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青葉
中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教師如能加強字理方面的知識,使得識字教學不再停留在文字的淺表層。
一、字理有助于辨析形近字和糾正錯別字
現代漢字中形近字多,形近字給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段的小學生認讀和使用帶來很多麻煩,錯誤長糾長在,因為機械對比形近字,學生不明了形近字之間何以會有這些差異,結果自然記得少忘得多。借用漢字構形的理據來區分,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學生的印象肯定很深,讀錯用錯的機會就可能大大減少。如“即”與“既”,學生左邊相同,讀音相似,所以常常混淆弄錯。但究其字源,二個都是會形字,“即”字甲骨文作象一個人面向食器即將進食,所以有靠近(若即若離)、即將、立即等義;“既”甲骨文象一個人吃完飯扭頭向后準備離開食器之狀,所以有完成(既成事實)、既已、既往等義。“既然”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的認可,當用“既”;“即使”是假設的事實前提,客觀上尚未發生,應當當用“即”。這樣學生就容易區別了。上述各字經過樣一番講解之后,學生認錯寫錯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了。
二、字理有助于系統掌握漢字
漢字是一個互有聯系的符號系統,它們的組合有理據,有序列,有層次,有類別,如讓中低年段學生掌握其中的規律,識字便就可以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莫”字,讓學生理解“莫”原意是指日落于草莽之中,以“莫”為聲符,產生了上聲下形的一系列形形聲字“幕”、“墓”、“慕”、“暮”,如此推廣開去,先識字成為后識字的基礎,字與字之間互為背景,有聯系又有區別,這樣從字理出發按構形規律成系統的教學漢字講一個字可以聯系一串字、一批字,效果顯而易見。
三、字理有助于掌握詞義系統
漢字在構形的時候,與語詞的某一個意義有聯系,這樣一個意義我們通常把它看作是字的本義。本義是其他意義產生的根源,如果我們掌握詞的本義,其他的意義會與它發生聯系,掌握起來就比較容易了。比如說“題”,本義是頭額,后“題”又有標識篇首的文字之義如“標題”;還有書寫、署之義,如“題詞”;我們在掌握字形的本義后,就能將一串引申意義聯系起來,這比單個記憶掌握要牢固有效得多。
如何讓字理識字改變目前識字教學中枯燥識記的現狀,提高兒童的識字能力,幫助孩子記憶漢字的音形義,我在字理識字的教學方法上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 以圖示字法
以圖示字是根據象形字的構字特點來進行的,我們知道象形字是描摹事物狀的方法來造字。圖示法適用于對大多數象形字的教學。因此,象形字的教學可根據字的特點用圖畫將漢字的本義表示出來,這種方法,低年級的學生最是喜愛。如在教學“雷”字時,出示甲骨文“雷”——為田野上空出現一片云,一道閃電劃過田野,再現了“雷電”的場景,讓學生望字生景。又如教學“長”字,甲、金文均像一長頭發的老者,出示此圖,學生對于“長”既用作長發飄然的“長”,又用作高壽長者的“長”便不難理解。再如“冊”、“典”字,前者在甲骨文中如葦編的竹簡的樣子,而“典”很像手捧“冊”字的樣子。由于圖畫不但形象、直觀,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利于將漢字的形與義緊密聯系起來,如此方便學生記憶,也使學生加深對漢字本義的理解。
2. 以演示字法
用動作演示來表示字的音形義的關系。如“羅”,其本義是網捕鳥,教學時演示撒網捕鳥的動作,這樣學生很快便明白“網羅”“羅雀”的意思,又如“從”字,請兩個人面向左面站立,一個跟隨一個,學生從演示中便明了了“從”的字義。再如“睜”(目字旁)——張開兩眼,“握”(提手旁)——五指收攏,“牧”——一只手拿小棍子趕牛……小小的一個動作演示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動作知曉字的原意及演變的過程,不僅達到識字明義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
3. 以述示字法
以述示字法就是用簡練正確的語言去闡明漢字構形原理。這種方法多適合于會意字和形聲字的教學。如教學“甘”字,教師講述甲骨文的甘的外形是個“口”,當中的一橫是指事符號,也就是指舌頭所在,表示這里最知道甜。再如,與學生講述“秋”,甲骨文呈現的是“火燒秋蟲”古人有焚田的習俗,在秋末進行,“秋”表示五谷熟了,田野便以火焚蟲,只要這樣點撥講述,學生不但收獲了字,更收獲了中國古代農作文化。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