蹤,確保一旦出現異常和緊急情況有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另一方面,強化微觀層面執法活動風險分析。及時糾正和指導基層規范執法。從企業進出口申報、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量化信息數據入手,做好事前風險分析預判應用計算機實施科學布控,加大抽查比例,加強事中綜合防控處置.通過風險參數的加工應用、信息化監控技術,為后續監管執法工作提供指引和輔助。
(四)進一步提升自貿區海關信息化管理水平
主動適應自貿區信息建設和企業需求的迅速發展,加快推進海關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集約化。一是在總署統一組織下推進海關信息化平臺建設,構建人工、人機、計算機作業相結合的作業體系,最大限度地精簡人工程序性工作。積極參與自貿區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實現海關監管系統與區內其他管理單位信息化系統、企業運營信息化系統的互聯互通。二是切實發揮大型集裝箱檢查設備、貨檢X光機、輻射探測等各類監管查驗設備作用,探索運用視頻監控、移動查驗單兵設備等科技手段,不斷提升查驗效能。三是推進卡口智能化管理,研究應用智能IC卡實現海關監管數據自動識別、自動監測、自動比對、自動報警,并將所有卡口視頻接入總關及三級指揮中心,加強貨運車輛GPS軌跡監控。四是探索統一的電子圍網管理,借助信息系統聯動、中央視頻全程監控、電子圍網等科技手段,逐步實現對區內、區區、區港之間流轉貨物的實時監控、風險研判、及時處置,減少監管“盲點”,更好地適應自貿區范圍和功能拓展。
(五)大力支持自貿區新型貿易業態發展及功能拓展
堅持理論和調查研究先行,注重對新業務、新情況的收集與分析,加強成果轉化,在總署指導下完善相關監管辦法。重點包括;一是大力促進發展服務貿易,支持試驗區內開展銷售、結算、物流、維修和研發等業務,不斷創新優化與新型貿易業態相適應的海關監管。二是支持擴大期貨保稅交割業務試點品種、企業和范圍,拓展進出口業務,增強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定價的話語權。三是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內企業,在提供稅收擔保情況下開展區外保稅展示交易,并實行先銷后稅,促進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四是支持自貿區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五是對區內企業生產、加工并經“二線”銷往區外的貨物,實施選擇性征稅政策。
(六)強化內外部綜合監管與執法合作機制
推進自貿區建設絕不是區內某個部門一家的事,而是包括海關在內的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合力推進的結果。一是對內完善海關綜合監管體系。加強通關監管、風險管理、企業管理、稅收征管、稽查核查等各環節管理,統籌配置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力量,突出通關管理高效便利,確保風險防控整體到位。充分發揮自貿區海關緝私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確保打私工作統一指揮和協調推進。二是對外注重加強執法合作。借鑒國際“單一窗口”做法進一步發揮好綜合服務大廳功能,推行海關、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并聯審批”和信息共享,提高政府整體辦事效率,節省企業成本。加強與其他執法管理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共同強化風險防控,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拓展區內社會化預歸類服務、引入中介機構協助海關開展稽查等工作,最大限度體現簡政放權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七)創新機構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建設,提高海關科學管理水平
適應新形勢、新改革帶來的新變化,從機構設置、人員素能培養、資源配置等各方面入手,切實提高海關科學管理的能力。一是著重推進機構運作機制創新。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要求,將機構改革與信息化、智能化改革和流程再造緊密結合,“瘦上強下”、明確事權、提高效率,實現科學化、扁平化運作。二是注重內部挖潛與整合優化。重點研究構建一整套管理機制更加優化合理、流程改造更加科學有效、技術備配更加完善齊全、部門協作更加順暢和諧的監管制度,真正做到節省人力、提高效能,嚴把國門、嚴防風險。三是加強關員宏觀政策和業務素能培養。持之以恒地在全關不同層面開展涉及自貿區新情新勢、政策文件、監管模式、業務流程等各類培訓,幫助大家提高政策把握能力和實務操作技能,在規范執法、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積極穩妥推進自貿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