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云
摘要 介紹了旱稻雜草的發生種類及危害特點,總結了其防治技術,包括植物檢疫、農業措施、化學措施等方面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旱稻;雜草;種類;發生特點;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27-02
孟連縣地處東經99°09′~99°46′,北緯22°05′~22°32′,北靠西盟縣,東部與瀾滄縣相連,南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33.399 km,是一個契嵌境外的邊疆縣,屬亞熱帶氣候,這里居住著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旱稻又名陸稻、旱谷、山谷、地谷,是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因此,旱稻在孟連縣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它對自然條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很早就被邊疆人民當作細糧食用,旱稻生產在山區群眾生產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常年播種面積3 700 hm2左右。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旱稻生長所需水分都是靠自然降雨給予,播種時正值春夏之交雨季來臨,故有利于雜草萌發。旱地雜草具有繁殖快、生長旺盛、吸收養分強的特點。如不及時防除,會致使旱稻生長不良,產量下降,甚至絕收。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新生代農民工壯勞動力大多涌入城市務工,老人和婦女成為農田種管主要勞動力,對農田投工相對減少,農民普遍認為去除、防治雜草費時費力,作用效果不明顯,造成旱稻管理粗放。還有部分年份溫濕度不同,個別雜草偏重發生,導致旱稻田間雜草較重發生,嚴重影響旱稻生長整齊度和產量。故雜草防除是旱稻生產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1 旱地雜草發生的種類
孟連縣立體氣候突出,土壤間特性差異大,不同海拔,旱地種植的品種、種植制度、種植結構有別,但危害旱稻的雜草種類差異不大,根據調查,旱稻常見雜草分布廣,危害重的主要雜草是稗草、熟地草、牛毛竹葉草、蕨草、狗尾草等。
2 發生及危害特點
旱稻雜草的發生一般是在旱稻播種后5~7 d雜草出現第1次出苗高峰,多以一年生雜草為主,且具有發生早、數量大、危害重的特點。播后20~30 d出現第2次出草高峰。主要是莎草科和闊葉類雜草。在旱稻生產中,要根據雜草發生危害特點,抓住關鍵除草時機,采取化學防除和人工鋤草相結合,減少雜草對旱稻的危害。
3 旱地雜草來源
一是上年或上季存留于土壤中的雜草成熟后的種子及多年生雜草宿根;二是農戶自留稻種中含有的和調運種子、未經精選、未經檢疫的稻種;三是農事操作,施用未腐熟農家肥等含有雜草種子;四是靠風雨水傳播到旱稻地塊的雜草種子,一旦環境適宜,便會很快萌發,成為草害發生的主要來源。
4 旱稻雜草的防除技術
旱稻播種后5~7 d雜草出現第1次出苗高峰,播后20~30 d出現第2次出草高峰,在這2個關鍵節點防治雜草,操作簡單,省工省力,效果明顯。防除旱地雜草必須綜合治理,協調各種措施,創造不利于雜草發生的生態環境,將旱地雜草消滅在旱稻生長前期,使雜草失去競爭優勢,方能將雜草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4.1 植物檢疫
對從外地引種調種,特別是統一大批量供種,要加強對調運種子檢驗檢疫力度,防止雜草因跨區域引種、調種傳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難以控制的草害發生[1]。
4.2 農業措施
4.2.1 精選種子。因地制宜,選用經國家統一招標認可的有資質的供種企業通過精選并加工包衣的高質量稻種。特別是對選用自留的常規稻種,播前一定要嚴格進行種子精選,常用的有穗選、粒選、風選、篩選和水選,清除混雜在種子中的雜草種子,降低雜草附帶危害程度,減少單位面積雜草生長空間,這是減少雜草來源的重要措施。
4.2.2 清潔田園,深耕細作。旱稻播種前,人工或機械精心操作將田間雜草,特別是將地邊、地堰、溝渠的雜草去除,有效減少雜草種子來源。耕作時將比較容易萌發的雜草種子埋入深層,使之休眠或死亡,結合中耕將雜草埋入土中腐爛致死,或翻至地表曬死。在秋天旱稻收獲后及時翻耕曬地,增加土壤的通風和土壤溫度及干燥度,促進稻稈腐敗和減少來年雜草的發生率[2]。
4.2.3 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施用的農家肥一定要經過堆悶,使肥料堆悶過程中腐熟殺死混雜在肥料中的雜草種子,避免人為傳播。
4.2.4 中耕除草。旱稻生長期進行1~2次人工除草,可防除剛出土的雜草,同時可將一部分雜草翻埋于較深的土層中,減少雜草為害[3]。
4.3 化學除草
利用化學除草劑防除旱稻雜草具有節約勞力、省工、高效的特點。但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燒苗、毀種、減產失收。因此,選用對診的化學除草劑和采取科學的使用方法,是化學除草技術應用的關鍵[4]。根據對孟連縣多年來旱稻化學除草劑使用、試驗調查,介紹目前旱稻生產上防除雜草較為廣泛使用的2種化學除草劑使用方法。
4.3.1 旱稻播種前施藥。在整地前10 d,用10%草甘膦水劑11.25 kg/hm2或41%農達水劑3.75 kg/hm2對水1 125 kg/hm2噴霧,10 d后整地播種,對旱地雜草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且對旱稻出苗安全。
4.3.2 使用丁草胺和西草凈混合除草的“丁西”合劑。即使用50%丁草胺2.25 kg/hm2、25%西草凈2.25 kg/hm2,混合拌土1 500 kg/hm2,然后用塑料薄膜蓋住悶2 h,成為毒土,在旱稻種子播后苗前,旱地土壤潮濕時,均勻撒施。也可用上述配方對水750~900 kg/hm2,在雜草二葉期時用噴霧器均勻噴灑到雜草上或土壤表面。通過這些措施都可獲得理想的除草效果。必須注意的是,由于西草凈活性大,噴霧時噴頭盡量貼地面,盡量避免噴著稻苗。
4.4 補除雜草
經化學除草后,仍有少量雜草,旱稻四至五葉期結合施分蘗肥,在旱稻行間進行淺耕,疏松表土,用人工鏟除雜草。
5 參考文獻
[1] 沈麗麗,陳芳芳,陳翠芳,等.江蘇沿海地區直播稻田雜草綜合防除技術[J].雜草科學,2013,31(2):68-69.
[2] 張桂榮,劉輝,張秀萍,等.東豐縣水稻田雜草綜合防除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3):155.
[3] 林長河,王應培,王才經,等.海南機插稻田雜草的發生特點及防除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4(12):192-195.
[4] 楊進,劉學儒,秦玉金,等.揚州市稻田草相特點及防除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5(4):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