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提到“以人為本”,我們一般理解為“以生為本”, 強調的是一切教育必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作為一名學校管理者,筆者認為,以人為本應體現在對學校每一個人的管理上,把班子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養成教育抓好,通過科學的管理,讓學校在發展路上走得更穩。
一、抓班子隊伍建設,發揮核心作用
領導班子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加強班子隊伍建設,是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校不應該是藏龍臥虎的地方,是龍得讓它騰,是虎得讓它躍。”建設一支團結、務實、勤奮、高效的領導班子隊伍是我們的目標,保持領導班子充滿活力和進取心是我們的理想。
為了在隊伍建設中實現“龍騰虎躍”的理想,我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加強學習,通過學習、實踐、反思、實踐的途徑來提高自身素質和領導力。二是合理分工,實行校層—中層—基層的層級化責任目標管理,責任明確,目標明確,考核評價明確。體現校長出思路、中層出措施、基層抓執行的管理模式。三是重視考核,將崗位需要、任期考核和群眾測評結合起來,選拔和培養德才兼備的年輕人,充實到中層隊伍中來。
二、抓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持續發展
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決定因素。“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要求,特別是新辦學校,教師來源參差不齊,個別教師思想素質、業務能力不盡如人意,務必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 修師德。學校通過師德學習制度化,上崗培訓規范化,師德修煉多樣化,師德評價精細化等措施提高教師師德修養。牢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理念,把師德養成貫穿在教育教學、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單位情結中。實時傳遞正能量,切實提升師德水平,如大力表揚無私幫助同事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為取得優異成績的同事喝彩、被家長和孩子稱贊的老師,使整個學校洋溢著和諧溫暖的春風。
2. 強素質。為了讓教師盡快成長,學校提出“一年入門,兩年站穩講臺”,提倡教師“做有理想的教師,做善反思的教師,做懂管理的教師”。通過繼續教育、校本培訓、專題研究、磨課、上公開課等方式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3. 塑外形。美國心理學家彼得·羅福認為一個人的著裝不止表露他的情感,還顯示他的智慧。一直以來,在學校文化建設上,我把教師著裝禮儀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因為我認為得體的著裝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還能提升一個人的涵養,甚至是和諧團隊的象征。尤其是教師,作為學校工作的主體,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教師的衣著整潔、典雅、美觀,具有導向和潛移默化的久遠影響。
三、抓學生養成教育,打好育人基礎
俗話說:“三歲成習,六十亦然。”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作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就應該承擔起孩子養成教育的重任。
(一)以活動為中心,滲透德育思想
“學校建設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筆者認為,學校德育的兩大功能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因此,我們學校的德育活動分為“內塑思想”和“外顯個性”兩大類。
為了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學生的思想教育,我們進行了每月一主題的德育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成長。如三月的“志愿服務活動月”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弘揚民族精神,引導孩子做社會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又如五月和六月,以父親節和母親節為契機,開展感恩教育月活動,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怎樣做到感恩。
(二)培養兩種習慣,彰顯個人魅力
1. 注意細節的習慣。細節決定成敗,學校以每天早上進校門的鞠躬禮、孩子的衣著禮儀(細到孩子有沒有束好衣服、扣好紐扣、鞋子襪子的搭配等)、三線風景(即每到課間就做好下一節課的課前準備,并且統一書本、桌子和椅子擺放,讓每一行每一列孩子的桌椅看過去形成直線)、文明課間、懂得如何與人正確相處等習慣養成為抓手,培養孩子關注細節,做好細節的良好品質。現如今,孩子們著裝整齊,大部分孩子能做到文明有禮。
2. 閱讀習慣。“腹有詩書氣自華”,事實也證明:學生的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學習,而且閱讀越早開始越有利。學校提倡學生從一年級開始便開始進行大量的閱讀,不僅為孩子安排在校閱讀的時間,而且每周有安排閱讀課或到閱覽室讀書等,還建議家長在家里每天跟孩子進行至少二十分鐘的親子閱讀。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