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俏俏
摘 要:如何將游戲貫穿幼兒一日的生活始終,使幼兒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是幼師一直追尋的目標。幼兒早操是幼兒一日生活中戶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當前幼兒早操研究“無人問津”,缺乏其實效性的現狀,以我園游戲課程建設為契機,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理念,將作為戶外活動的重要環節的早操與游戲整合,研究和分析游戲早操的編排。如此既增強了幼兒體質,又激發了幼兒愉快情緒,可最大限度地發揮早操的有效性。
關鍵詞:早操;游戲;音樂
早操作為戶外體育運動包括準備活動、操節、歌舞表演、體育游戲、放松活動等。所謂“一日之計在于晨”,它帶給幼兒的情緒體驗會持續影響幼兒一日生活的其他環節。近幾年,我國的幼兒教育不斷地得到改革和翻新。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的試行,又是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再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的推廣,都沒有明確的有關早操編排的文獻資料,而目前我們有關早操的實踐和研究也少之又少,不屬于集體教學活動又不屬于自主游戲活動的早操漸漸成為學前教育中的盲點。每天的早操時間,幼兒木然地來到操場,做著統一的廣播操,乏味、敷衍的情緒在操場上蔓延,這是目前幼兒園存在的普遍現象。
無論《綱要》《指南》還是新課改,都一致強調“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如何將游戲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始終,使幼兒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是我們一直追尋的目標。
一、設計“諧趣”“互動”“合作”的早操主題
早操可與園本特色相結合。例如,游戲是我園的辦園特色,我們提倡“玩中學、玩中做”的教學理念,考慮到早操的集體性,我們就設定出“諧趣”“互動”“合作”的早操主題。有了主題,就有了方向。“諧趣”“互動”“合作”既體現了活動的游戲性,又體現了活動的合作和互動,具有社會性教育功能。
二、合理選擇“音樂營養素”
(一)樂曲要有童趣,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美妙的音樂能自然地激發兒童的參與和表現欲望,引發他們積極地用模仿動作、舞蹈動作和游戲動作來表現音樂的旋律和情緒、情感。我園去年選擇了世界名曲《七個半跳》和富有時代氣息的《爸爸去哪兒了》作為早操音樂,幼兒在這兩首音樂中表演、合作,情緒高漲,極其快樂。需要強調的是,音樂的選擇切忌成人化,絕不可盲目追求時尚的流行歌曲。
(二)樂曲結構工整、形象鮮明,富于變化
由于兒童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尚有限,教師為學前兒童選擇韻律活動的音樂就應生動、鮮明和有趣。例如,在早操音樂的選擇中我們將《蒙古舞蹈》和《賽馬》的兩種音樂相結合,形成了一個由慢到快再到慢的音樂段落,動靜交替,適合幼兒的活動規律。這首音樂也讓幼兒感受到了蒙古的草原風格和民族文化。
三、將游戲融入隊形和基本動作中
早操隊形設計和動作編排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動靜交替的原則,不能是單一的隊形練習和動作模仿。
(一)小班
3~4歲幼兒在韻律活動中的動作表現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還不善于運用動作與同伴交流、共享。但他們能根據音樂性質的變化,用相應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音樂速度快,則動作加快;音樂連貫、平衡,則動作緩慢、平穩。我們可以將平時活動的游戲加入其中。例如《許多小魚游來了》《咿呀咿呀呦》等游戲。
(二)中班
4~5歲兒童動作的協調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這不僅表現在能夠合拍地跟著音樂節奏做動作,而且與音樂相協調的動作會顯得更為自如,其節奏的均勻性、穩定性也更加明顯。上學期,我園選擇了《七個半跳的》的音樂,根據音樂特點,我們讓班上一半的幼兒圍成圓圈,另一半幼兒自由在圈內行走。在快節奏的短音時,幼兒自由找朋友,在緩慢的長音時,圈中幼兒與圈好朋友一對一自由發揮,定點造型。這樣的隊形和動作設計調動了幼兒積極性,讓幼兒自己尋找朋友,自己創編動作,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而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跑、跳,等也達到了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肌肉力量等體育鍛煉目的。
(三)大班
5~6歲兒童更容易保持動作協調且動作的自控能力更強。如之前提到的表演操《賽馬》,前半部分音樂比較緩慢,我們用來編排幼兒的器械體操,后半部分音樂活潑、歡快,我們讓幼兒跟著音樂進行高抬腿、揮手臂的動作,同時,將整個隊伍,變成一個圓圈,跟著教師“賽馬”“吆喝”,邊跑,邊揮舞著手中的“韁繩”(綁了絲帶的筷子),讓幼兒在鍛煉大腿肌肉的同時,體驗蒙古草原的歡快和豪邁。下面就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我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幼兒的動作、隊形、器械選擇的參照標準。
在動作編排和隊形設計中還要考慮到動靜交替的原則,例如,身體各部位的動靜交替,分組動作中的動靜交替(一組幼兒下蹲,另一組幼兒圍繞著下蹲幼兒跑動)等。
四、“合作”“互動”游戲貫穿各個環節
游戲是幼兒的“精神維生素”,但它必須是適宜的,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我園的早操順序為:準備活動—帶動跳—韻律操—體育游戲—放松活動五個環節。我們就以準備活動、韻律操和體育游戲為例,簡要說明游戲與早操各個環節的融合。
(一)“一一互動”,減少消極等待時間
幼兒從教室到操場有先后順序,在準備音樂開始后,幼兒陸續來到操場,我們可以編排一些雙人游戲“一一互動”,類似節奏練習《土豆皮和土豆絲》,可以讓先到操場的幼兒進入游戲狀態,減少消極等待時間。
(二)主題中的“歡樂操節”
小班幼兒一般以模仿操和徒手操為主,幼兒關心的不是動作本身,而是動作所表現的事物,像小兔跳、大象甩鼻子等,我園選擇了《世界真美好》這個音樂,加入趣味模仿和互動游戲,讓小班幼兒在歡聲笑語中活動四肢、鍛煉身體。
中大班幼兒的合作協調意識越來越強,合作協調的技能也得到一定的發展。我們設計了《木偶人》和《碰一碰》等游戲操,在與同伴的互動中、與帶操老師的互動中,激發幼兒的群體意識和合作意識,使幼兒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
(三)體育游戲“大聯動”模式的開發
在一次次的實驗中,我園教師摸索出“同一音樂,不同游戲,一班一特色”的游戲早操模式。我們選擇了《歡樂拍手歌》這個節奏明顯、歡快、愉悅的主題音樂,各個班級在這個音樂下,做各自的游戲,可以是徒手游戲,也可以是器械游戲,兩周之后,以段為單位輪換。這個模式的開發調動了班級教師的積極性,讓每個老師都參與到早操環節的編排中,同時保持了幼兒對體育游戲的熱情,避免了其枯燥、厭煩情緒的產生。
帶動跳—基本操節—體育游戲三個環節我們遵循層層遞進的原則從“自我—同伴—集體”三個層次進行編排和設計。讓幼兒在感知自我發展的同時,享受與同伴、與集體一起互動、一起游戲、一起鍛煉的快樂。
總之,融入游戲的幼兒早操既符合其自身的特點,又符合晨間活動的要求。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善于創造、善于學習,真正走到孩子們的中間,挖掘有價值的游戲,創編出適合于幼兒的游戲性早操,幼兒就一定會更喜歡運動,從而更活潑、更愉快、更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徐春艷.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郭亦勤.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指導[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麥少美,孫樹珍.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