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飛
摘 要: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從識字與寫字、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品性德性、創新意識、探究精神與合作態度等全方位評價學生。要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多元和互動相結合,整體性和綜合性相結合。
關鍵詞:評價;過程;多元;整體
美國教師莎娜·皮普爾斯經常用《奇幻森林歷險記》(Hansel and Gretel)這個故事作為一學年的結語。莎娜說,這是一則我們怎樣成為自己的英雄的故事——找到走出叢林的道路。的確,莎娜對孩子們的評價至關重要。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需要一些“重要他人”,小學語文教學亦然。
一、評價重過程——“結果”“過程”兩相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有利于及時揭示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與學活動?!睒藴实倪@一提法更注重過程,也就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在人文精神日益深入到課堂教學的今天,我感到,從“過程”著手,體現語文教學的階段性,由此可走出一條實施新課改的路來。
比如,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一看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是100%參與,還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飽滿,板演書寫是否整齊工整,詞、句、符號、公式是否正確等。三看學生的預習筆記,檢查“預習”情況,以便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適時導入下一個環節,準確做好課堂決策。
新課標理念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注重以下幾點:
1.達到目標:不在于知識目標是否合乎標準答案,而在于學生完成時是否是自己真正動腦。
2.傳授情況:是單項灌注,還是自主合作?是否是機械灌輸?是否把學生的“學”的評價當做“重中之重”。學生是否學得有滋有味、有情有義?是否經歷了一番“折騰”和“痛苦”之后豁然開朗呢?
3.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究竟如何?
4.教師是否堅持了“以生為本”,是否變單項灌輸為先學后教、教學相長和協商式學習模式?
所有這些都是過程,都是“正在進行時”,都正在“路上”。葉瀾教授曾經說:“現代教育有兩個偉大的使命,一是發現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弊⒅芈飞?,才有機會“發現孩子”;注重路上,才有能力“解放孩子”。
二、評價求多元——千樹萬樹梨花開
設想一下:每一次評價都是“你真棒”,或者僅僅針對分數進行評價,或者總是由老師掌握著評價霸權,是不是有點重復單調?有點沮喪無奈?新課改視角下的學習評價方式,應該倡導多元互動的評價方式。師與生、生與生、學生家長、專業人員等都可參與,以此創設動態評價的一泓“活水”。
作文教學,就可以構建“師與生、生與生、師與家長”的多向評價新模式。
1.引導學生自我評價,盡可能發現問題。
2.組織學生相互評價(分組分工、分發資料、提出要求、分組評價、組內交流)。
3.家長評價(要求家長不說空話、假話,不帶主觀色彩)。
4.教師點評(綜合前面的評價進行全面、細致而客觀的評價)。
這樣的評價中,師生間必將產生新的發現、新的頓悟與新的信任。評價因充分地放權而精彩,因充分地關注過程而溫暖。如此,“學生評價的體系,才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前進的‘泵”。此外,個性評價、有情節的評價、有故事的評價、“量身定做”的評價……都可大膽一試。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
三、評價重整體——天光云影共徘徊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新課改以來最顯豁的提法之一。的確,我們必須確立一個更加周全和成熟的理論視域,以期能夠滋養出“精神燦爛的生命,精神燦爛的群體”。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一定不能缺少這樣的視域?;蛟S,當我們用嶄新的視域打量語文學習和學習語文的孩子們時,就會見到另一個生命個體,見到另一片乾坤。
至少,教師的評價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觸及或加以關注:
1.評價應覆蓋“識字與寫字、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并且看孩子們是否以此在思維、心靈和情感等方面得到了鍛造和滋養。
2.諸如興趣、情感、意志、動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則更像“看不見的手”,絕不能“屏蔽”。
3.在布置特色作業的前提下,鼓勵并特別評價那些實踐作業、自主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創編型作業、鑒賞型作業、生活型作業等等,以此激勵學生將語文學習的“觸須”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4.注重創新,提倡多種體驗和探究,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多元解讀不能一棍子打死。
如果我們總是從有益于孩子的能力、思維和身心發展的角度對孩子們的語文學習做出準確而細微的甄別、梳理和評價,并以此激勵孩子,那么,語文課堂必將有情有義,語文學習必將興致盎然,而師生也必將收獲得更多。但愿綜合性評價,貨真價實的全面評價,能夠打造一片搖曳生姿的語文學習新天地。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5.
[2]張麗鈞.精神燦爛[J].讀者,2014(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