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寫作環境,努力實現作文教學的趣味化、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引發學生無限遐想。基于教學經驗,結合相關教育理論,提出激發小學生寫作興趣的幾點思考,旨在不斷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動力;寫作素材;真誠鼓勵
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呈現“教師怕教、學生怕寫”的狀態,然而作文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需要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消除對寫作文的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發揮學生寫作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依托教材內容,激發寫作動力
小學語文教材一直關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每個單元都會有寫作的安排。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寫作四的內容是“秋天的景色”,所以,課前我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先后游覽了公園、田野等容易捕捉“秋”的場所,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悉數記錄下來——花草、樹木、莊稼有什么樣的變化?小動物們在秋天有什么特別的舉動?辛勤勞作的人們又在干什么……課堂上,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描繪秋景的錄像,要求學生用心觀察、仔細思考:這段錄像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畫面上有干枯的小草,遍地枯黃的落葉,顆粒飽滿的莊稼……學生一邊看一邊想,自我陶醉其中,寫作的動力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教師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點撥引導,何愁無佳作?
二、引導觀察周遭,豐富寫作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在寫作時之所以提筆犯難,主要還是心中無物,缺少寫作素材。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特點,他們認識事物也不會統一,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只看到表面現象,不具體、不詳細、不深刻。因此,教師需要多加引導,讓學生善于觀察周圍發現的事情,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包括學校的新聞、社會上的傳統美德、周圍的變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等。比如,“從人物的外貌去了解人物的特征,從人物的動作、神態去觀察人物的心理活動;從景物特點、景物狀態去感受四季冷暖等”。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勇于實踐,積極思考,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其實,只要提醒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事物,并指導他們稍加整理,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不斷積累詞匯,奠定寫作基礎
詞匯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具有豐富的詞匯能使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語言流暢、表達準確,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為了豐富學生的詞匯,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去實踐,要求學生把好詞佳句、名言警句、精美段落摘抄到抄寫本上,并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朗讀。這樣,既檢查了學生的收集情況,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給予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累到日益豐富的詞語。并且,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形神兼備、蘊涵哲理的語句,并分類整理、牢固記憶,在寫作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還要加強學生對字詞的積累,當遇到生疏、不易理解的詞語時,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誦、利用工具書、聯系上下文、師生互動等多種形式進行理解和體會,并把學到的新詞語運用到寫作中。
四、給予真誠鼓勵,幫助反復修改
一篇作文且不論好壞,畢竟是學生的辛苦勞動所得,因此教師要珍惜學生的勞動成果。正如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的:成就感是人們渴望獲得的自然情感之一。“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言六月寒。”教師要善于發現那些寫作能力暫時不好的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對于學生作文中的缺點和努力的方向,應溫和、委婉地提出,盡量避免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哪怕他們僅是標題擬得有個性或開篇精煉明快,或在作文中用了一種恰到好處的修辭,教師都應及時給予肯定,或在講評作文時當眾贊美,或在批閱作文時用文字加以表揚”。并且,“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教師在肯定學生寫作中偶爾出現閃光點的同時,應及時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必要時給予點撥。
另外,學生互改作文的方式更能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首先學生不怕教師批評,但很怕在同齡人面前出丑,所以每次作文都想寫得好一些,而且在為別人修改時也會更加細致,這樣一來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重視作文課。其次,為對方修改作文時自然要回顧自己的作文,從而進行比較,不知不覺地增長見識。修改的過程相當于構思一篇同題目作文的過程,比單純聽教師講評收效大得多,興趣也濃得多。
總之,學生寫作興趣的形成離不開原始動力、寫作源泉、豐富詞匯和真誠鼓勵,四個方面的措施缺一不可。作文水平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學生語文學科的素質修養,而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甚至熱愛寫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參考文獻:
[1]侯麗芬.激發小學生寫作興趣的幾點嘗試[J].學周刊,2015.
[2]袁遠.激發小學生寫作興趣的幾點嘗試[J].新課程:下,2013(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