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婷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互為存在條件,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必須將語文教學研究的觸角深入到學生的思維領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將“聽、說、讀、寫”的語文技能訓練與思維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如何做到“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時并舉”(葉圣陶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聽——梳理觀點,培養思維習慣
語文課要“使學生學會傾聽”。“會聽”的特征表現為目的性、思考性和完整性。目的性指有目的地聽取教師的指令或要求,聽取同學對某個問題的觀點,有利于發展思維;思考性指師生都要邊聽邊想:別人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看法一致或自己有何新的觀點生成,有助于培養辨析歸納思維;完整性指聽者必須完整地聽別人的發言,傾聽不全,將直接影響思維和表達的客觀性、準確性。顯而易見,讓學生“會聽”對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
如何操作呢?以當前廣受推崇的小組合作為例,略談一二。近年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被引入課堂并大力推廣,甚至成為各級賽課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教師的通常做法是讓學習搭檔小組交流后,指名幾位學生在全班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三五個學生近乎完美的精彩發言后結束小組學習。課堂看著熱鬧,生成的見解往往也頗為獨到。然一回味,卻發現這些學生的發言與有沒有跟同伴交流討論、是否耐心傾聽,關系似乎不大,多數學生淪為小組學習的“閑云野鶴”,個體思維與群體思維根本從未有效合作和整合。為何會出現“合而不作”“合而無為”呢?究其原因,就是傾聽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意識缺位。
美國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往往將培養傾聽、思維習慣的相關要求化作可操作的具體策略,貫徹到底。如,合作學習時教師對搭檔二人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教師講完一個知識點后讓學生搭檔互相說說剛才聽到的內容,最后被教師叫起來發言的學生說的往往不僅僅是自己的觀點,而是要轉述出搭檔所表達的意思,他的依據是什么,你是否贊同搭檔的觀點等等。這樣的轉述背后是學生“傾聽—發現—梳理—辨析”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學生在轉述搭檔觀點時需還原其思維路徑,因此,前提是學會“傾聽”。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不僅落實了學生傾聽的成效,也培養了學生“發現—梳理—辨析”的思維習慣,而這樣的有效傾聽、有序思維才能真正引發有序表達,產生“獨特的見解”。在閱讀探究中,若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人人“會聽”、個個“會想”,那么小組合作將會真正實現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認真的傾聽習慣與嚴謹的思維習慣也會逐步養成。
二、說——有理有據,訓練思維方式
一個人的思維是否敏捷,直接制約著其語言表達的靈活程度:思維條理是否清楚,直接影響語言的表達層次;思維深刻與否,決定其語言表達能力是否具有深刻性。所以,語文課上的說話訓練一定要將發展語言與發展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教師應經常訓練學生用書本的語言,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的訓練,也是對學生思維的概括、論證、分析的有效訓練。這方面的訓練,臺灣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做法可供借鑒。請看臺灣李玉華老師教學《艾瑪》的一個片段。
師:這個故事除了認為艾瑪是個寂寞的人外,一定還有別的看法?請把你們的觀點寫在椅面上。像老師一樣在書上找出支持你的理由把它寫在椅腿上。注意這一張紙要兩個人一起完成,取得共識,再寫下去。
(合作學習,全班交流)
生1:我們寫的是“枯燥”。啄木鳥的聲音很小,艾瑪聽得見說明她很枯燥。
師:跟寂寞的理由是一樣的。同樣的理由,他們認為是寂寞的,可你們認為是枯燥的。不同的感覺。
生2:我們寫的是“樂觀”。她只有樂觀的心靈才能喜歡爬樹,如果不樂觀她會想爬樹有什么好的?還不如在家待著呢!做布丁奶油派,也說明她很樂觀。
師:很好。有沒有寫“快樂”,或跟他們差不多,但理由不一樣的。
生:我們寫的是“快樂”。艾瑪“會用空余的時候做快樂的事。”以前她沒事干,現在她知道畫畫很好,畫畫使她的生活特別有意思了。她會快樂地欣賞自己的作品,家人送她的畫,她覺得沒自己創作的好,決定自己畫一幅,結果發現自己畫得很好。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明白感受和體驗不能是脫離文章實際內容的“亂想”,而必須以文章的內容為依據。以此遷移,學生在談論或表達自己對于文章甚至其他事物的看法或結論時,也會注意做到有理有據。這樣,學生的邏輯思維及推理能力得到發展,語言也更有條理,更具說服力。此外,還可以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別人的觀點。這個“別人”除了同學、教師,還包括作者、編者等。經常在對學生口頭表達的訓練時,注意有理由據,就會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邏輯性。
三、讀——辨析比較,建構思維模式
“比較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教師若采用比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積累的更多些,更快些,歸納得更準確些,更深入些”(張志公語)。教學中,采用鏈接相似文本的策略,篩選出最能深刻體現文本價值的比較點,如題材、表現手法、結構特點、語言風格等層面,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段、一篇文,進行比較分析、反復揣摩、歸納積累,能加速學生對知識的消化、遷移與運用,并有效建構二元辯證思維模式。一位教師教學《魚游到了紙上》時,在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行為特點,學習作者是怎樣將人物寫具體時,充分運用辨析比較,突破表達難點,幫助學生建構思維模式,習得寫作手法。其程序大體如下:
1. 自讀課文,圈畫出寫青年畫魚的句子。
2. 句子辨析,合作朗讀,感悟表達特點:看+想。
3. 聯系上下文,品析其他“看+想”表達方式的句子。
4. 回顧前課,圈畫“看+想”表達方式的句子。
5.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寫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
6. 遷移運用,習得方法:運用“看+想”表達方式,嘗試寫作“學生跳繩”語段。
在此案例中,教師先讓學生在合作朗讀中去發現作者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學到一種陳述性知識,培養發現思維;接著,讓學生在句式對比中認識聯想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學到一種閱讀方法和程序性知識;然后讓學生在整篇課文和單元組課文中去發現,在新的語境中去運用,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這種閱讀方法,養成分析歸納思維;最后進行片段練筆,讓學生在運用中將“聯想”遷移為一種寫作方法,意在培養遷移思維。這樣的思維培養路徑既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又符合語文知識學習規律,是建構“認識—歸納—遷移”的思維模式范例,值得借鑒。此外,在用詞推敲、修辭手法或引入原文等辨析比較訓練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辯證地品析例子,防止出現“教材好”“老師說得對”等權威至上的固定思維模式。
四、寫——多元表達,提升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當下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實際情況是,學生每年都在寫景,但景景一樣;每年都在寫人,但人人一貌。為什么多數學生的寫作能力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呢?這與現行教材以“人文主題”構建單元,課文體裁、題材整體框架的缺失,教師教學無章可循、隨文而起、隨文而終,學生無法對不同作家提供的思維方法進行歸類領悟,形成個體的思維能力,有密切關系。以六年級上冊寫景類習作的教學指導為例。現行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寫景范文,教師如何在錯綜復雜的語言“叢林”中踩踏出一條適合六年級學生實際的通達幽徑,在重重的“迷霧”中獲得破譯風景習作之門的思維密碼,做一個六年級學生創作寫景習作的點燈人呢?不妨這樣試試:
1. 默讀感知,感受風格。
出示《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山中訪友》的學習任務:感知三篇課文不同的繪景風格,發現其觀景方式和語言特點。相關思維訓練:觀察、發散性思維訓練、移情置換。
2. 分析比較,合作探究。
3. 概括綜合,發現密碼。
寫實:仔細觀察——取一段風景,寫你的觀察。
浪漫:發散思維——取一段風景,寫你的激情。
象征:移情置換——取一段風景,寫你的名字。
4. 遷移運用,多元表達。
根據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進行三選一的練習:
①請仔細觀察圖片(上學路上風景),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安排進行仿寫,注意句子的前后銜接以及用詞的準確。
②請運用發散思維,豐富聯想,仿照《七月的天山》文中三個比喻句的形式,寫一段充滿情感的風景介紹。
③學習《山中訪友》的表達方式,嘗試著從身邊選取一個景物,以移情置換的方式寫一段話。
許多教師將積累優美語句作為寫景教學的首要目標,而忽視對作家提供的思維方法進行歸納,使得教學中的語言積累顯得低效,甚至無效。寫景文的學習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平臺:以景寫景、以景寫情、以景擬人。這三個層級正好體現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他們眼中的世界才會越來越廣闊,對于風景的體驗才會越來越深刻。因此,教師不光要領著學生欣賞課文中描繪的美麗風景,積累好詞佳句,更要讓學生領悟作家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領會不同表達的特點,明白表達并非唯一,以獲得精神世界的生長拔節。
“莫被傳統禁錮思想,不為時尚放棄永恒。”(靳家彥語)小學語文課堂若想真正出成效,理應“思維”立課,做到葉老先生所言:“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時并舉”,促進學生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從而促進語文素養的養成。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應是語文課堂研究永恒的追求!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