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長征
一、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在其專著《智能的結構》中,對智力進行了重新闡述。他認為,智力除傳統的語言和數學智能外,還包含節奏、空間、動覺、自省、交流等七種智能,它是基于特定的社會及文化環境價值標準,個體用于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或創造出有效產品時所必需的能力。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智力通常是以復雜的方式進行組合運作的,這是對于傳統的“一元理論”的挑戰。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及發展,為我國傳統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為我國教育實踐改革提供了契機。
二、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現狀
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傳統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相關研究如下:
1.課程改革
多元智能理論對新一輪課程評價的改革具有積極的影響,這不僅表現在對新課程改革評價體系的理論構建上,還體現為對其評價標準、原則和方法的完善上。
2004年,福格蒂等在《多元智能與課程整合》中闡述了多元智能和跨學科課程整合的基本理論,探討了實施跨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策略與課堂案例,對于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建立有意義的教育和評價方式具有重要意義。霍力巖在《多元智力理論與多元智力課程研究》中對多元智力理論與多元智力課程做了較深入的研究。謝世謙則在《多元智能理論對新課程改革的啟示》中指出,課程評價在注重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各方面的潛能發展,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2.教學改革
與傳統的一元論智力觀不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力是多元的,它是多種不同智能在不同人身上的特殊組合,受個體所屬社會文化的影響具有獨特性。這一新的智能觀對我國教學觀念的變革產生了很大影響。
鐘祖榮等主編的《多元智能理論解讀》一書在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深入細致分析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觀念變革的影響。Linda Campbell等在《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書中,將多元智力理論運用到中小學教學實踐中,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視角。而在《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中,為拓展教師的思維,林憲生詳細闡述了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小學各學科中的應用。托馬斯·阿姆斯特則在《課堂中的多元智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書中總結了許多教學案例,為中小學教師將多元智能運用到教學實踐的各個領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而柏靈則在《多元智能理論影響下的教學基本觀》中,從多方面探討了多元智能理論教學觀對教學的影響。
3.智力評價
2004年,貝蘭卡在《多元智能與多元評價——運用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一書中,以多元智能理論和真實性評價為依據,就如何為每一種智能設計特定的表現標準以及如何將之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深入探討,提供了教學范例與評價工具,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戴維·拉齊爾在《多元智能與量規評價》中,比較、分析了量規評價與傳統評價的不同。傳統的評價,以紙筆為主要形式、側重于考查語言與數理邏輯智能,而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量規評價,則全面反映了學生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表現水平,有助于師生運用智能的各個方面來深化其對于課程的理解。
4.差異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了全新的智能觀:個體身上至少同時存在著九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差異的學生觀、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觀、個性化的課程觀、多樣化的教學觀、多元化情境化的評價觀等深刻體現了個性化教育的理念,為我國當代的個性化教育提供了重要啟示。
湯姆林森在《多元能力課堂中的差異教學》中,闡釋了多元能力課堂,論述了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教師如何關注并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如不同秉性、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能力層次等來開展差異教學,使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符合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以促進學生的成長。書中大量的差異教學策略與案例,對于啟發和提高有效教學亦頗有幫助。張敏、劉竑波編著的《多元智能案例研究:學生、教師和學校》,則通過50個教學案例來闡述多元智能理論是如何影響和改變實驗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生活的。
此外,多元智能理論提高了教師水平,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國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提供了契機。
三、若干思考
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國教育改革實踐中廣泛應用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對此,不少學者進行了反思與總結。2007年,霍力巖在《重新審視多元智力:理論與實踐的再思考》中,對多元智力理論進行了整體性的再思考,分析了該理論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為多元智力理論的研究者、學習者與實踐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發和反思。他與趙清梅在《多元智力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中,分析了多元智能理念具有情境、發展、多元及獨特性特點,就“多元智力化評價與我國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等問題進行了闡述。總之,多元智能理論之所以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受到追捧,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因為它既契合我們重視差異教育與多元發展的后現代精神,又關注到了我國當前教育中較為忽視的一些重要層面。
參考文獻:
劉奇慧.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性學習評價模式[D].揚州大學,201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