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深入挖掘創新潛能,是我們的一項長期的任務。
一、激發興趣,喚起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或某一問題產生了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研究、追求,就會有創造靈感閃現。在教學中,我常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質疑,創設以靜促動的情境;或憑借畫面,講故事,創設矛盾情境。例如,在讓學生寫一種水果的作文課時,我真的帶來了葡萄、海棠、小蘋果、茄梨、香蕉等水果,并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吃水果。”學生的情緒高漲。隨后我提出了吃水果的要求:先任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觀察它的顏色、形狀、大小,接著再聞一聞、嘗一嘗,然后趁著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又要求他們把吃水果時看到的、想到的寫成一段話。這樣整個課堂充滿了活躍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創新潛能在濃厚的興趣趨引下得以發揮。
二、解放時空,提供創新機會
相對自由寬松的學習空間,民主、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也有利于學生潛在能力的顯現和創造能力的發揮。因此,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框架式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課堂教學結構及方法,打開樊籠,淡化內容分析,允許“插嘴”,提倡“爭辯”,轉換“角色”,徹底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六大解放”,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動”與“互動”中,多些思考的時間,多些活動的空間,多些自我表現的機會,以增強其創造的信心和能力,驅使學生無數次向成功前進。
在教學精讀課文時,我常采取“先學后教”的方法,先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質疑和小組互相解疑,期間我也融入了這一思辨環節,參與討論、適時點撥,促使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討論,并于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種體現了時間的“寬度”、活動的“廣度”、氣氛的“熱度”、結果的“效度”的思辨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學生學習的空間有多大,創新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要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不僅要立足于課堂,還要向課外開放,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向書外開發,拓寬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開發和利用一切語文的課程資源,探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廣闊領域。如教完《一夜的工作》一課時,讓學生查找、搜集和周總理有關的材料;在自由閱讀課上,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的童話等讀物,供學生閱讀、品析,從而拓寬知識領域,為創新潛能的開發提供廣闊的空間。
實行師生互換授課制也是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的一種良好手段。即內容淺顯、易于理解的課文可放手讓學生講,我則在一旁陪教,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實踐表明:學生既樂于接受這種活動形式,同時綜合能力又得到了極快的發展,創新思維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鍛煉。
三、突破定勢,鼓勵求異思維
人的創新意識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新意識的核心及出發點。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索,創新性地解決問題。而固有的思維定勢又有礙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克服思維定勢,對于創新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選擇恰當的突破點,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新結構,提出引起爭論的話題或階梯式問題,提供觸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材料,引導學生的思維走進新天地。如:設計不同的開頭、結尾,對課文的續寫、擴寫等,著力消除學生的從眾心理,允許學生標新立異。例如:在教學寫“教師”片段時,我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刻畫這一職業。在經過一番探討之后,學生真的不再囿于園丁、蠟燭、春蠶的比喻,而出現了這樣的句子:“教師是一股清泉,滋潤一方土,哺育一方人。”“老師是一棵大樹,撐起一片天,樹起一道風景。”……其間蘊涵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四、扎實的知識是創新能力的基石
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廣博的知識背景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很重要的。雖然有人認為創新只需要靈感,與基礎知識的相關性不大,但事實上,所謂的靈感,多是知識、經驗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由于受某種啟示而瞬間產生的頓悟。一般來說,基礎知識學習掌握得愈扎實,基本技能技巧愈熟練,思維就愈靈活,就越能處處時時蹦出創新的火花。當然,對于那些來自于書本以外的創造、頓悟,我們也應不限制、不挑剔,而是予以鼓勵,使學生保留這份創新的信心。我們不能苛求他們有什么重大的發明或創造,但我們可以培養其創造性地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使他們參與體驗某些知識的形成或發現過程,從而為創新提供深厚的底蘊。為此,我們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同樣也要讓學生明白:知識基礎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知識是創新的源泉,創新活動又不斷豐富基礎知識。
只有播下意識的種子,才會獲得行為的碩果。作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創新意識,作為教學的落腳點和終極目標,定能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時時有創造、處處有新意!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