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雯雯 劉寧寧 嚴馨恬
摘 要:延遲退休是當前社會面臨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國際化問題。通過對徐州市居民進行抽樣調查發現,人們對現有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了解比較少,目前想推行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阻力相對較大。為此,應首先普及合理退休年齡的相關知識,加強輿論宣傳,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促使公眾認同。
關鍵詞:延遲退休;養老金;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142-02
隨著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養老金缺口的擴大,以及未來勞動力的減少,人們越來越關注延遲退休年齡問題。目前中國的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干部55歲,女工人齡50歲。幾十年過去了,該政策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形勢。于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問題。世界上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大多都延遲了退休年齡,以適應國家的發展。然而,延遲退休年齡與老百姓息息相關,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因此,在實施延遲退休年齡決策的過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出全面的分析,效率與公平都要兼顧,找出可能出現問題的應對措施,確保政策的順利執行。2015年1月,國務院發布《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建立待遇與繳費掛鉤機制,多繳多得,提高職工參與養老保險的積極性,這是我國推行延遲退休年齡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一、調查概述
本調查隨機向徐州市居民發放調查問卷,總共發放235份問卷,收回問卷218份,其中有效問卷196份,在調查過程中,還向部分居民進行深入訪談,依此來了解徐州市居民對延遲退休政策的態度與成因,找到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調查對象的性別和年齡構成
本調查有效問卷中,男112人,女84人,分別占57.14%和42.86%。相對來說,男女性別比例大體上是均衡的。年齡上,被調查者主要集中在20~65歲區間,其中占較大比例的是35~50歲這一區間。樣本選擇是能夠反映徐州市居民的年齡分布實際的,占較大比例的年齡段的人較為有社會經驗,能夠對延遲退休這一社會問題做出較為成熟、客觀的反應。另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15~64歲人口為6 143 859人,占71.6%,人口也主要是集中于中間年齡段的。
(二)調查對象的收入狀況
被調查者的收入水平在3 000元以下占54%,3 000~5 000元的占32%,被調查者的收入水平86%集中在5 000元以下,這代表著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作為代表社會多數的普通工薪階層,他們對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態度,決定了這一政策的實施的態勢。
(三)對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的了解情況
81%的居民對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完全不了解(59%)或不太了解(21%),人們對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不了解的情況下,對該制度變動的反映也會有所不同。人們沒有深入了解該政策的現有狀況以及對自己的影響情況,即使該政策發生了變化,人們也同樣不會有較為理性的應對態度,往往是隨自己的主觀看法或社會多數觀點的趨勢。
二、徐州市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狀況及對退休的看法
(一)徐州市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狀況
有效調查對象中,有44.68%的居民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5.53%的居民參加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居住在城市但是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有4.26%(由于我們研究的是延遲退休年齡問題,對以保障農村居民養老為目的新型養老保險制度暫不做分析)。另外,還有25.53%的居民沒有參加或參加了其他的養老保險類型。可以看出,徐州市大部分居民(44.68%)參與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因而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實施將會對人們產生較大影響。
(二)徐州市居民購買商業保險意愿的狀況
調查顯示,有效調查對象中有87.5%的人是沒有或不愿意自己另外購買商業保險中的養老類的保險,反映出徐州市居民對社會養老保障是非常依賴和認可的,這無疑再次加重了國家養老金的壓力,增加了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實施的阻力。
(三)對現有工作的熱愛程度
對現有工作的熱愛程度往往決定了人們是否愿意延遲退休年齡而選擇繼續去工作。調查顯示,對自己工作喜歡和很喜歡的居民占65.3%,不喜歡或很不喜歡的占34.69%。對自己的工作較為滿意的還是大多數人,這就降低了人們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的而不愿延遲退休的阻力。
(四)對人才利用效率偏低的看法
人們對人才利用效率偏低的看法也是政府延遲退休需考慮的因素之一,根據人們對不同崗位上人的作用與價值的看法來推行相應的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更容易被人們接受。調查顯示,人們對待業大學生(37%)與技術人員(38%)的關注度還是比較高的,一是如今大學生就業已成為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二是技術人員的短缺也是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
三、徐州市居民對延遲退休年齡的看法
(一)對延遲退休年齡這一政策的認識
通過調查發現,24.49%的被調查者認為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40.81%的認為這有助于減輕政府的養老金壓力;28.57%的認為這一政策不利于人力資源的更新,會擠占年輕人的就業崗位,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還有6.12%的被調查者認為老年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不高,邊際工資效用低,不利于企業發展和生產力提高。由此看出,大多數居民還是理解延遲退休年齡這一政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的。
(二)對現有退休年齡政策的觀點
對于我國現行的男60歲、女55歲的退休年齡政策,46.94%的被調查居民認為比較合理,30.61%的居民認為不合理,其他22.45%的保留意見。在認為現行退休年齡政策不合理的居民中,45.01%的居民認為應該將退休年齡調整至男65歲、女60歲,39.46%的居民認為應該將退休年齡調整至男60歲、女60歲,余下15.53%的居民認為應該將退休年齡調整至男55歲、女55歲。
(三)做出延遲退休年齡的決定的影響原因
調查發現,人們對要做出延遲退休年齡決定的影響因素是各有不同的,服從政策(32%)、退休金水平(32%)、在職工作收入(48%)、家庭原因(36%)、健康狀況(52%)、休閑娛樂(17%)、其他精神追求(28%)等各個因素的影響力沒有多大懸殊,這意味著國家要減少延遲退休年齡這一政策的阻力既有多方面繁重的工作,要完善各方面的社會建設,同時也是一種優勢,意味著可以從多方面下手,有多個切入點來解決這一難題。
(四)對是否愿意延遲退休年齡的看法
調查顯示,人們對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理解的,但是要真正地落實政策又是抵觸的,這跟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涉及到人性弱點是一致的。人們不同意延遲退休年齡的原因中,工作疲軟(35%)和渴望平靜的生活(40%)占較大的比重,這意味著需要有更大的吸引力才能讓人們留在工作崗位,這就需要政府加強政策調控。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同意的,他們之所同意主要是身體條件方面的原因(40%)而愿意繼續工作的人還是占較大比重,因為精神寄托(16%)與因為工作收入(17%)的,以及尋求自我發展(20%)等愿意的基本上持平。
(五)對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建議
如果我們贊同了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實施,那么具體又該如何實施呢。我們在對人們對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建議的調查中,對先延遲短缺性人才的退休年齡政策和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分別占41.67%和30.56%;對先延遲女性退休年齡政策的占31.1%。
四、推行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對策建議
(一)普及養老制度相關知識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很多居民對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完全不了解(59%)或不太了解(21%),因而在具體推行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過程中,要在全民中普及相關知識,促使公眾認同。讓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者懂得什么是養老保險、延遲退休年齡對老百姓自身利益有什么影響,并及時了解養老金水平的變化,提高參保者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認識度。
(二)加強社會就業調節,促進就業
在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的呼聲中,28.57%的人認為這一政策不利于人力資源的更新,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會擠占年輕勞動力的就業,導致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造成人才浪費。而實際研究表明,延遲退休年齡對社會就業的擠出效應不是絕對的線性關系,年輕人與老年人的就業崗位不一定能相互替代,反而有很多老年人的崗位年輕人替代不了。因此,我們的重點應該是改善年輕人的就業狀況,緩解就業壓力,進而促進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實施。
(三)分類推行延遲退休年齡
推行延遲退休年齡要分行業,分工作類型,分區域進行。根據不同的行業和工作性質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實行不同的延遲退休年齡,如體力勞動者可以提高養老金水平,或依據身體狀況制定不同的退休年齡。同時,根據我國東中西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和老齡化程度的不同來制定符合各地區實情的自東向西的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四)實行彈性退休政策
彈性退休制度是一種比較靈活的具有一定彈性的退休制度,世界各國采取的彈性退休制度主要是設立最低領取養老金年齡,符合延遲退休年齡的可彈性決定退休時間。公民在到達領最低取養老金領取年齡時可選擇,如果選擇延遲退休則給予適當的獎勵。這種彈性退休制度便于人們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退休年齡,體現自主性,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一定需求,這種措施也適用于我國。參考文獻:
[1] 翡冷翠.延遲退休年齡面面觀[J].青年與社會,2012,(7).
[2] 董曉茵.延遲退休不宜“一刀切”[J].中國社會導刊,2008,(33).
[3] 楊甜甜,朱俊生.我國延遲退休年齡改革方案探討——基于五國的比較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4,(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