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發展和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反之,就必然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甚至會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所拋棄。因此,我國大力提倡對青少年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更應服務于生活。這一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應重點突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與探索中總結梳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下面,就這一方面談一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創設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只有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促使學生消除與教師之間的隔膜,放下思想包袱,放松學習,開動頭腦,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真正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對于學生的錯誤或是理解偏頗,杜絕簡單粗暴的批評訓斥,而應給予中肯的指導與適當的激勵,從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對于同一個問題的解答,鼓勵學生找出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對于方法的優化選擇,不急于甄別,而是放手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在分析比較中優化解題思路,精簡解題步驟。這樣的處理方法不僅易于學生接受,更能促進學生在分析比較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二、創設情境,為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空間
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實際,努力創設情境,合理設計教學提問,從而使問題的呈現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便于學生理解接受。如,在教學“乘數是兩位數的筆算乘法”這部分內容時,例題中“24×13”,教材中的計算方法是將13分解成3+10,再分別和24相乘,最后將結果相加。而根據學生已有的舊知識,教師可以設計提出這樣的問題:計算24×13還有別的算法嗎?學生很容易想到將13分解成其他形式,如5+8,5+9等形式可不可以?還有的學生會大膽將24分解成其他形成,如4×6,3×8行不行?這樣就通過教師巧妙的提問創設了情境,將教材背后隱藏著的創新因素挖掘出來,從而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加以培養。
三、注重活動,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提問的設計過程中,更直接體現在動手操作與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動手操作與實踐活動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切忌怕麻煩教師的包辦代替與走過場的簡單應付操作、應付實踐。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教學時,教師利用教學課件先出示隱含著循環規律的一幅圖形讓學生整體觀察,問他們這些排列有什么規律?學生認真觀察,并從中找到其排列的規律,這時教師進一步加以引導,讓學生觀察圖形從第一行到第二行是怎樣變的,學生認真觀察后找出規律。在此基礎上,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圖形變化的規律,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拿出學具小棒擺一擺,移一移。緊接著老師提出新的排列性問題,要求學生把第二行變到第三行,再由第三行變到第四行,學生的興趣高漲,動手操作為他們的學習增添了樂趣。操作活動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梳理。循環規律的發現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較難,但教師在學習活動中引進了動手操作的環節,順利突破了這一難點,學生們在這一動手實踐中既獲得了知識,發展了思維,同時培養了實踐能力,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四、鼓勵質疑,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鼓勵,保護他們的創新意識,為他們走向創新鋪路搭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時,剛板書好課題,我就發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踴躍發言,什么叫做圓柱的表面積啊?它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怎樣計算它的表面積呢?看到學生敢問善問,我心中充滿喜悅。這就是我們努力追求的課堂教學效果。在這些基礎上,就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相互補充解答。如,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這一問題,學生完全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自我解決,教師就交給學生探究,幫助提問的同學解答。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對于學生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它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怎樣計算它的表面積呢?”等問題,則讓學生帶著疑問與教師一道合作探究,從而既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又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得以調動,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固樹立起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意識,根據教材實際、學生實際、教學實際,設計有效的教學途徑,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