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軍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遇到學生屢教不改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教師要反思自身有沒有問題,其次教師要改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教師反思;屢教不改;教育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學生上課遲到、搗亂、不做作業,甚至打架、吸煙、曠課、頂撞老師等。班主任、任課教師對他們沒少教育,說服、恐嚇雙管齊下,寫保證、叫家長,各種手段都用了,當時信誓旦旦,過后還是老樣子。遇到這樣屢教不改的學生,教師該怎么辦?通過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如何解決學生屢教不改的問題。我認為,教師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反思自身有沒有問題
老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比如七年級學生一下課就愛跑到教室外打鬧,這對老師來說是問題,但對于學生而言,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未必是問題。其次,學生確實有問題,但學生不改,也可能是老師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比如說,學生不做作業,罰30遍、20遍,他做不完,還是不做;衛生沒搞好,罰一周;學生在教室內打鬧,老師每人一板子;發現學生上課看小說,教師將書撕掉……這些學生確實有錯,但是老師這樣處理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可能讓學生產生新的問題。
二、教師要改變觀念和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育觀決定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因此,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勢在必行。老師教的時間長了,有些習慣也養成了,就很難改變。包括,看學生的視角,看問題的視角,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作為教師努力改變自己很重要,要改變學生,首先改變自己。
第一,轉變教育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摒棄師道尊嚴、教師高高在上的傳統觀念,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第二,找出學生犯錯的原因,對癥下藥,和學生一起分析學生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耐心地引導,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理解學生的想法,以便使學生能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第三,對待屢教不改的學生,確實是做老師的一大難題,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師不要期望通過一次、二次的教育就取得效果,改變需要時間,“溫水煮茶慢慢濃”,教師要耐心地、反復地教育他們,允許學生一次又一次地犯錯,對他們要一次又一次地耐心教育,不要期望過高。期望過高,既不利于教師樹立教育信心,也不利于學生樹立改過的信心,只要有了一點的進步,就很不容易了。大家都知道教育是“百年樹人”,不可能“立竿見影”。往往老師心急了,缺乏等待的心態,沒看到學生細小的進步,就認為學生沒有改變,實際學生可能已經改變了,教師要學會靜待花開。
第四,營造教育氛圍,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必要時請家長到校,結合家長多方教育,請家長到校不是訴苦、告狀,而是結合學生在學校、家中的表現,和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家校形成合力,一起慢慢改變學生的錯誤。
第五,對屢教不改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學生犯了錯就應該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尤其是屢教不改的學生。由于社會的原因,現在不少教師談罰色變,不敢懲罰學生,其實教師只要把握好懲罰的度,就能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在教學八年級時,我班上不少學生作業潦草,我就在班上宣布規則,每天各組將書寫最潦草的一份作業交給課代表,課代表將十個組中最差的一份交給我,我只讓最差的那份作業重抄一遍。那天,一份作業送到了我的辦公室,我對那位學生說:“按規矩你要將這份作業重做一遍,標準是沒有一個錯字。”我吸取了罰抄50遍錯30遍的教訓。孩子聽說只抄一遍,心情挺愉悅,去抄了。可是,抄完給我看,我順手交給旁邊的一位同學說:“給我找出一個錯字。”這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一個。實際上遠不止一個。被罰的孩子只得返回繼續抄一遍,第二遍明顯比第一遍好多了。可是,還是找出了其中的錯字。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而且越是著急想早點抄完,就越容易出錯。因為那天,我班的學生和別班的學生在進行籃球賽,酷愛籃球的他心急如焚,我“語重心長”地說:“一次不做好,就會讓你錯過很多精彩,是不是啊?”他用力點點頭。自那次以后,他的作業整齊多了,全班的書寫明顯好多了。無規矩,不成方圓。如何懲罰才能既不傷害學生,又能督促他下次做好呢?我的做法是:你哪里沒有做好,就懲罰你做什么,做好為止。至于如何懲罰學生還可借鑒魏書生老師的方法,如學生犯錯誤了,可以罰他寫說明書、唱歌、做好事等。
綜上所述,對待“屢教不改”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分析自身工作方面的不足,然后走進學生的心里,和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曹毅.對待問題學生的特殊處理方法[J].班主任之友,2006(12).
[2]田恒平,張和平.班主任工作精要[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