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惠
摘 要: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經濟發展,很多家庭的夫妻關系破裂而最終導致了家庭解體,從而出現了許多父母離異的子女。在這些離異家庭子女中,有相當一部分還處于低齡階段。面對父母的離異,他們心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自卑、失落、缺乏安全感、憤怒、具有攻擊性等心理問題。作為小學老師,應該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心態,給予這些離異家庭子女關愛,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關鍵詞:離異家庭;心理問題;社會問題;心理輔導
小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時期,很多家庭原因會導致其學習成績下降、心理發生扭曲,尤其是離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產生這一問題。他們缺少父母其中一方的關愛,導致其人生觀、社會觀、世界觀出現很大的偏差。本文就多年來工作經驗對離異家庭孩子的學習與心理進行分析及建議。
一、離異家庭子女常見的學習問題
由于離異家庭子女所受到的愛只有一半,會使學生經常處于情緒不穩定的狀態,勢必會影響他們學習。而離異家庭后續的重組又會對孩子造成二次精神傷害,讓孩子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此外,由于父母離異,大部分家庭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或長時間形成單親家庭狀態,而父母一方為了保證孩子的學費、日常花銷會變得更加忙碌,使得孩子在家中無人看管,也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而父母單方面會認為孩子是不好好學習,沒有深究自身及家庭原因也會讓孩子在精神上進一步受挫。
二、離異家庭子女常見的心理問題
在離異家庭子女中,內心產生自卑感、怨恨是最常見的現象。離異家庭子女在家庭中得不到完整的父母的關愛,在對比同齡人的過程中,內心便會感到不平。有時在學校中,會受到同學的嘲弄和譏笑,加上社會上有一些既成的偏見和輿論壓力,這有可能使他們在他人面前感到羞恥,因父母的離異而抬不起頭,覺得低人一等,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使他們不敢融入人群,不敢在各種場合中表現突出,害怕受到別人的關注和評價。他們會在與人交流時避免說出自己的家庭情況,從而可能導致無法交到朋友。更有一些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反目而產生被拋棄的心理,這種強烈的自卑和被拋棄感會導致他們怨恨自己的父母,從而也延伸出對其他人的冷漠和怨恨,可能衍生出反社會人格。
另一方面,自責也是離異家庭子女中常常出現的心理現象。這表現為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從而引起了父母的矛盾,最終離異,這可能導致這些孩子對于自己的人品和能力都做出極低的評價,從而常常會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認為自己所有事情都做不好,對于任何嘗試都具有恐懼心理,害怕做出選擇,對于人生悲觀失望。
最后一種常見問題就是逆反心理。與自卑心理同源但是表現相反,這些孩子因為父母的離異而感到自己被拋棄,得不到父母完整的關愛,因而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所以他們會在各種場合搞破壞,與老師對著干,在言語和行為上表現出與眾不同,得到別人的關注。這樣的行為其根本目的是想確認自身的存在感,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在價值觀尚未完整形成的兒童階段,這樣的心理和行為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反社會人格。
三、應對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應做的心理輔導
面對離異家庭子女出現的問題,作為小學教師,應該做出精準的判斷,深入分析以及及時關懷和輔導。首先,對于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要有耐心和愛心。離異家庭子女的內心脆弱,害怕受到傷害,作為教師應該以誠心和愛心來感化他們。心誠則靈,教師以誠心與他們交往,他們的內心也會感受得到。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給予他們關愛,可以讓他們敞開心扉。
其次,用友情彌補親情的缺位。離異家庭子女的家庭不完整,自身所感受到的親戚可能有所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應該以身作則,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并鼓勵其他學生與這些孩子交往,給予他們友情,讓他們感到溫暖,以此來彌補他們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親情不足。
再次,教師應該積極發現這些孩子的特長和優點。有些離異家庭子女常常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嘗試挑戰,從而導致自己內向,不與其他人接觸。作為教師,應該積極發現他們的特長,并鼓勵他們展示自己,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使這些孩子敢于邁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融入集體。
最后,做出正確的行為引導。一些離異家庭子女會因自卑、怨恨等心理產生仇視他人和社會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經常與這些孩子進行溝通,并且對他們做出正確的行為引導,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社會。
離異家庭的增多成為社會既成事實,而離異家庭子女也隨之增加。作為教師,我們除了在學習上給予幫助,還應在生活中給予幫助。作為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這些離異家庭子女時,要多了解他們家庭情況,多多與學生及父(母)溝通交流,正確客觀地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引導,對他們的心理進行疏導,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利于學生日后更好地成長,更好地邁向社會和未來的人生!
參考文獻:
[1]代俊霞.淺談單親家庭幼兒的家庭教育策略[J].幼兒教育,2000(4).
[2]邸寶貴.對父母離異子女的教育初探[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8).
[3]翟宏,傅榮.心理健康的評價指標與心理健康標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