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貴 王學義
摘 要:教師在課堂自主教學中必須做到尊重學生,盡可能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給學生以安全感。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的動態發展變化,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調整課堂教學進程。教師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求知欲強的特征出發,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問。一個小組有疑難,其他小組幫助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點撥引導,共同解決。
關鍵詞:自主教學;質疑解疑;自學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需要突破以往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活動和直接經驗,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中去,通過自身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但課堂上流于形式的活動不利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唯有充分體現數學學科特性的,能夠有效達成數學課中各個環節的教學目標的數學活動,才能有效地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學習個性,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數學課堂中,學生參與的活動必須是以達到數學教學目標為出發點的。
一、構建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使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為指導的思想,以學生質疑、解疑為核心進行教學。
1.交給自學方法,學生閱讀思考。教師在學生閱讀教材前交給學生方法;找出重點畫下來,發現疑問做出標記,然后學生自己閱讀課本,理解教材。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學生在看書的基礎上,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畫出重點,再相互質疑,解疑。最后把沒有解答的問題記下來。
3.匯報、討論疑難問題,共同研討釋疑。各組匯報、討論沒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記錄在小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再進行討論,全班各組間互相討論質疑。
4.鞏固、應用和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在學生質疑、釋疑的過程之中,教師適時出示一些反饋練習,增加學生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針對所學知識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相關的填空題和口答題。
二、怎樣抓好自主教學
課堂自主教學本著“教為學服務”的觀點,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我認為自主教學至少要做好以下工作:
1.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經常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學生內部智力活動。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材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以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有關的內容。”現行教材往往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知識內容,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這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為此,把教材陳述性內容加以重組與整合,創設有利于學生展開觀察、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的學習素材,效果會更好。
3.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盡可能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始終鼓勵學生自主地閱讀、操作、嘗試、交流、討論、質疑、釋疑,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機會送給學生。
4.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給學生以安全感。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把他們看成是知識的主動探求者,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提出不同見解;對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或解答問題的方法有合理之處的應予以肯定表揚,即使有缺點、錯誤,也要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修改、完善。
5.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動態發展變化,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調整課堂教學進程。課堂自主教學在課堂上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常常會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作調整。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6.在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求知欲強的特征出發,鼓勵學生質疑問題,使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問,這是創造學習的前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為學生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注重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提倡多問幾個“為什么”,鼓勵學生對已有結論提出質疑或不同意見。
總之,課堂自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更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質疑、釋疑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確定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高飛.小議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4).
[2]馮濤勵.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4.
[3]邱少芬.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08(2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