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對于拓展學生思維,提升教學成效,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接受轉變成自主探究,實現素質教育有不可忽視的功能。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能夠推動思維的拓展,反之,縝密的思維可以誘導出精準、流暢、到位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僅注重“如何解答題目”,而不注重“怎樣理解題意”。表面上是注重解題,實際上是忽視了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因為缺乏對解題的思考習慣、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解題水平僅停滯在簡單套用、機械背誦中,這和目前提倡的素質教育是相背離的。
應用題主要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情節,一個是數量關系。審題過程便是要弄清楚這兩個要素,明白本題講述的是什么事情,事情的過程是什么樣的,還要找到已知條件與要解決的問題,讓題目的已知、未知兩者的關系在學生思想中構建起整體的框架,為準確剖析數量關系與解答應用題奠定基礎。
一、多讀、多做、多想
讀,便是仔細讀題目,大概了解題目意思。讀題是弄清楚題意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初始環節,教師應讓學生養成認真、反復、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如果是一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當領著學生讀。讀題的時候應當讓學生做到不加字、不少字、正確斷句。如果是二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當讓學生練習獨立讀題,剛開始時可小聲朗讀,之后輕聲讀,最后讓學生默讀,養成采用默讀的方式掌握題目意思的良好習慣。
二、提問的邏輯性
老師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相一致。設置的問題應當從簡單到復雜,并且問題間有一定的關聯,進而讓學生的認知逐漸深入。對于應用題中表現數量關系的重點語句應對認真思考,掌握其本質含義,為準確解答題目奠定基礎。比如,“小朋友整理圖書。三年級整理140本,比二年級多整理20本。問二年級整理了多少本?”對于這道應用題,部分學生難以判斷是三年級整理得多還是二年級整理得多,這就要反復推敲“比二年級多整理20本”這個重點語句,結合前面與后面的意思將這個重點語句加以擴充,讓其清晰化,即“比二年級多整理20本”,意思是“三年級比二年級多整理20本”,即“140本比二年級的多整理20本”,如此便可以分辨出哪個班級整理得多,哪個班級整理得少,問題也就順利地解決了。
三、提問的巧妙性并能讓學生口述
當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以后,老師應該引導其深入思考,或者在沒有疑問的地方設置問題,或者在有關聯的地方設置問題,讓教學過程充滿樂趣。比如,“小紅家養了20只狗,10只貓,假如每只狗每年可以產仔5只,每只貓每年可以產仔6只。狗和貓一年可以產仔多少只?”學生如果可以進行如下表述:“小紅家養了20只狗,每只狗每年產仔5只,還養了10只貓,每只貓每年可以產仔6只。小紅家的這些狗和貓共計產仔多少只?”就表明其掌握了題目的本質含義。
四、培養解題的靈活性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新思維,其需要學生依托自身的知識與能力,對某個問題從多個層面創新性地解決問題。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處于形象思維發展階段,較易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式,影響題目解答的正確性。部分學生經常把應用題中的2個數字任意關聯,而忽視了其真正的聯系。比如“亮亮和麗麗擁有一樣多的糖果,亮亮吃掉了7顆,麗麗吃掉了8顆,誰剩下的糖果多?”因為受數字大小這個表面現象的影響,學生的思想固定在“8比7大”上,較易錯誤地判定為“麗麗剩下的多”。為了避免學生此種不良思維定式的影響,在解題過程中,應當積極設定條件,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去思考問題,培養其求異思維,讓其正確地解答問題。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一題多解”“一題多問”等等。相同的題目,相同的條件,立足于不同的層面,能夠提出不一樣的問題。比如,應用題“四(二)班有學生50人。男生占到,男生多少人?”這原本是非常容易解答的題目。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由于學生較易解答,而不進行詳細講解,不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對于此種類型的應用題,教師應當創造性地提出全新的問題。比如,可進行以下提問:(1)女生有多少名?(2)男生和女生共計多少名?(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女生是男生的多少倍?(5)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等等。同樣的題目,教師還能夠從解題方法上提出問題,從驗證方面提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了避免學生不能正確解答,提升答題的正確率,除了增強估測與檢查外,還有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聯系比較,使學生在對比中認知、在對比中辨別、在對比中掌握、在對比中提升。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解題水平,老師一定要立足于現實,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創新教學方法,運用恰當的教學措施。另外,提問的過程中老師應當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一視同仁,尤其應注重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