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舵
距離中考還有一個月,隨著考試的臨近,緊張的不止是學生,還有教師,楊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楊老師是某中學初三(3)班的班主任,她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名校,每年中考升學率近乎100%,70%的學生可以升入該市的省示范高中。但是前不久的一次摸底考試,楊老師所帶班級學生成績不佳,這讓她十分頭疼,擔心自己班級的升學率不能達到學校要求,會受到領導批評,也會影響自己的職稱評聘,于是開始情緒低落,焦躁不安,甚至亂發脾氣,還因此與丈夫發生一些言語沖突。楊老師也很難過,感覺自己很辛苦,卻沒有人給予她足夠的理解和支持。
一、什么是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最早起源于心理學對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探索。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姆斯(Homes)等就進行了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面對相同的壓力時,能從家庭、配偶、朋友處獲得較多支持的個體,有著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身心也更加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和教師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聘崗制、升學指標、同行激烈競爭等都給中小學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同時沉重的工作負擔占用了中小學教師與同事、家人、朋友溝通交流等社會活動的時間,使社會支持系統不能很好地建立并發揮作用。較大的壓力會導致抑郁、焦慮、倦怠等不良情緒,而尋求社會支持是緩解壓力的有效應對策略,它能調節個體因認知失調或行為失范所帶來的各種負性情緒體驗,從而使個體情緒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主要來自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從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教師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三個方面,將其劃分為六種形式(王秀美,2007):(1)相互依存關系,如夫妻、親子間的相互依賴和關心;(2)可靠的結盟,如親屬、摯友、師生的無私援助;(3)社會整合,指社交往來中的支持;(4)信任與安全,指個人在教學、家庭、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穩定性,能獲得人們的信任,具有安全感;(5)撫育機會,指生育子女、教育學生的機會,能夠服務于人;(6)獲得指引,即在教育教學或生活中產生需要時,能及時獲得專家的幫助和指導。總之,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涵蓋著與教師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的學校、家庭、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支持系統,它使教師處在一個富有支持性的立體的社會網絡中。
二、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
從以往研究的總結與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支持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作用,即社會支持可以使個體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從而直接地幫助個體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態;二是間接作用,即社會支持作為緩沖器,減弱外界刺激的不良影響,從而間接地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基于以上兩種影響途徑,早期研究者將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分為主效應模型和緩沖器模型兩種。但隨著社會支持研究的不斷發展,研究者又引入第三種模型,即動態模型。
主效應模型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支持都能幫助個體保持良好心態,維護個體心理健康。這種模型下的社會支持具有普遍增益作用。普遍增益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個體所處的社會支持網絡具有穩定性,可以避免個體對生活環境產生不穩定感,同時這種社會網絡還能為個體提供積極的情緒體驗。另一方面,個體融入社會網絡之中,其歸屬感得到增強,同時也更容易獲得一些必要的幫助與支持,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負面生活經歷,降低身心疾病產生的可能性。
緩沖器模型認為,僅在個體處于應激狀態時,社會支持才能起到維護心理健康的作用。應激狀態下,社會支持主要通過緩沖應激事件對個體心理健康產生的消極影響的方式,來保持個體心理健康水平。
動態效應模型認為,前兩種模型的前提假設存在不科學之處。主效應模型和緩沖器模型,都是建立在社會支持與生活應激獨立存在、互不干擾的基礎之上的。但實質上,社會支持、應激事件以及心理壓力等變量之間的關系并非如此。大量研究數據都表明,這些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存在著一種復雜的螺旋形非線性關系。基于此,Munroe等人在前兩種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更為科學的動態效應模型。該模型認為,社會支持與壓力之間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這種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因此,動態效應模型的顯著特點在于:它主張將社會支持和壓力共同作為自變量,來分析和探討社會支持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
三、尋求社會支持的策略
有效尋求社會支持,就要切實運用社會支持的理論原理,將學校、家庭、社會的各種客觀支持與主觀支持,以及教師自身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結合起來,共同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從教師自身角度而言,應著重做到以下幾點:
(一)處理好同事關系,在工作中獲得社會支持
獲得社會支持的關鍵還是在于教師本身,改變以往的不良認識、行為問題,擁有尋求社會支持的能力十分重要。教師在校,除了課堂,在辦公室待的時間是最多的。一間大的辦公室通常是許多教師共享的,同事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磕磕絆絆總是難免,而此時的關鍵是教師要學會化解這些磕絆。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十分重要,比如“情緒ABC理論”、行為放松療法、合理化解釋等,通過有效方法及時化解不良情緒,修正不良認知。同事不僅共處一個辦公場地,也是工作上亦師亦友的伙伴,擁有良好的同事關系,意味著教師間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合作與學習,一方面可以促進專業成長,另一方面在受挫時,也可以提供相互幫助。
(二)改善家庭關系,尋求家庭支持
教師在超負荷工作之后,很容易把工作上的負性情緒帶回家中,從而無法心平氣和地與長輩、愛人、子女溝通,這樣極易引發緊張的家庭關系。緊張的家庭氛圍使教師在家無法感受到溫暖,那么情緒必定會受到影響。第二天教師又帶著情緒回到工作崗位,在學校容易和領導、同事產生沖突,如此惡性循環,破壞多個支持體系,同時加劇教師心理壓力。教師可以通過“愛家條件反射”的練習來養成不輕易把負性情緒帶回家的習慣,這是與家庭成員和睦、融洽相處的必要前提。所謂條件反射,就需要有一個刺激物,來建立刺激物與目標之間的連接,而達到出現刺激物就能馬上啟動目標的程度。“愛家條件反射”中的目標是愉悅的情緒,刺激物則需要每個教師自己去尋找,因為刺激物因人而異。這個刺激物可以是回家路上必做的一件事,或者是家附近的一樣東西,只要保證它是回家之前能做到或者能看到能聽到的任何事物就可以。慢慢訓練自己,當這個事物出現時,就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回家了”,然后先發自內心地微笑,接著調動起愉悅的情緒,讓工作上的負性情緒遠離自己。這樣反復練習,最后就可以達到刺激物一出現,就能提早醞釀回家的情緒,把正性情緒帶回家,讓家庭關系更和諧,讓家真正成為教師溫暖的港灣(林潔,2009)。
(三)擴大人際交往圈,豐富社會支持資源
社會支持的來源方方面面,除了尋求家人、朋友、同事的社會支持,還可以通過多結交一些外行業的朋友,獲得更多的支持資源。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量大,沒有太多時間結交外行業朋友。其實教師可以多嘗試結交一些外行業的朋友,來自不同行業的朋友往往可以提供許多新見解,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心胸更寬廣。教師也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有業余愛好有兩點好處:一對教學有幫助,知識面寬的人能“取之左右逢其源”,因為世上有不少事物都是相通的,而且學生更崇拜有愛好有才氣的教師,這對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是相當有益處的;二對健康有幫助,視野開闊、有所追求便有所寄托,一個人也不會落入“小圈子”中轉不出來。
此外,教師所在的社區也應成為很好的社會支持資源。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鄰里交往及在社區做些教育服務工作來更好地了解、服務社會;另一方面,鄰里與社區中的其他專家、服務人員和普通居民都可以與教師形成豐富的咨詢、合作關系,使教師在學校之外有更寬廣的活動空間。
(四)增強自我意識,提高支持利用率
教師的自我意識、人格特質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社會支持的感知與利用。提高中小學教師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關鍵還在于教師的自我意識和人格因素。教師必須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活動環境,反省自己意識和行為上的問題,積極采取措施優化并利用社會支持資源。只有當教師充分認識并主動運用社會支持系統后,社會支持的積極作用才能得以發揮,社會支持也才能真正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