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文 于麗杰 陳瑛
[摘 要] 構建完善的生態學本科教學課程與實踐體系,對培養創新型的生態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應構建基于生物學背景下的適合師范類院校發展的生態學教學課程體系及實踐實習環節,以培養具備生態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較強實驗技能的生態學人才。
[關鍵詞] 師范;生態學;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4-0040-02
生態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世界范圍內面臨生態環境重大危機的情形下興起的一門學科。它著重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各種關系,特別是生態系統在人類活動干預下的各種運行機制及變化規律。生態學在世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正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F代生態學更為關注經濟社會中的眾多生態問題以及解決途徑,許多全球性以及國家的重大建設項目和熱點問題都與生態學緊密結合。生態系統監測,生態系統分析以及生態工程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應用將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1]。近年來國家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進一步展示了生態學專業發展的美好前景,而高等學校正肩負著為社會培養生態學人才的重要使命。
生態學是從生物分子、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各個層次研究生命系統與其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學無論在時空尺度上,還是在自然、社會和經濟等方面,與人類的生存有著比其他任何一門科學更為密切的關系。生態學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一門揭示生命與環境相互關系規律的學科,而且已成為指導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一切行為的一門科學[2]。美國生態學領域的研究近幾十年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科研機構在生態學的各個層面上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以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為代表的美國眾多高等院校,在生態學的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高等學校在生態學方面的研究范圍相當廣泛,研究層次也非常多樣,從基因水平到全球生態系統,各個層次都有涉及。種群遺傳、進化生態、動物行為生態、動植物生態以及進化理論是其重點研究領域。隨著生態學研究范圍的日益擴大、研究尺度的日益細化,傳統的生態學研究模式顯得越來越不適應研究工作的開展。為解決這一矛盾,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作出了有益的嘗試(http://ptstx.col.ynu.edu.cn/jxzx/doc/6.htm)。
生態學是生物學下設的二級學科,2011年晉升為一級學科。近10 多年來, 我國許多高校陸續開辦了生態學專業, 或開設了與生態學有關的課程, 作為生物類專業、環境類專業、資源類專業等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 或者作為其他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選修課。 目前, 生態學專業已遍及40多所高校, 并滲透到一大批相關專業[3]。國內大部分師范類高等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都已設置生態本科專業多年,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體系。相對于兄弟院校,我校的生態學本科專業2013年才開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基于我們雄厚的生物學基礎,如何建立區別于其他院校并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態學課程設置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課程的體系設置既要符合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2006年制定的高等學校生態學本科專業規范[4],同時也要與目前的生態學學科基礎及教師專業背景相結合,更重要的是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及是否適應社會對生態學人才的需求。
一 生態學專業培養目標
基于雄厚的生物學背景,師范類院校的生態學專業區別于農業院校與工科院校。農業院校偏重于農業背景下環境類課程設置,如生態農業建設與綠色食品生產,而工科院校更加偏重于生態工程及生態設計與建設。因此在設定師范類院校的生態學培養目標方面就更加注重使學生掌握有關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以培養具備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較強的實驗技能,能夠在科研機構、職業技術學院、企事業單位及行政管理部門等從事生態學教學、科研、環境監測與評價、生態安全與預警預報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
二 課程結構與設置
生態學專業的課程體系由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和實踐環節五部分構成。除本科教育統一公共必修課外,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遺傳學、環境科學概論、污染生態學、水生生物生態學、生態學研究方法與技術等課程設為專業必修課程,將濕地生態學、生物信息學、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與標準及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等課程列為專業選修課。既要使學生對生態學基礎理論、方法和應用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又要對與本學科發展方向有密切相關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有較深入的了解。通過學位課與必修課建立本學科各研究方向的理論和方法的公共平臺,通過選修課滿足不同研究方向對理論和方法的特殊要求,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突出了生態學理論和應用并舉,學生既要掌握扎實的生態學、資源環境與生物學基礎知識,使之具有解決復雜生態學問題的能力;又要系統學習生態規劃和設計及環境污染與監測等各種應用生態技術,使畢業生具有較寬的就業適應能力。
三 生態學實驗教學與創新素質培養
生態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 生態學中的許多理論和認知都是建立在科學試驗基礎之上的。生態學專業的實驗教學是培養生態學專門人才的重要手段[5],生態學實習與實踐是生態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生態學的實踐教學環節, 掌握生態學的研究方法、技能, 以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我們在實踐部分分別設置了專業實踐、基礎生態學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環節,將生態學研究方法與技術、環境監測與評價等課程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堅持“以學生為本”, 以訓練實際動手能力為目標,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線,將實驗教學由原來的實驗室搬進大自然。例如,由學生分組采集水樣,測定理化指標,觀察認知水生生物,進而對采集區域的水環境進行初步監測與評價,學會運用生態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 觀察和認識自然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各種問題。在生態學實習環節,通過在我校和兄弟院校比較成熟的實習基地進行,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態學野外調查方法,以及與此有關的生物學、地理學和環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加深學生對相關課程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生態學學科體系,培養學生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完善的生態學實驗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6]。生態學是一門理論性強、實踐性強的課程,講課時既要重點講述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術,又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更要重視實踐的操作訓練。還可以結合生態學方向的研究課題,讓本科生參與到生態學研究中來,對新時期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有積極的意義。
四 建立相應的考核體系
生態學學位課程、必修課程考核主要以考試方式進行,選修課程考核以考試或考查方式進行。實踐環節考核主要包括動植物分類基本技能,在有關理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實地學習有關生態學研究的野外調查、實驗以及有關數據的處理總結方法,提交實習報告,重點考核學生基本的生態學野外調查技能、數據分析能力等。包括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實習實踐成績及結業考試成績。所有課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記分,60分為合格。這樣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以一次期末考試定優劣的局限性,引導學生注意平時積累,注重動手實踐環節。
生態學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新理論與新思想不斷出現,應用領域不斷擴大。課程設置要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和應用性。課程的開設要綜合考慮學科體系需要、研究方向需要和課程開設的具體條件。培養具備復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滿足現在與未來、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以及經濟建設對生態學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駱世明.普通生態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李博.生態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章家恩,駱世明,秦鐘,等.我國高校生態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方向探討 [J]. 應用生態學報,2009(7).
[4]辛國榮,胡文武,余世孝,等.中山大學生態學本科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的探索[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2014(4).
[5]陳桂葵,章家恩.高等農業院校生態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0(8).
[6]梁國付.大學生生態學科研創新團隊培養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