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金
在習作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選擇題材基本一致、空話套話一堆,文章索然無味。針對這一突出問題,筆者與廈門英才學校許勇順老師聯手,帶領骨干教師進行了專題研究。我們嘗試以五年級記事作文“生活的啟示”為例,不吝時間開設習作講評課,引領學生巧妙選材、別樣評改,終得“半畝方塘一鑒開”。
一、對比發現,精挑事件
選材是寫作的第一要素。如何選材才能恰到好處呢?許勇順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 對比觀察,一目了然“假大空”。圍繞“生活的啟示”來寫作文,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不少學生碰到的首個困惑是不知道該選擇哪一件事來寫。上課伊始,許老師拋出兩篇習作,讓學生仔細對比,看看哪個故事打動了自己?為什么?習作一《堅強的梅花》寫“我”是怎么愛上梅花的,重點寫姥爺帶“我”去花店買梅花,回家種梅花,并認真地照顧梅花。冬天來了,梅花開了,“我”也喜歡上了梅花。習作二《信賴》寫的是“我”和姐姐很愛小狗逗逗。作者截取兩個鏡頭展開細致的描寫,一是逗逗剛到“我”家膽子小得很,“我”和姐姐怎么對待逗逗。二是過了一段時間,逗逗適應了環境,主動接近“我”和姐姐,還會用前腳點姐姐的腳趾頭,蹭“我”的腿。通過對比交流,學生很快發現:第一篇文章沒有打動人的細節描寫,讀者也就感受不到作者的真情實感,有點空,有點假;第二篇文章再現了兩個真實感人的細節,而且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和小狗的真切感情,容易觸動讀者的心靈。
2. 列舉修正,改頭換面“真實美”。類似《堅強的梅花》這樣體驗不真切的文章還有很多,有的甚至胡編亂造。比如,一個學生寫的《小草的啟示》,講述自己發現小草剛冒出來時只有一點點,以為它很快就會枯死,沒想到經歷一個學期的風吹雨打,竟然長到半米高了。《文明只差一步》講述自己不小心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外面,因為想起“文明只差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趕緊把香蕉皮撿回垃圾桶。以上列舉的文章有什么共同的問題呢?在學生交流之后,教師歸納總結:問題主要在于,或者事件不真實,沒有親身經歷;或者經歷了事件,但體驗不深,缺乏真切情感。針對弊端,修改秘訣有二:一定要選擇真實的事件,否則任何啟示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定要有真切的體驗,要有真情實感,方能打動人,方能讓讀者信服你的啟示。領悟要點之后,馬上讓學生自我發現和修正,果然有“美味佳肴”出爐。例如,經過交流,《小草的啟示》的小作者選擇了另外一件事“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講述自己一次吃火鍋,因為太急了,結果咽喉被燙傷了,還讓魚刺卡住了牙齒……
二、交流辨析,遴選啟示
如何寫好“啟示”是本次習作的難點。筆者借鑒許勇順老師的做法,于繼承中發揚,果然取得成效。
1. 交流分析,明白“牛頭馬嘴”難吻合。為了讓學生正確地寫啟示,筆者拋出兩篇習作讓學生尋找問題。習作一《購物的啟示》,講述了作者去新華都購物,買了自己最喜歡吃的牛奶巧克力,突然發現腳下有一張10元的鈔票,于是把錢交給失物招領處的阿姨。阿姨播放了失物招領的啟示,很快就有一個失主把錢認領了回去。作者感到很高興,并得到這樣的啟示:“做人不能太貪心,否則會心里不安”。習作二《電腦的啟示》,講述了作者很喜歡電腦,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玩游戲。不知不覺,作者的視力漸漸下降,連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楚了。最后作者得到這樣的啟示:“電腦就像兩面人,一面是天使,給你知識和方便;另一方面是惡魔,破壞你的思想和健康”。通過交流,學生很快找出癥結所在——第一篇文章,明明講述的是拾金不昧的故事,怎么啟示成了“做人不要貪心”?顯然事件和啟示不吻合。第二篇文章,幾乎從頭到尾都在講述電腦對自己視力的危害,可是結尾的啟示竟然是電腦的好處和壞處,顯然事件和啟示也沒有一一對應。
2. 辨析調整,“移花接木”巧呼應。那么,像這樣“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呢?筆者拋出兩個范例給學生引路。例一:《釣魚的啟示》,作者明白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例二:《我贏了》,作者運動會跑步獲得冠軍,從中明白了:“信念的力量是無窮的,鼓勵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它們,成功就不再遙遠”。通過交流,不難得出:例一是一件事得出一個啟示,例二是一件事得出兩個或三個啟示。但是不管一個啟示還是兩個啟示,都必須與所寫的事件相吻合。然后讓學生討論《購物的啟示》和《電腦的啟示》應該怎樣修改才能符合要求。例如,《購物的啟示》得出兩種修改方法,一種是保留原來的啟示,但是把文章的重點放在“見到10元鈔票心中起了貪念的種種表現”;一種是保留原來的故事內容,但是將啟示改為“做好事的感覺真好”……修改完別人的文章再修改自己的習作就簡單多了。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突破了習作的難點。
三、掃描特寫,慎取細節
細節描寫是記事作文的點睛之筆。筆者努力引領其他教師于掃描中捕捉特寫鏡頭,指導學生寫好細節。
1. 掃描事例,捕捉“不痛不癢”處。選擇細節很關鍵。可是,有的學生在無關緊要處濃墨重彩,重點關鍵處卻寥寥幾筆。于是,筆者繼續采用前面的做法,出示兩篇有代表性的學生習作。通過引導交流,學生發現,這兩篇文章在細節選擇上都存在問題。第一篇文章,作者的啟示是從不聽奶奶的勸告跳臺階這件事獲得的,跟婚禮的情景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婚禮的這部分細節是沒用的。第二篇文章,作者的啟示是“賺錢不容易”,雖然爭論這個細節也與啟示有關,但顯然不是作者情感最強烈、體會最深刻的時候,再怎么寫都不容易觸動讀者的心。而叫賣冰淇淋的過程充滿了情感的變化與復雜的心理斗爭,是最能打動讀者的,也最能說明賺錢難的細節,可惜作者并沒有細致刻畫,而是幾筆帶過。
2. 剖析特寫,“一針見血”戳中的。既然以上兩篇文章的細節都選得不合適,那么選擇怎樣的細節才是合適的呢?教師又讓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交流,繼而歸納得出:第一篇文章的問題就在于沒有根據啟示來選擇細節,將與中心無關的內容作為重要內容細致描寫,完全是浪費筆墨。而第二篇文章,雖然每部分的內容都與中心有關,也寫得不錯,但是作者忽略了最能體現中心、也最能打動讀者的內容,重點內容輕描淡寫了,文章也就失去了最吸引人的鏡頭,自然談不上佳作了。又經過一番討論,終于形成了比較細致的修改方案。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將修改方法遷移至自己的作品的修改中……
可見,選擇的力量是無窮的。如何進行恰當合理的選擇,如何采用個性巧妙的選擇,直接決定了文章的優劣。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筆者則認為“二度創作更精彩”!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