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紅
博雅教育理念倡導以人為本、教學民主和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實現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我們的教育不僅是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自我管理與自我發展的能力。通過富有生命力的學習體驗,讓師生、生生產生有效的互動,進行心靈、思維的碰撞交流,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追求卓越的生活。
學校在2013年提出了博雅教育,建立了符合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121”教學模式,提倡學生的學習應當經歷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達標檢測三個重要階段。實施以來,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升,學生的學習逐漸從單調枯燥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轉變成讓學生樂于參與的快樂探究。
一、博雅教育下的自主學習
博雅教育提出學生可在新課之前進行10分鐘左右的課前自主學習。教師要精心制作任務單,數學的學習更注重學生智力的開發與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在布置自主學習任務時,一定要關注學生頭腦中已經掌握了哪些數學方法,本次的問題是否符合學生認知特征,利用學過的方法能否解決本次的數學問題,學生已經學會了什么,還需要學習什么。把握好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就能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遵循目標有序地進行知識鏈接與課前預習。這一系列的過程都需要教師擁有廣博的數學知識底蘊,能準確引領學生如何思考,培養學生通過條理有序的思考進行自主學習,獲得獨立能力,培養嚴謹的思維品格。
二、博雅教育下的探究學習
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思維要求要比其他學科更加嚴謹,放手給學生自學的內容相當有限,深層次的研究依然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博雅教育要求學生有20分鐘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把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分組討論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小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學習熱情,挖掘個體學習潛能,增大了數學信息量,促成了數學思維的有效發展。
如,教學13減9時,教師泛泛地講“破十法”,不如讓孩子動手擺一擺小棒,這樣會理解得更為透徹,而擺小棒最好在小組內進行。
(一)引導學生根據數的組成擺出13
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按照1個十和3個一來擺,就不容易發現3減9減不開,應該用10來減這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小組合作就可以讓學生間互幫互助,互相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保證活動的有序進行。這個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左右的時間。
(二)讓學生動手拿一拿,體會減9的過程
13減9的方法很多學生可能會想到:(1)一根根去掉,減去9根。(2)先去掉3根,再去掉6根。極個別的學生可能會想到3減9減不開,用10來減的方法。因為是一年級小學生,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教師的組織與引導顯得更為重要,比如可以啟發學生:“如果你有好方法,快快在小組里分享一下吧!”采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會很快融入小組的合作交流中,紛紛發表自己的“好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內容產生了激烈碰撞,從而發現了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學生學得快樂,體驗了新知的形成過程,印象深刻,理解透徹。我們要充分貫徹博雅教育的理念,在這個環節可以給學生12分鐘左右思考交流時間,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討論交流,學會整理思路,雖然孩子們還小,但我們的思維品格培養應該從低年級抓起,并常抓不懈。
(三)全班交流,促進知識內化提升
學生小組內的交流有了結果,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老師和同學,這種急于表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在低年級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們期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贊美,那種小小的成就感會迅速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幸福感,從而逐漸讓學生擁有自信、勇敢的學習品格。不妨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講臺上匯報,讓他們說一說是如何通過擺小棒計算13減9的,這時候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讓學生大膽去展示交流,雖然小組內已經經歷過操作小棒的過程,可是,小組間仍然需要交流學習。某個小組的匯報如果直觀完整,方法簡單實用,其他小組就可以得到啟發感悟,將自己的方法得以優化;小組匯報若不理想,也會有小組來質疑解惑,這樣的課堂定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博雅教育下的鞏固測評
教師要精心設計達標練習,要體現知識重難點,要有層次、有深度、有廣度。一個好的練習測評能及時鞏固所學新知,讓學生擁有全面的學習,在練習中體味知識的延伸。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靈的火焰。”我們的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日益證明了學生學習的自由性特征,我們應該通過博雅教育的學習活動“喚醒”學習者的“主體覺醒”,讓學生不只是追求接受單純的學科知識,而是追求完美的人性,擁有廣博的知識和優雅的氣質,從而塑造自己高尚優美的人格。
注重引導的“教”永遠比外在限制的“訓”更有利于育人成才。作為課改教育背景下的教師,應做研究型教師,探究學生內心深處的生命思考,遵循教育規律,教學中注重觀察反思,放手給學生自由辯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中感到思維的自由,在教師引導點撥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如此,我們方可做到因材施教,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