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彪
【教材分析】
這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繼蝸牛、蚯蚓后,這是本單元觀察的第三種小動物。對學生來說螞蟻恐怕是觀察最多的動物之一了,學生對螞蟻都有一些觀感,但是不一定具體和全面。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需要學生觀察、記錄,而且要分析、猜測,甚至還要用到繪畫,是對學生綜合性技能的鍛煉。走進大自然是本課的宗旨。
【學情分析】
1.上一單元《植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觀察過一些常見的植物,學會了一些簡單觀察的方法和記錄方法。又經過《動物》單元的前面4課,尋訪了校園里的小動物,觀察了蝸牛、蚯蚓,鞏固了觀察方法。
2.本課的主要任務還是觀察,并讓學生試著用語言描繪所觀察到的情景。因為三年級階段的學生,語文學科中剛剛要求寫簡單的文章,所以可以和語文學科相結合,以一篇小作文的形式呈現出來。
3.學生對走進大自然有一種自覺的沖動,觀察自然界中生活的動物是他們的本性。但往往是學生興奮地觀察了半天,好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其實什么都沒觀察仔細。所以明確觀察目標,制定觀察計劃是觀察的首要任務。
4.螞蟻的觀察,并不像蝸牛和蚯蚓那么簡單,螞蟻的爬行速度比較快,個體又小,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是學生遇到的新的困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角,胸上長有六只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地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養成細心觀察,做好記錄的習慣;如實地記錄數據和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觀察到的現象,多思考,這是得到正確結論的前提和基礎。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2.會畫螞蟻的身體,并正確把握螞蟻各部分的位置。
【課前準備】
布置各觀察小組要帶上可能用到的物品:放大鏡、小尺子、記錄本、小食物(面包、饅頭、糖塊等)。可能部分學生會忘記帶,所以要求小組長負起責任來,提醒組員帶上觀察用品。培養團隊意識,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高效完成任務,便于學生交流觀察經驗。
【教學過程】
【教學引入】(1分鐘)
教師設疑:螞蟻是我們最常見的小動物了,你們都在什么地方見到過?
學生回答:地上、樹上、草地里、花壇、家里、墻角。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已有的對螞蟻的了解,使得學生回顧與螞蟻相關的記憶,把學生的思維引到課的主題上來。
【深入】(1分鐘)
教師設疑:什么地方的螞蟻最多?
學生回答:樹上、窩旁邊。
設計意圖:這為后半節課走出教室,選擇到戶外實際觀察螞蟻的地點提供了參考。
【激起記憶】(2分鐘)
師:你看到的螞蟻都在干什么呀?
生1:四處亂跑找食物。
生2:搬食物。
生3:從窩里向外搬土顆粒,放在洞周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在他們的回答中,螞蟻的記憶在腦海中會越來越清晰。
【探究方法】(3分鐘)
師:我相信每位同學都用各種方法接觸和探究過螞蟻,也通過看書、看電視了解過螞蟻,誰來說說你了解到的螞蟻的知識?
生1:我用小木棍阻擋小螞蟻的路,它能夠想辦法通過,有的從上面翻過去,有的從旁邊繞過去,有的原路返回。
師:說明螞蟻解決問題的方法各不相同,這跟我們人一樣,遇到問題處理的方法不一樣。
生2:書上說螞蟻通過的地方都會留下氣味,它可以沿著這些氣味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我用樹枝在它路過的地方劃了一下,小螞蟻真的就不知道怎么走了,四處亂找。
師:所以我們在觀察螞蟻的時候,千萬別擾亂它們的生活,給它們增加麻煩。
生3:有的人一看見螞蟻就亂踩。
師:這種行為肯定是錯誤的,我們可不能這樣做。
【引導指向重點】(1分鐘)
師:螞蟻的身體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它們是怎樣的形狀?
生1:有頭、身子和大尾巴。
生2:頭上有觸角。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由回答,然后再統一命名,不要提前規定,以免束縛學生的思維。
【提出外出觀察】(1分鐘)
師:我們不要只在這里說,我們還要用自己的雙眼親自觀察,獲得屬于自己的心得。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綜合運用感官的觀察過程,了解用眼睛的觀察螞蟻是什么樣子的。綜合運用感官觀察是了解事物屬性的需要,將貫穿科學課的整個學習過程。
【明確外出觀察的目標】(1分鐘)
師:我們這次出去觀察螞蟻,要完成幾個任務:
(1)畫出螞蟻的形狀。
(2)觀察螞蟻搬東西時的行為。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去完成一件任務很感興趣。而且完成某一項任務這種要求很具體,很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經歷觀察活動內容、對象的運動過程,是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良好載體。
【分組】(2分鐘)
師:按學習小組分組,組長負責組織好組員,安排任務。
學生的小組早已形成,小組建設已初具規范。
設計意圖:小組建設是高效課堂的抓手之一,科學課講究合作,就更應該把它用好。
【檢查觀察用品】(1分鐘)
師:組長檢查本組的放大鏡、記錄本、筆、小食物等用品是不是準備好了,小組內評價一下,各個組員是否完成了組長布置的任務。
設計意圖:評價小組的建設成果,如果組長組織有方,就不會出現缺東少西的情況。
【安全注意事項】(2分鐘)
師:觀察時要注意:(1)不要到有危險的地方;(2)觀察時要看清周圍的環境,不要出現劃傷手、碰到頭的情況。(3)遠離施工現場和環境比較復雜的地方。在指定的完全范圍內操作。
設計意圖: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對生活周圍及大自然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與探究的欲望,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學教師應充分珍視并加以巧妙利用的。但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科學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分散精力,同時易沖動、好動、好玩耍的個性心理特征常導致學生會做出一些帶有危險性的事情。所以作為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當作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每節課都應針對所學內容或多或少地交代或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應注意哪些事項、哪些問題。
【外出觀察及任務】(20分鐘)
以小組為單位,在指定區域內觀察。
觀察任務:(1)螞蟻活動的區域;(2)螞蟻的種類、大小、顏色;(3)試著畫出觀察到的某一種螞蟻的結構。
【課堂小結】(3分鐘)
指導畫螞蟻時要注意的事項,學生向教師展示各組的實驗報告,教師找出出現問題較多的地方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畫螞蟻時最容易出錯的是螞蟻的身體比例、腿的生長點,其他的比較好把握。
【布置作業】(2分鐘)
布置課后作業:(1)完成“觀察報告”;(2)根據“觀察報告”寫一篇觀察日記。(3)通過看書、向大人咨詢、上網搜索,了解螞蟻的各種信息,下節課交流展示搜集來的各種資料,擴展對螞蟻的了解。
分析:學生分組完成,其中不可避免會有個別學生不能積極完成,可以通過組長和組員的幫助、督促,推動他進步。
設計意圖:
(1)“觀察報告”中螞蟻的身體結構的繪畫,要按自己觀察到的螞蟻來畫,不一定與課本中的相同,以求讓學生得到最直觀的感性認識。
(2)三年級階段,正好是語文學科作文小練筆階段,觀察螞蟻這個素材不錯,值得一寫,可與語文老師合作,相互促進,達成學科間的整合。
(3)通過看書、向大人咨詢、上網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練掌握上網查找信息的技巧。
【課后反思】
1.這是一堂實驗課,學生仔細觀察實驗螞蟻,實事求是地記錄下所觀察螞蟻的情況,得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結論。
2.學生參與了整個過程,獲取的知識不是老師給予的,而是自己動手、思考所得的。
3.在畫螞蟻的過程中,螞蟻六條腿的位置是最容易畫錯的地方,這時正確的要及時表揚,錯誤的也要及時提醒注意。
4.三年級階段,正好是語文學科作文小練筆階段,觀察螞蟻這個素材不錯,值得一寫,可與語文老師合作,相互促進,達成學科間的整合。
5.通過看書、向大人咨詢、上網搜索等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熟練掌握上網查找信息的技巧。
6.外出戶外觀察,安全是第一位的。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