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英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激勵性語言運用是對真情的喚醒,對言行的肯定,對精神的誘導。在一節語文課堂教學中,正確應用激勵性語言是一門藝術。
一、注重激勵形式,培養良好習慣
1. 使用口頭語言
這是課堂中最常用的激勵方法。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前的鼓勵、完成過程中的引導和完成任務后的評價,都可以使用口頭語言激勵法。“不是聰明使人受到表揚,而是表揚使人變得聰明”。在我的課堂上,我一般都會用口頭表揚對學生進行激勵。只要發現學生出現異常情況,我便忽略孩子正在進行的錯誤現象,用稍帶夸張的語言激勵去調控,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證了課堂的高效率。一般的情況下,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前的鼓勵、完成過程中的引導和完成任務后的評價,都可以使用這類語言。
2. 使用書面語言
這是口頭激勵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補充。無論是學生作業還是周記,一個“√”,一個笑臉,一個豎起的大拇指,或者是幾行發自心底的贊揚與鼓勵的文字,都能表達我們對學生的肯定。書面溝通有時候比口頭教育的效果更好,特別是師生之間存在了誤會或者學生比較固執的時候,心靈中流淌的文字更能架起信任的橋梁。
有人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學生的心里。”教師用書面語言去激勵孩子,只要發自內心,充滿關心、信任和寬容,就能打動學生,產生無與倫比的內驅力。如果在學生完成的練習或作業上,恰當地表達教師的觀點,也是一種激勵。一個勾,一個笑臉,一個紅五角星,都是在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滿意。甚至于,教師寥寥數筆對學生提出的不滿意和希望改正的建議,在學生看來,也是一種交流,遠比一個冷冰冰的叉或者訂正來得溫暖人心。
二、注重動之以情,運用正反激勵
運用負面激勵的使用比較難以把握尺度,一般的,課堂上,學生出現某些問題了,教師應該贊許、激勵,而不是打擊、諷刺和傷害。教師還是要從關心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善意批評,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評于表揚之中。激勵學生必須建立在關愛、尊重、理解、寬容的基礎之上。陶行知先生說:“沒有不犯錯的孩子,孩子不犯錯是長不大的。”我們的學生每天犯的錯誤要比普通的孩子多,如果我們一直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們,可能就會覺得他們一無是處,更談不上發現他們的優點并表揚了。而一直生活在批評聲中的人是很難成長好的。給他們的比其他孩子多一點的關愛、尊重、理解和寬容更利于他們成長。
三、注重與時俱進,彰顯時代本色
學生的思維是靈動的。信息渠道越來越寬廣,信息流通越來越迅猛,學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超過我們的想象,因此,教師的語言跟上時代的節拍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投其所好”。例如,要求兩名學生相互向對方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以往可能“辯論”、“討論”、“競爭”等詞,但現在,如果用“PK”一詞,既不改變意思,又令學生產生興趣,氣氛、效果均有可能成倍提升。
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創造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在發現與創造中尋找自己的價值,進一步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如開展制作“寫字活動評價表”。設計“寫作最高獎”、“朗讀五星獎”、等活動,讓學生時時關注自己的點滴進步,促使所有學生比、學、趕、幫、超,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創新的欲望,從而激勵學生主動發展。
四、注重學生心理,消除心理障礙
適當的贊美與事實相符,才能使孩子建立真正的自我評估體系,否則只能產生負面效益。激勵性語言要新鮮、活潑、富有感召力。教學中,我就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精心設計激勵性語言,作用到因人而異,自然貼切,生動形象,而且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同時,我還注重了自己的一舉一動,使學生從中受到領悟和鼓舞。對一些思維敏捷卻粗心大意的學生,我暗示說:“相信你這個聰明的孩子能準確回答問題。”對一些性格孤僻的學生,采用合作討論,我就說:“聽聽別的同學怎么說?試試看,再想想,等等。”使這些學生感受到老師心目中還有自己,很器重自己,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勇氣,消除了自卑心理。我在指導學生朗讀《虞美人》一詩詞時是這樣說的:“老師多么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啊!誰愿意展示自己?”讀后我便評價:“你們的朗讀使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憂愁。”這不僅是對同學的肯定,而且增強了學生普遍好朗讀的信心,又使學生掌握了語文朗讀的技巧。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