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玉新



摘 要:物流金融業務是金融機構、物流企業及融資企業三方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結合進行相互補充,使三方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封閉流程中運作,從而實現“三贏”的效果。以銀川綜合保稅區內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AHP法對其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進行評價,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小企業;物流金融;AHP法
中圖分類號:F2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94-02
一、引言
物流金融是在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過程,通過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物流金融是一種創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它為金融機構、供應鏈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業間的緊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使得合作能達到共贏的效果,因此逐漸發展成為當代商品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趨勢。隨著銀川綜合保稅區的不斷發展壯大,物流金融也將逐漸成為綜保區內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個有效途徑。銀川綜保區內中小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結構復雜、因素眾多的系統工程,本方運用AHP法對銀川綜合保稅區中小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進行風險評價分析。
二、AHP對銀川綜保區中小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風險評價
(一)選定指標
本文運用文獻整理、深度訪談的方法,針對保稅區內中小企業的發展特點,結合現有的風險評價指標,確定被評價的事物影響因素為A={環境風險B1,中小企業風險B2,質押物風險B3,金融企業操作風險B4,物流企業操作風險B5}。具體指標(如下頁表所示)。
(二)確定權重
由于A集中的各元素對評價事物的總體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本文在確定指標后,本采用Delphi法,聘請銀川綜合保稅區管委會、金融企業、物流企業、中小企業等相關領域的九位專家組成專家小組,并提供物流金融業務的相關資料,請專家對銀川綜保區內中小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環境風險、企業風險、 質押物風險、金融企業操作風險和物流企業操作風險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等級投票(大、中、小)做出分析評價,將投票的結果用百分數表示,得到相對重要性矩陣A-B判斷矩陣及權重表(見下頁表),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三)確定評語等級集
評語集V={v1,v2,v3…vm}是對因素的m種評價,被評價事物對應各評語等級隸屬程度的信息通過這個模糊向量表示出來,體現評價的模糊性。根據銀川綜合保稅區內中小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實際情況,確定評語集V={v1,v2,v3},即每個指標用三種狀態表示它的風險等級。其中:v1—大;v2—中;v3—小。
(四)隸屬度和評價表
由專家組對評價對象每一個指標進行相對等級評判,則隸屬度為:r=判斷某指標屬于vj的專家個數/專家總數。本文對根據專家對銀川綜保區內中小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的打分(見下頁表)。從B到C的模糊關系可以用模糊評價矩陣R來描述。其中,rij(i= 1,2,…m;j= 1,2…n)表示對第i個評價指標做出的第j級評語的隸屬度。根據專家打分,將上述結果構建成目標層的模糊評判矩陣,則目標層A的模糊評判為R。
(五)進行多級模糊綜合評判
按模糊合成運算方法的不同有多種類型。采用加權平均算法可得各評價對象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S = W·R=(s1,s2,...,sn)。對R和目標層的權重W進行模糊復合運算,得到S,計算如下:
三、結論
第一,對銀川綜保區內中小企業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的評分值為0.52,表示目前開展物流金融業務風險中等。
第二,企業自身風險對物流金融業務風險的影響最大,保稅區內的中小企業只有保持良好資信狀況,不斷提升償債能力和經營能力,才會吸引金融企業為其提供多元化融資模式。銀川綜合保稅區的企業進行園區前經過園區管委會的審核,因此企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第三,環境風險和質押物風險對物流金融業務風險的影響也較大。由于宏觀環境所帶來的風險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性,企業相對處于被動地位,只能適應環境。對于質押物風險方面,目前綜保區內的企業主要有保稅加工型企業、保稅物流類企業和保稅服務類企業,其中保稅加工型企業最適合開展物流金融業務。
第四,從我國目前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類型來看,主要是由金融機構牽頭,在經濟整體下行的環境下,各家銀行緊縮銀根,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第五,物流企業操控風險對物流金融業務風險的影響最小。2015年7月,錦程國際物流集團銀川綜合保稅區分支機構將以錦程國際物流集團和銀川綜合保稅區領鮮保稅供應鏈服務公司合作為基礎,以領鮮保稅供應鏈服務公司負責國內物流服務,錦程國際物流集團負責國外物流服務為合作模式,實現“打造以銀川綜合保稅區為核心的國際物流樞紐,實現寧夏與世界市場的深度銜接,達到貨通全球”的目標。目前,上述兩家物流企業均已取得物流業務運營資質,但人員技術實力和倉單管理能力尚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姜超峰.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15,(1):64-67.
[2] 李海波,梁曉璐,安偉.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金融發展模式及風險控制[J].物流技術,2014,(61):238-241.
[3] 朱一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物流金融模式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7):66-68.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