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華健
摘 要:溫州市第十二中學對一線教師進行了三次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培訓結合本校實際走本土化線路,收到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英特爾·未來教育;教育理念;信息技術
涉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國際合作性教師培訓項目——英特爾·未來教育,于2012年開始在溫州市第十二中學開展。我校從2012年開始到2015年共舉辦了3次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工作,2016年暑假將準備舉辦第四次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工作。3次培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對未來教育的認識也是慢慢從陌生到熟悉。英特爾·未來教育先進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模式、嶄新的培訓形式、規范的實施程序為教師培訓提供了個很好的形式。3次培訓讓我們的學科教師從更深層次意義上接受了一場“風暴式的洗禮”,從而為我們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獲取信息技術知識、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與思維模式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3次培訓我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學員,到后來的培訓輔導師,再到第3次培訓主講師,每次培訓后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提高,下面是對3次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一個粗淺的總結和個人體會。
一、培訓活動分層分批次進行
為了搞好培訓,我們采用了分層分批進行的方法:
第一批 學校行政領導+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第一批是先行軍。
第二批 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學科年輕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第二批是主力軍。
第三批 最近分配的青年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學科教師:第三批是新生軍。
二、主講培訓為主,優秀學員為輔
在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中,學員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并不意味著忽視主講師的作用。相反,主講師能否運用促進性的教學技能,對于培訓的效果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主講師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為學員提供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技術支持;組織研討、交流,并在討論中協調、整合;鼓勵學員對學習過程的控制調節;建立良好的小組成員關系;監控小組活動,以確保所有的學員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鼓勵學員外化其思維過程,并鼓勵相互評論。在培訓活動的開始,培訓主講師發揮支持作用更多一些,而隨著活動的進行,他會慢慢地隱退,更多地讓位于學員獨立探索。
三、培訓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思想
在以往的教師培訓中,單純的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培訓往往是分學科的,而且難以直接與其他學科教學相融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是一種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培訓教師實施研究性課程和問題導向式學習,旨在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革新教學觀念和提高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實踐能力,充實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設計的創新培訓模式。它所倡導的這種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位,以活動為中心,注重實踐能力培養,關注學生高級思維能力培養,把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中的現代教育方式。
四、英特爾·未來教育的合作新理念
雖然是來自同一個學校,但不同的學科教師學員之間畢竟有所差異,盡快使大家熟悉起來,能夠互相幫助,進行合作式學習,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進步,這是培訓初期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因為注重交流、合作和資源共享是英特爾·未來教育教育培訓的又一重要特征。我們的結對方法一般采取自由組合(推薦同一學科),一般兩人一組兩兩組合,學員就學習方法、內容、資源等進行交流、切磋、幫助。教法研討是讓學員討論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將要或可能遇到的問題、困難等。每個學員都按嚴格的要求創設規范的文件夾,且設置共享,并在每一模塊完成后按要求上傳到教師機的指定位置。每個學員都可以根據需要參考其他學員的學習成果,使用其他學員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尋到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五、優秀作品集中展示
三期作業完成情況良好,每期都有優秀作品出現,并且一期比一期質量有所提高,校園網為展示優秀作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每期的優秀作品都在學校網站上展示,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同時每次培訓后教師學員應用了英特爾·未來教育的思想和教學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上出了優質的公開課,寫出了優質的案例和論文。幾乎每位教師學員在培訓后都感嘆:短暫的培訓,意外的收獲!
六、信息技術只是工具,未來教育要本土化
這種培訓畢竟是基于西方國家的英語文化背景,我們“拿來”的,還有一個培訓本土化的過程。如:教材與教師的差距,時間與質量,問題設計,從教師的教為中心走向學生的學為中心,從課件設計走向信息化教學設計,從知識傳授教學走向研究性學習的體驗等。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比如在培訓之前根據我校實際,對信息技術掌握不夠熟練的教師先期進行知識貯備。再比如,適當調整培訓時間,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消化培訓內容,同時也讓教師能有時間把自己的培訓作業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得到檢驗,再進行修改加工。
在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本土化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不斷結合學校實情,結合校本教研英特爾·未來教育給了校本培訓的啟示,使校本培訓的方式方法具有創新性、超前性和示范性。只有走自己學校特色的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之路,結合自身實際,使之成為本土化的培訓才能更加充分地達到其培訓效果,希望今后的該項培訓能在不斷改進中點燃更多教師心中新理念的火花。
參考文獻:
祝智庭,黎加厚.走向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的“英特爾R未來教育”項目[J].電化教育研究,2003(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