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培養健康的思想品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啟蒙教育。
一、教材要和生活緊密聯系
教師要給學生講述教材之外和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領會生活的本質。
例如,在農村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便利的條件,讓學生去校外感受農村生活的環境,他們的生活并不是原來那樣艱苦,他們在享受著寬松的生活環境,新鮮的空氣,每個人的臉上都是滿足的笑容。這樣接地氣的教學活動才會讓學生更加喜歡思想品德教學。
二、要善于運用現代媒體
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情景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生平時學習的時候總是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感到厭煩,教師最好運用多媒體引入與本地生活相近的實例教學,通過形象的圖片和視頻的聲音效果等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家鄉的變化”這一課時,可以用多媒體展示直觀的畫面,因為教師的語言陳述是不能夠比真實的畫面和視頻讓學生理解更加深刻,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生活地區的圖片進行有效整合,了解十年前和現在有哪些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家鄉的環境變化,還有每年的季節變化情況來了解環境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圖片的對比了解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例如,在進行“珍愛生命”的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了生命形成及生命演化的過程,還播放了一些關于生命安全的短片,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生命的可貴。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為輔,以貼近生活為主實施教學。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真正的課堂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將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才能實現思想教育本身用于生活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選取一些生活關注的主題,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并隨時關注學生的參與態度、情感表現和思想養成,及時予以幫助。
關注社會生活的實事動態。社會生活實事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蘊含著實用的人生真諦。社會生活的實事動態通常能夠給學生更加深刻的氛圍感染和思想體會。教師通過選取生活實事,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主動用眼看,用心靈去感觸。比如,“奧運”“感動中國人物”等題材都可以供學生學習。一個成功的實事教育可能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積極影響。
四、創新教學方法
1.可以采取貼近生活的方式講故事
通過故事講解,闡釋課本中深刻的道理,使學生能夠更輕松地明白,對課本知識有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例如,在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在教學“當發生危險的時候”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借助多媒體,結合汶川地震等重大安全事故,給學生講了大量案例,通過這些生動具體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安全隱患,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同時,讓學生明白當危險來臨時,凸現出中華民族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大愛無私品質。
除了教師單方面講解,還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講解發生在周圍的故事,這樣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課程內容,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列舉身邊優秀人物的故事進行教學是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在四年級品德與社會“關心你,愛護他”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讓學生講講身邊的優秀人物,通過他們的先進事跡,學生懂得了如何幫助他人。讓學生能夠真正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習優秀人物的思想,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具有趣味性。
2.巧設問題,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這是當前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花錢的學問”這一單元里,“錢該怎樣花”這一問題提出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組五個人進行討論,然后每個組派一個代表闡述本組觀點。這一過程是學生相互溝通交流的過程,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思想碰撞,得出比較完整的觀點,無形中也提高了思考問題、表達思想的水平和能力。
3.創設情境,潛移默化,指導道德行為
小學生對于枯燥的課本知識沒有太大興趣,而且注意力相對來說不夠集中,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創設教學場景,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課本知識進行理解。這種方法更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將課本知識和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蘊藏于情境中,達到一種情理交融的狀態,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如教學四年級第四單元“我的鄰里鄉親”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開展紅領巾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團結友愛、和諧相處的道理。
總之,思想品德教學要來源于生活,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要接地氣,真正把思想道德教學和現實生活案例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寓教于樂,在熟悉的環境里不斷學習,在教學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明白道理,最終促進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編輯 孫玲娟