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云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读x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小學品德學科的教學尤其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力求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來獲取知識,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讓品德課堂充滿濃濃的生活味,感受品德課的趣味與價值。
縱觀很多教師的思想品德教學,模式過于單一,課堂過于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規則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強化訓練,遠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那么,如何讓品德課堂充滿生活味,體現“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新理念,讓思想品德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呢?筆者結合近幾年來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和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品德課程旨在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因此,教育內容當然要來源于生活,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足夠的學習欲望,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才會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它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一門生活的實踐課。
一、挖掘教學文本,走進生活
品德教材中的故事和圖片全是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生活實際,雖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并不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我們不能把教材當作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備課時,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和具體環境等情況,充分挖掘源于生活的素材,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篩選、整合,將學生可感知、體驗和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的材料融入備課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思想品德學習的生活化,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貼近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味,從而感受品德課的趣味與價值。
例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金色的秋天》中的一個話題“小小豐收會”時,課前,教師動員學生小組合作,從不同途徑去尋找秋天的收獲物品,使學生感受到,品德課的知識可以通過到生活中去尋找、去獲得。
又如,教學《走進大工廠》一課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刪去教材中去彩印廠參觀的部分,就地取材,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工廠。通過考察工廠,引導學生了解代表工廠特點的第一手資料。學生經過生活體驗,再通過課堂教學,更能體會到工廠的特點,從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就地取材挖掘教學文本,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學生學得更加興致盎然。
二、組織多種活動,融入生活
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主張“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中而從聽課和讀書中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與其讓學生坐在課堂上和尚念經般地背誦一條條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或者聽教師說教,不如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真切地去感受、去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久而久之,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學生就能用已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活動源于生活,只有融入生活的品德課才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接地氣,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與歡迎。
如,在教學《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一課時,教師創設了與學生現實生活貼近的被陌生人搭訕的情景,然后隨故事發展進行活動探究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應對被人跟蹤、如何報警、怎樣撥打110等問題都很自然地聯系在這一節課的情景中。如此創設生活情景,模擬現實場景,把學生帶進生活中,融入生活里,一定能增強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走近殘疾人》一課主要向學生展示了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便與遇到的許多困難,旨在通過了解殘疾人的生活,引導學生理解、尊重、關愛、幫助殘疾人。對于肢體健全的學生來說,是無法體會到殘疾人的難處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項游戲活動——獨臂穿脫衣。要求學生假設自己失去一只胳膊,切身體驗用一只胳膊穿、脫衣服的全過程,然后談談體驗到的感受。之后,筆者讓學生每天輪流幫助班上腿腳不便的小夕同學上下樓梯。通過這一系列的體驗、實踐活動,增進了學生對殘疾人的理解、同情、尊重與關愛,用實際行動來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呈現生活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利用教學媒體,創設生活情境、活動情境等,將生活與教學統一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變得趣味盎然,而不是死水般的沉悶。
例如,在教學《可愛的家鄉》一課時,針對教學的實際,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和搜集大量的家鄉資料,并做成課件帶到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播放,將家鄉的風俗地貌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一飽眼福,更加激發起他們熱愛家鄉、了解家鄉的情感。根據需要,教師穿插講解了耳熟能詳的家鄉民間故事,如“啞巴皇帝與君山的傳說”“東澳牛山島的傳說”“時來運轉與孝父的傳說”等等。當把家鄉的美麗景物與故事相連時,學生的眼中不只是靜止的美景,而是一個個有故事、會說話的景致,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借助教師的深層引導和激發,學生透過故事看到更深遠的東西,提升道德認知,培養了道德品質。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再是一成不變,了無生趣的了。
在教學《家鄉特產知多少》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調查、拍攝平潭的特色產品、特色小吃,如,茹粉結、天長地久、八珍炒糕、各種海鮮等。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每人制作一種家鄉美食帶到課堂上,以開展“家鄉特產知多少”知識競賽、“家鄉特色美食節”活動,讓學生深刻了解并感受到家鄉獨特的傳統文化。
總之,在小學品德課堂上,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設活生生的品德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受,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教育必須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防止機械地為學習而學習和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因此,只有讓思想品德課教學走進生活,融入生活,才能讓思想品德課充滿濃濃的生活味,讓學生感受到品德課的趣味與價值,真正讓品德課成為學生喜歡和向往的課程。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