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珍
還記得剛從學校畢業的我,擔任了一年級的一個班的語文和一個班的體育課。語文課由于有指導老師的示范和指導,勉強能弄攏,至于體育課現在回想起來仍然頭疼。原本組織好的隊伍,跟我一走就炸開了鍋。任憑我怎樣的聲嘶力竭,他們回饋我的除了歡呼就是追趕。迫使我和他們一遍遍玩毫無規則可言的游戲——“老鷹捉小雞”。
當時的我特別沮喪,辦公室的很多老師都安慰我,其中一位老師的話我至今都記得:“一年級的孩子就那樣,你以后在教室里把要求講清楚了再帶出來,不行就重來?!迸R了她還囑咐我:“走的時候把聽話的孩子放前面?!比绔@至寶的我便開始一遍遍琢磨起這句話來,經過一次次的嘗試,情況終于明顯好轉。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我又帶過了好幾屆一年級,可回想對于他們的教育,我突然發現,一切方法竟然都源自于我對于那句話的理解。
“一年級的孩子就那樣?!边@句話我的理解是:面對剛進入小學的他們,心態一定要好,我所該做的就是了解他們。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對事物的認知是整體性的,能熟知輪廓,但不注重細節。不僅如此,他們還沒規矩,愛忘事,明知不能干的事還是會去做,做了之后還得找點其他的理由,而且特好反復。但同時他們天真、熱情,也特別愿意聽老師的話,好表揚,剛剛批評了他下課后仍會粘到你身邊幫你拿書本教具,給你講昨晚他做的美夢。原來一年級的孩子就是這樣。所以當他們書包里亂七八糟時我不會生氣,也理解5為什么也能寫反。
“以后在教室里把要求講清楚了再帶出來,不行就重來?!睂τ谶@句話我的理解是學習要求要具體,形成習慣得反復。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較好,抽象思維較差。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應研究這一活動的重點、難點,給予清楚的講解,最好加以示范,盡可能讓孩子們知道怎么做。
比如,一年級的孩子剛學著用鉛筆寫字,無論老師怎么強調作業寫完后把筆就放好,可總有個別孩子寫著寫著作業就彎腰去撿筆。我曾經也碰到過這樣的情形,起初我還幫他們撿,并提醒他們不寫了就把筆放好。哪怕我都因此事批評過某些學生,可上課下位撿筆的事情總有發生。一次,濤×一節課下位撿了幾次筆,并且撿的時候還把別人的筆袋和彩筆撒了一地。我生氣了,下課后把他請到了辦公室詢問原因。知道情況不妙的他,抹著眼淚跟我說:“我剛剛明明把它放在課桌上了,可不知什么時候它自己就掉了。”看著他那委屈的樣子,我知道他說的都是實話。放好了,為什么還滾到地下了?我知道一切原因都在于我。孩子還小,他不能自己尋找到怎樣放是最合適的,真正的放好是什么標準。那么,老師的要求就應該明確、具體,實實在在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
第二節課作業完成后,我明確要求:把筆豎躺在書本的正中間,并且拿來筆和書本示范給孩子們看。每個孩子都能把鉛筆穩穩當當放著了,幾個小家伙為了驗證還輕輕搖晃課桌,不禁為自己的勝利暗自叫好。在以后上課時,我僅需要稍作提醒和糾正,這一現象便得以杜絕。
雖說教育要尊重學生,不可強求十個指頭一樣長,但在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我固執地認為得堅持統一性的原則,坐立行走、聽說讀寫都得具體要求。充分利用學生可塑性強和先入為主的特點,把要求的細節說到位,把該做的事指導到位。用孩子們能聽懂的話和他們交流,讓他們通過觀察、模仿很快領悟了要領,在培養過程中不斷反復練習,反復鞏固,直至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成為習慣永久保留下來。
“走的時候把聽話的孩子放前面。”我認為這句話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注重榜樣引領、正面引導;二是多用表揚、真心關愛。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不良的風氣和行為若沒能及時制止和管理,便會誘發更多、更大范圍的類似行為的發生。相反,走在前面的是我們為他們尋找一些“可學”“能學”的榜樣,是大張旗鼓樹起來的標桿,這樣學生在這些旗幟的引領下不好的行為得以收斂。為了激勵更多的孩子,也為了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班集體,我會尋找更多的表揚機會,表揚更多的孩子,樹立更多的旗幟,盡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關注和認可,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付出的甜蜜。
當學生主動擺桌子時,我會當眾說:××同學主動擺正桌子,桌子喜歡他,老師更喜歡他。看到哪個同學主動做好事又講究方法,則更加表揚:瞧,××的觀察力多敏銳,老師剛把小黑板放下,他就看出來需要擦。瞧!擦得多干凈。在這樣的氛圍中,每個孩子都會學得更積極,表現更優秀。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边@也是我對那句話的理解,以后我仍將牢記這句話,反復體味琢磨,盡可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學習,讓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關注和期待,真正為他們的成長打好基礎,更好服務。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