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婷
一、提高幼兒與教師的互動實效
1.教師精心設計問題,通過有效提問引導積極互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提問是推進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要積極探尋推動教師與幼兒積極互動,從而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的提問策略。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問題
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教師在活動前要對幼兒的已有經驗做簡單的了解,使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恰當、形式得當。
(2)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設計問題
新綱要明確指出“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兼顧全體,為不同能力的幼兒設計相應的問題,讓每位幼兒都能有話說、有機會表現。
(3)緊扣活動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問
教師提問是為了讓幼兒更有興趣地對問題進行探索,使教師與幼兒進行良好、有效的互動,使活動的重難點得以突破。因此,教師在活動中要樹立良好的目標意識,提問要有針對性,不能天馬行空地繞彎子,脫離目標。
(4)多提開放式問題,引發幼兒多維思考
馬拉古奇的一首詩《其實有一百》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幼兒是一個自己能認識、思考、發現、發明、幻想和表達世界的天使。因此,教師應以幼兒為中心,從幼兒最感興趣的內容設計問題。
(5)問題要有概括性,留給幼兒更多表達的時間與空間
師幼互動的實質是教師引導幼兒充分想象,自由表達與表現。教師的問題要精致而簡練,要把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時間留給幼兒,讓他們去盡情想象和發揮。
2.創造和諧的環境,引發幼兒主動提問
未來社會需要主動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幼兒的主動發展來源于他們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幼兒年齡小,可塑性強,他們天生好動,喜歡新鮮事物。因此,只要引導恰當,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得到最好的發揮。
二、引導幼幼的有效互動
《綱要》中指出:“幼兒同伴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無論是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還是正規的學習活動中,幼兒與幼兒的互動是對幼兒影響最大的互動,對幼兒的主動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勵幼幼互動的策略有:
1.鼓勵幼兒關心同伴,創造關愛、接納的互動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認為同伴群體對幼兒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幼兒的社會化也主要在同伴群體中實現。當幼兒通過游戲、直接參與、榜樣和強化等方式與同伴互動時就會在無形之間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互補。
2.盡量為幼兒提供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動
建構主義者非常重視幼兒的合作學習,而分工合作是幼兒在活動中一種重要的主動學習方式。教師必須先根據幼兒的年齡、現實情況選擇便于幼兒合作的內容,然后和幼兒一起討論每組的人數,再由幼兒自己協商、合理分工,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不同的任務。
三、激發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應該積極促成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策略有:
1.投放自然材料
廢棄的瓶瓶罐罐、小石頭、水、沙子都是幼兒喜愛的自然材料。這些材料對幼兒來說是自由的、多變的、可塑的、感興趣的,一些廢棄的盒子在幼兒的手中也成了精美的工藝品。
2.讓幼兒在實踐中親歷探索
幼兒是主動學習者。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表現為好奇、好問、好探究。同時,幼兒又具有天生的能動性。在活動中,教師不斷地為幼兒活動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幼兒與周圍環境互動,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知、技能、經驗的收獲。
四、指導幼兒與家長的有效互動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師要做幼兒與家長互動的橋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幼兒與家長有效互動。幼兒與家長有效互動的策略有:
1.開放親子信箱,促進幼兒與家長有效互動
開放家長信箱,家長可以將自己與幼兒互動的問題和心得寫下來投入家長信箱,由教師充當幼兒與家長的“信使”推動幼兒與家長的溝通、理解。
2.重視親子活動,促進幼兒與家長有效互動
親子游戲中幼兒與家長通過身體接觸、語言交流可以增進幼兒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培養感情。
五、有效互動策略實施過程中的注意點
1.充分認識到互動是雙方的
幼兒是社會中的人,他們的活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互動中既要重視幼兒的發展,也要關注互動給教師帶來的成長、給環境帶來的改進、給家庭關系帶來的改善。
2.互動中要尊重幼兒,以幼兒為主體
《綱要》中明確要求“幼兒園教育應該尊重幼兒的人格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3.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幼兒的互動
教師在幼兒活動過程中要仔細地觀察,要用鼓勵的話語促成幼兒的合作。教師用充滿鼓勵的話語會使幼兒愿意并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
參考文獻:
劉金龍.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0,12,73,242.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