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深度,一種度量單位,既能具體衡量事物向下相離的距離,也能抽象衡量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教學,一種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培養活動;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如何將這兩個不同領域范疇的詞與理論實踐相結合,真正體現當代課堂的改革新方向“深度教學”?于是,在這里向大家闡述我的教學理念——深度思維,高效教學。
一開始,我們總是會對“深度教學”這一新概念產生困惑。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把握這個深度。過于深,學生難以理解;過于淺,又難以達到課標要求。講有一定深度難度的地理知識,讓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知道并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握,這是一名初中地理老師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通過兩個具體的例子,就可以看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和深度教學帶來的明顯對比和收效。下面我以“季風+我國降水分布的特點”的兩種教學設計為例來具體說明。這部分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二章“我國的自然環境”中第二節“氣候”的知識。“氣候”包括的知識的順序是“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降水分布特點”“季風氣候顯著”及“氣候復雜多樣”,共需要安排3~4課時。
教學方案一(傳統填鴨式教學):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備課,把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分4個課時來教學。學生可以通過教師中規中矩的教學,按部就班地學習。雖然從表面上看,學生基本已經了解了地理知識,但通過教師的細細推敲后會發現,這種教學設計存在諸多不足。不足表現在三個方面:(1)問題引申不足,知識停留表面。在第2課時內容的學習中,學生結合圖文資料,能一目了然地判斷出我國降水分布的空間和時間特點。然而,教師并未由此繼續引導學生去深挖確鑿,推敲知識的深度。為什么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為什么降水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夏季?(2)知識連續性不強,缺乏承上啟下的關鍵點。事實上,第2課時內容中的降水分布原因主要是受到夏季風的影響,而第3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季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用心銜接好這2個課時內容之間的關系,缺少適當的知識鋪墊。(3)知識拓展面不當,促使學習深度加大。在第3課時內容的學習中,教師補充了“鋒面雨”的知識,意在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我國南方雨季時間長、北方短”等問題。
教學方案二(新式深度教學):首先,我將第2、3課時的內容進行了適度的整合,縮短為1課時;其次,刪掉第3課時中對“鋒面雨”的介紹。此設計的用意在于兩個層面的引申:在知識傳授層面,注重了知識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學生先認識誰會影響降水,再知道它如何影響降水。在能力培養層面,通過具體例子和理論知識相得益彰的結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思維。在每一節“常態課”中,教師都應該注重采用“(why)為什么會這樣,(what)是什么引起的,(where)哪里有這樣的情況”的3W分析法,使書本上難懂艱澀的知識真正融入學生的記憶里。
結合以上分析,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讀圖2.28,分別找出夏季風、冬季風的風向、性質及來源地,并由此分析其對我國的影響。
2.學生通過讀圖2.18,知道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規律及原因。
3.學生通過分析圖2.20和圖2.21,認識我國降水時間分布的規律及原因。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原因。
2.夏季風對我國的影響。
難點:夏季風和冬季風的風向、來源地、性質及影響。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法、列舉法。
【教學過程】
導入:有人把我國長江以南的地區稱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欣賞圖,阿拉伯半島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緯度相近,但景觀差異很大,想想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新課:
一、小組合作:認識季風對我國的影響。
二、自主學習:知道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我們在準備教案、設計課件時,應該多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是否能理解掌握自己傳授的內容。細節決定成敗,只有不斷優化提升每節課時的設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貫穿深淺結合、動靜相宜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理想的教學狀態——深度思維,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王武精.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N].甘肅日報,20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