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 鐘書華

摘 要:企業的生態創新能力可分為綠色產品創新能力、綠色工藝創新能力、綠色營銷創新能力和組織生態創新能力。綠色產品創新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加大綠色產品研發投資;強化綠色技術研究;與產業鏈內其它企業加強合作來實現。綠色工藝創新能力的形成依賴于綠色戰略制定;員工綠色創新意識培養;綠色工藝創新支撐平臺的建立等。綠色營銷創新能力可通過樹立生態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構建消費者的環境知識;加強綠色服務創新來提高。努力創造綠色組織文化;強化面向綠色發展的組織學習;及時測量和報告開展生態創新的環境績效,則有助于組織生態創新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企業; 生態創新; 生態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4-0021-06
2010年,OECD政策分析專家Tomoo Machiba在研究報告《產業中的生態創新:實現綠色增長》中強調生態創新(eco-innovations)是“比相關替代方案更能帶來環境改善的,全新或顯著改善的產品(商品和服務)、工藝、市場方法、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1]該報告為生態創新建立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2011年,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者Xavier Leflaive等[2]在OECD的研究報告《支持生態創新的優化政策》中為OECD國家提出了旨在促進生態創新的國家戰略和政策舉措。生態創新要求企業既要追求生態效益,也要追求經濟效益,實現了生態與效益的連接,激發了企業開展生態創新的內在動力。強大的企業生態創新能力,能使企業擺脫低價競爭循環,取得生態、經濟、社會領域的全面豐收。企業生態創新能力的培育,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讓企業獲得綠色收益,還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強化企業的生態創新能力,對推動企業綠色轉型,進而在宏觀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強化企業的綠色產品創新能力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企業開發出對環境影響最小化的綠色產品。擔負起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企業社會責任。英國卡迪夫大學低碳研究所主任Peter Pearson將綠色產品創新描述為,能夠帶來環境改善的新產品或產品改進[3]。企業綠色產品創新能力是企業進行產品改進或創造,使其帶來環境效益的能力。包括綠色產品設計能力和綠色技術開發能力。
強化綠色產品創新能力對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1)增強綠色產品創新能力有利于企業提升市場地位。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逐漸覺醒,對無環境污染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消費綠色產品不僅成為一種時尚,更成為一種獨特的用戶需求。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E. Porter發現,低成本和差異化是企業僅有的兩大持久優勢。差異化來自企業的創新行為。只有綠色產品創新能力得到持續增強,企業才能不斷開發出新的綠色產品,從而獲得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
(2)強化綠色產品創新能力有助于企業樹立綠色品牌。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專業教授René Kemp和丹麥技術大學高級研究員Maj Munch Andersen認為:“現代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早已不只停留在價格方面,他們愿意了解更多除價格因素之外的產品信息。對很多消費者來說,產品帶來的身份認同,以及相關的品牌故事,已經和產品功能同等重要。”[4]日益增強的綠色意識,將促使消費者更加關注具有綠色品牌的產品。企業對綠色產品創新能力的強化,有助于推出更多具有環保效益的綠色產品,在市場中樹立綠色旗幟,形成企業綠色品牌。
立時集團是亞洲知名的涂料公司。企業以誠實、智慧和追求卓越的核心價值觀作導向,努力強化綠色產品創新能力,不斷推出優質產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每年近10億升環保涂料的產量,使立時集團成為亞洲環保涂料供應商的代名詞。強大的綠色品牌效應使立時集團的業務量穩步增長。在全亞洲區已建立了超過30家制造工廠,業務橫跨15個國家和地區。
(3)提高綠色產品創新能力有利于企業實現長遠發展。2010年,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Stephanie Bertels和博士生Lisa Papania、Daniel Papania等提出,“具備責任意識的組織之所以能長期生存,是因為他們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保護了生態系統,增強了社區作用。”[5]隨著綠色產品創新能力的提高,企業能創造出品質更優良的產品,減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從而使企業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鑒于綠色產品創新能力對企業的重要性,企業可從3方面來提高綠色產品創新能力。①增加綠色產品的研發投資。對研發的資金支持是創新活動的必要來源,也是實施綠色產品創新的基礎;②強化綠色技術研究。綠色產品創新往往離不開技術進步。因此,綠色產品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企業對綠色技術研究的不斷強化;③與產業鏈內的其它企業加強合作。2012年法國濱海大學助理教授Blandine Laperche和希臘國家技術大學教授Dimitri Uzunidis的觀點是,企業之間良好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將有利于綠色產品創新知識的流動,構建企業自身知識資本[6],從而提升綠色產品創新能力。
英特爾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擁有44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公司最近推出的全新產品:超級本(Ultrabook),主打超、輕、薄概念,擁有很輕的重量和高效能處理器。體現了英特爾強大的綠色產品創新能力。這與企業在提高綠色產品創新能力上所作出的努力密不可分。英特爾資本全球投資部門成立了3億美元超極本基金,對推動超極本技術發展的企業進行投資;獨立的研發機構和發達的全球研發體系,使相關技術研究不斷強化;與產業鏈內眾多企業共同研發節能零部件、推廣先進技術,英特爾受益于其它企業在研發和工業設計上的深厚積淀。由于更完美的用戶體驗和更環保的產品設計。超極本一經推出,就贏得了強勁的消費者熱情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不僅引領了新的市場增長點與消費趨勢,還創造了產業發展和創新的難得機遇。新產品所運用的3-D三柵極晶體管設計還榮膺美國媒體2011年度科技創新獎。《華爾街日報》評價該技術在提高性能的同時降低了能耗,實現了晶體管的革命性突破。憑借不斷增強的綠色產品創新能力,英特爾在2011年打破以往所有年度收入和盈利記錄,收入增長超過100億美元。年業績更是再創新紀錄,達到540億美元,迎來令人興奮的全球增長機遇。
二、 強化企業的綠色工藝創新能力
綠色工藝創新是比相關替代工藝更能減少污染,或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全新或顯著改善的生產方法或流程。企業綠色工藝創新能力是企業應用自身資源,在實施制造工藝和解決工藝問題過程中形成的,使企業工藝綠色化的能力。體現在其技術、裝備或軟件設施的重大改變上。歐洲著名咨詢公司Technopolis Group專家Alasdair Reid和Michal Miedzinski認為[7],綠色工藝創新中最重要的是對環境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荷蘭學者René Kemp和英國利茲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學者Tim Foxon看來,諸如污染控制技術、清潔工藝技術和綠色能源技術等環境技術[8]的產生和進步,都源自企業的綠色工藝創新能力。
強化綠色工藝創新能力一方面可提升企業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另一方面可降低產品成本。通過對工藝過程中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替代或無害化處理,企業避免了危險物擴散,維護了員工和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了產品質量。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教授René Kemp和丹麥學者Maj Munch Andersen提出,增強綠色工藝創新能力還將減少企業對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企業資源生產效率,從而節約成本,形成企業的運營優勢[4] 。
福建龍巖卓越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利用廢動植物油(地溝油、潲水油、酸性油脂)生產生物柴油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為提高綠色工藝創新能力,企業不斷完善自身的技術人才隊伍和科研設施建設。在利用廢動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副產品深加工等技術、工藝、裝備方面,取得了多項關鍵性技術突破。憑借強大的綠色工藝創新能力,卓越新能源變廢為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廢油脂回流餐桌對百姓生活的危害。同時,利用水生植物油脂,動物油脂、餐飲垃圾油等制成的生物柴油,大量節約了石油消耗,企業成本得到大幅降低。2011年8月28日,新華社向海內外播發了1 000余字的新聞通稿,稱贊該公司為社會、經濟、環保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該報道還被中國政府網、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搜狐網、中國經濟網、中國新聞網、光明網等近百家主流門戶網站轉載刊登,使企業收獲了巨大的社會效益。2012年3月,公司卓能牌生物柴油產品獲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福建名牌產品”稱號。2014年4月, 公司的“生物柴油固體催化連續綠色生產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綠色工藝創新能力的增強,使企業在對環境產生更小影響的同時實現了更多價值。
企業可從3方面提高綠色工藝創新能力:① 制定綠色戰略。2012年,羅馬尼亞經濟研究院學者Dorel Mihai Paraschiv、Estera Laura Nemoianu等[9]認為,綠色戰略的制定需要企業整合經濟、環境和社會影響等各方面,并著眼于企業的長期發展。企業綠色戰略可為綠色工藝創新活動提供思想動力;促進企業綠色工藝創新激勵機制的形成;推動企業對綠色工藝創新投入的增加,從而提升企業的綠色工藝創新能力[10]。 ②綠色工藝創新必須依靠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努力。員工綠色創新意識是點燃綠色創新的星星之火。對員工綠色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使員工積極探索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工藝技術、設備和流程,從而增強企業綠色工藝創新能力。③企業可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合作,構建綠色工藝創新支撐平臺,充分發揮各方對綠色工藝創新的動力作用。
鋼鐵業是能源消耗最大的產業之一。如何控制CO2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是鋼鐵產業最為關心的問題。西門子奧鋼聯公司通過積極與許多大學和研究中心開展合作,在吸納寶貴綠色工藝創新人才的同時,收獲了多項戰略性、前瞻性的綠色工藝研究,從而大幅提升了企業綠色工藝創新能力。國際鋼鐵協會(IISI)在布魯塞爾發布的年報顯示,其新開發的Finex煉鐵工藝比高爐煉鐵減少了92%硫化物、96%氮氧化物和79%粉塵的排放[11]。在強大的綠色工藝創新能力支撐下,2012年,西門子集團包括冶金業務在內的各環保產品和解決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助力客戶實現了CO2減排3.32億噸。綠色科技成為西門子重要且持續增長的業務。西門子與環保相關的業務組合所創造的營收從2008年的190億歐元增長至如今的330億歐元,占公司整體營收達42%。2012年,西門子還首次在聲譽卓著的道瓊斯可持續發展全球指數(DJSI)中被授予工業產品與服務領域的“超群領袖”(Supersector Leader)。在充滿挑戰的大環境下,西門子的可持續產品和解決方案為公司帶來的巨大業務契機不言而喻。
三、 強化企業的綠色營銷創新能力
丹麥政策研究中心的Peter Mortensen和Carter Bloch博士強調[12],綠色營銷創新指一種新營銷方式在企業中的實現,包括產品在包裝、市場定位、推廣或定價方面的顯著變化。企業綠色營銷創新能力指企業所具有的,對綠色營銷理念進行消化吸收,從而創造綠色需求、引導綠色消費、營造綠色市場,促進企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創新性能力。主要體現在溝通和銷售策略制定,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上。
丹麥學者Karsten Olsen認為,強化綠色營銷創新能力可使企業優化市場研究,與消費者進行直接接觸,開展吸引綠色消費者的營銷實踐;確保企業在銷售額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獲得可觀的環境效益。在全球化經濟時代中,市場評估和新技術是企業能夠長期生存的關鍵因素。其中,市場評估的價值并非在于準確地預測未來,而在于為未來做好準備。荷蘭學者René Kemp提出,企業的競爭優勢將在于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服務于未來市場,或是創造新市場[4]。當前,綠色市場開發是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綠色營銷創新能力是企業開拓綠色市場、應對市場生存競爭所必備的素質。提高綠色營銷創新能力可使企業迅速認識并抓住新機遇,以更好的姿態面對市場環境變化。增強綠色營銷創新能力將促使企業成為積極的市場創造者,確保企業獲得持續的市場競爭力;更能以綠色價格吸引那些青睞綠色產品并具購買力的顧客實現購買。從長期來看,這將有利于提高企業銷售額和利潤等經濟效益,樹立企業良好的環保社會形象。
西安開米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專業從事環保型液體洗滌劑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12年,開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金銀銅牌標準店打造,使終端系統的基礎陳列更加生動化、導購激勵機制得到完善、客情關系進一步深化。公司還在全國建立了20多家開米雙綠色產品在線專賣店,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綠色營銷網絡。不斷提升的綠色營銷創新能力,使開米公司創新開拓了中國環保型液體洗滌劑市場,領導了中國液體洗滌用品的綠色潮流。公司現已在全國30個省會城市和單列市設立了分公司(辦事處),“開米”商標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38個國家成功注冊,其產品已走向國際市場,銷往美國、俄羅斯、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為表彰開米對中國洗滌行業綠色轉型發揮的積極推動作用,開米公司董事長于文女士當選了“2012中國日化業10大知名企業家”,公司還榮獲“全國輕工業卓越績效先進企業特別獎”。
綠色市場創造依賴于經營者綠色營銷創新能力的提高。企業可從3方面提高自身的綠色營銷創新能力:①樹立生態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綠色市場開發取決于企業家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素質。敢于進行生態創新并承擔風險的企業家精神,能使企業率先采取大膽行動,抓住生態產業的市場機會,從而提高綠色營銷創新能力。②構建消費者關于產品的環境知識。正如丹麥學者Maj Munch Andersen所說[13],缺乏環境知識的消費者通常很難評估或理解產品中的環保因素。企業可通過給予物質資金支持,尋求環保組織的配合,開展環保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14]。消費者產品知識的建立將進一步擴大綠色市場,提高企業綠色營銷創新能力。③加強綠色服務創新。消費者在市場上的購買動機并非產品本身,而是獲得產品帶來的功能、效用和服務。通過強化綠色服務創新,企業可從專業角度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從而營造綠色市場,提升綠色營銷創新能力。
美國企業英特飛是全球最大的模塊地毯設計與生產商,因其創意與勇于突破而享有盛譽。1994年,英特飛的創始人兼董事長Ray Anderson先生提出“零號任務”:到2020年,徹底消除企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15]。在Ray Anderson的支持下,英特飛轉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推出地毯循環和更換服務。對地毯的回收利用,不僅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比使用全新材料更經濟。通過加強綠色服務創新,英特飛探索出了新的商業模式,開辟了新的綠色市場,企業綠色營銷創新能力持續提高。1996年以來,企業溫室氣體凈排放減少了94%。1995年以來,英特飛還從廢物利用上節省了4.33億美元成本,超過了與零排放有關的全部投資。海外市場方面,從2006年到2011年,僅用了5年時間,英特飛在中國的業務翻了四倍。最近,英特飛在華生產的可持續地毯還獲得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 INTERNATIONAL)認證,為進一步增加市場占有率奠定了基礎。2012年5月,英國《衛報》可持續商業欄目授予英特飛超越創新獎,以嘉許英特飛為“閉循環”模式所作出的努力。強大的綠色營銷創新能力把英特飛打造成了環保事業的全球領跑者。
四、強化企業的組織生態創新能力
丹麥學者Peter Mortensen和Carter Bloch強調[16],組織創新是在企業商業活動、工作場所或對外關系中實施一種新的組織方法。2010年,美國本特利大學教授Anthony F. Buono和圣十字學院學者Kenneth W. Kerber認為[17],面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企業組織變革能力的發展十分重要。企業組織生態創新能力指,企業采用污染防治方案、環境管理和審計體系、鏈管理等組織方法和管理系統,處理產品生產所帶來環境問題的能力。2010年,法國學者Tomoo Machiba和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Karsten Olsen將企業的組織生態創新能力總結為3個方面[18]。①企業一般商業活動的環保化。如企業制定環境戰略,或采用環境管理體系等。②企業工作場所的環境改善。如工作場所環境責任及決策權力的優化分配,或員工環保意識及績效的提高等。③與其它企業及公共機構,在促進生態創新上關系的維持。如企業采用綠色鏈管理方式,或建立生態創新的公私合作關系等。
正如2011年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學者Javier Carrillo-Hermosilla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創新研究中心Mercedes Bleda等所說,強化組織生態創新能力可促使企業形成自身的綠色特質;聚集、整合和管理企業內部資源[19],最終達到增進環保效益的目標。組織生態創新能力的增強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增加企業戰略優勢兩方面。新組織方法的引入,將減少企業的廢物處理成本,增強企業生產力、為企業創造更多競爭機會。企業內部的組織效率將得到提高、企業組織成本得以降低,組織的經濟效益得到增加。劍指綠色市場的企業環境戰略,將大大減輕來自消費者、投資者和公眾的環保責任壓力。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將促進企業戰略優勢形成。
沃爾瑪是世界上最大的連鎖零售企業。沃爾瑪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ike Duke說:“這家公司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無論在任何地區,無不為了使沃爾瑪朝著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而努力。”濃厚的企業綠色發展氛圍,推動了沃爾瑪組織生態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了提升企業組織生態創新能力,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沃爾瑪建立了可持續價值網絡(Sustainable Value Networks)。該網絡包括各層級的沃爾瑪員工,通過和非政府組織、學術團體以及供應商合作,提高企業的環境表現。它促使沃爾瑪變得更節能高效,減少了浪費,更多地引入對環境有益的產品。在組織生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企業的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2008年,沃爾瑪(中國)在“企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項目”的試點活動中實現經濟效益約512 萬元,實現CO2減排614 噸。新的環保節能商場減少了50%的用水;商場固體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達52%。2011年,沃爾瑪被國際綠色經濟協會授予“全球綠色經濟十大領軍企業”稱號。2013財政年度,沃爾瑪全球的銷售金額達到4 660億美元,并連續三年在美國《財富》雜志全球500強企業中居首。2014財政年度的銷售金額更達到4 730.76億美元,全球員工總數達220萬名。每周有超過2億名顧客和會員光顧沃爾瑪在27個國家的10 994家分店,和遍布10個國家的電子商務網站。
企業組織生態創新能力的提升可從3方面著手。①創造以綠色發展為中心的組織文化。企業在組織層面的生態創新活動,將涉及組織結構或權責關系的改變。將綠色發展思想注入企業的核心組織文化,有利于員工理解組織變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緩解其抵觸情緒,增強企業組織生態創新能力。②強化企業面向綠色發展的組織學習。咨詢專家Alasdair Reid和Michal Miedzinski指出[20],通過提供個性及專業化的培訓和發展項目,以及在招聘選拔過程中增加綠色目標,企業將受益于每個員工的知識、創造力和生態創新能力,從整體上提高組織生態創新能力。③及時測量和報告開展生態創新的環境績效。通過實施綠色監測和評估系統,與不同涉眾進行交流,企業將獲得有關創新活動結果的及時信息,將其反映在企業的綠色發展責任報告中。企業可依據生態創新的實施結果不斷調整組織生態創新行為,從而提升企業的組織生態創新能力。
新時代的信息技術革命使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呈現爆炸式增長。各類電子產品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受到廣泛關注。索尼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商之一。由于大力推行綠色組織文化,以及對組織綠色學習的加強,索尼的組織生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集團制定的全球環境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搭建了完善的環境組織結構,明確了總部和各地區環境辦公室職責,最大程度上防止企業運營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截至2012年3月,索尼的全球認證對象數量已達247個,索尼在中國的所有工廠均取得了ISO14001整合認證,納入環境管理體系。通過在各工廠大力推行無紙辦公、節能照明、控制空調溫度、視頻會議等綠色辦公方式和e-learning、環境宣傳欄等綠色辦公教育,索尼在華企業顯著降低了日常辦公能耗。在物流環節對船運包裝的簡化,削減了每年7萬噸以上的包裝垃圾。對不必要物流信息打印環節的削減,節省了每年3.6萬張打印用紙。2012財年,索尼公司銷售收入同比上漲4.7%,達68 009億日元(約723億美元),實現了430億日元凈利潤。在2013年度發布的《財富》(中文版)企業社會責任排行榜上,索尼連續兩年位居榜首。實現了市場績效、環境績效、社會績效的同步增長。
實現企業綠色轉型與發展,需要強大的企業生態創新能力作為支撐。具體體現在企業的綠色產品創新能力、綠色工藝創新能力、綠色營銷創新能力和組織生態創新能力4個方面,對企業從研發到市場活動的各個階段提出了全新要求。企業可通過強化綠色技術研究、加強綠色產品合作研發等方式,培養綠色產品創新能力。通過制定超前的企業綠色戰略,形成先進的綠色工藝流程,來強化綠色工藝創新能力。樹立生態優先的企業家精神,精心培育綠色消費市場,有利于增強企業綠色營銷創新能力。最后,通過營造濃厚的綠色發展組織文化,動態監測企業生態創新環境績效,全面提升企業組織生態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OECD. Eco-Innovation in Industry: Enabling Green Growth[M]. Paris: OECD, 2010:40.
[2] OECD. Better Policies to Support Eco-innovation: OECD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M]. Paris: OECD, 2011.
[3] Kemp R, Pearson P. Final report of the MEI project measuring eco innovation[J]. UM MERIT, Maastricht, 2007:10.
[4] Kemp R,Andersen M M. Strategies for eco-efficiency innovation[C]//Strategy paper for the EU Informal Environmental Council Meeting,2004.
[5] Bertels S, Papania L, Papania D. Embedding Sustainability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Body of Knowledge[J]. Network for Business Sustainability,2010.
[6] Laperche B, Uzunidis D. Eco-Innovation, Knowledge Capital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irm[J]. The IUP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2, 10(3):30.
[7] Reid A,Miedzinski M. Eco-innovation: final report for sectoral innovation watch[J]. Systematic Eco-Innovation Report, 2008:4.
[8] Kemp R, Foxon T. Typology of eco-innovation[J]. Project Paper: Measuring Eco-Innovation, 2007:5.
[9] Paraschiv D M, Nemoianu E L, Lang C A, et al. Eco-innovation, Responsibl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J]. The Amfiteatru Economic Journal,2012, 14(32): 408.
[10] 田紅娜. 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的動力機制研究[J ].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27(1): 80.
[11] Yearbook S S.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IISI)[J]. Brussels,(1983~2004), 2006.
[12] DATA I I. Oslo Manual[J]. Paris and Luxembourg: OECD/Eurostat, 2005.
[13] Kemp R, Andersen M M. Strategies for eco-efficiency innovation[C]//Strategy paper for the EU Informal Environmental Council Meeting, 2004.
[14] 劉鳳軍,吳玉琛. 綠色貿易壁壘下我國企業綠色營銷問題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77.
[15] Source: InterfaceFLOR website[M/OL]. www.interfaceflor.com.
[16] DATA I I. Oslo Manual[J]. Paris and Luxembourg: OECD/Eurostat, 2005.
[17] Kerber K W,Buono A F. Creating a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change: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capacity[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10,75(2):4-21.
[18] OECD. Eco-Innovation in Industry: Enabling Green Growth[M]. Paris: OECD, 2010:43-44.
[19] Del Río P, Carrillo-Hermosilla J, K nn l T, et al.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Capacities for Eco-Innovation[J]. Instituto de Empresa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No. EC8-124-I, 2011.
[20] Reid A, Miedzinski M. Eco-innovation: final report for sectoral innovation watch[J]. Systematic Eco-Innovation Report, 20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